-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50期 2010年8月刊
有時候,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對,或者為某些緣境擾亂了心情,因為「緣境」往往倏忽而至,智慧的生起又常常太慢手腳,彷彿「急驚風遇到慢郎中」。
文/淨瑞
有時候,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對,或者為某些緣境擾亂了心情,因為「緣境」往往倏忽而至,智慧的生起又常常太慢手腳,彷彿「急驚風遇到慢郎中」。所以,要在「當下」把心情或事情處理得圓滿實在很難,因而產生煩惱。是因為心不清淨與道相違遠,故百萬障門開吧?但是,心要清淨得靠平日的修行功夫,偏偏自己缺的就是這種精進的精神,「懈怠」與「放逸」經常連袂來糾纏。為了要擺脫他們,我一直在鼓勵自己要多下功夫,因此常常會去讀讀經典,或大德開示等等文章,藉佛菩薩、高僧大德、聖哲賢人的光,來安撫、教導、調整心境。一心想跟善知識學習。舉二例與大家分享:
善財童子
(摘錄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第四》一小部份, 全文請恭讀四十華嚴。)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心已。復欲勤求行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於文殊師利。殷勤戀慕。頂禮雙足。繞無數帀。悲泣流淚。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往勝樂國。登妙峰山。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徧求覓。經于七日。竟不能見。由為勤求善知識故。捐捨身命。無饑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
我乃世俗中人,故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雖不離恭敬,常有法喜充滿,但總是參雜著一種很像在讀武俠小說,也像在讀童話故事那般的樂趣存在。對善財童子「由為勤求善知識故。捐捨身命」的精神與過程,一參又一參,鍥而不捨、不畏艱難的情節,時常佩服得幾乎要拍案叫絕。善財童子四處去跟人家講:「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那種一心求道的熱忱,套句現代年青人的說法:真是帥呆了!整個經文一讀再讀,彷彿在看一部精彩絕倫的大戲。當然,這種時候,我會為自己的懈怠與放逸,感到很羞愧。
白雲禪師
(依千佛山網站「白雲禪師略傳」簡錄改寫部份參學歷程。詳細內容請自行查閱。)
白雲禪師字夢殊 七歲披剃天岳門 小小年紀體悟深 即種堅強向道心 二十歲受具足戒 戒後便與道相伴 雲水生涯禪和子 三年時間訪善德 歷鍊身心無疲厭 先往五台禮文殊 後訪廣濟住茅蓬 參訪顯密大道場 玉華嚴上看佛燈 離山後往終南山 沐風雨餐藷宿塚 嚐盡行腳甘與苦 得知潛隱善知識 親近學法真尋寶 絕不空耗草鞋錢 四川蒙山見能海 結了六年的密夏 專研梵藏二密法 繼承衣缽與法卷 入潼關進西南山 禪師偶遇善知識 生活極苦樂承受 苦行啟發與取證 離終南山轉西南 朝行暮宿入四川 跋山涉水入峨嵋 踏破無數草芒鞋 參訪許多奇人事 終於到了峨嵋山 雲老禪師登金頂 萬盞明燈朝普賢 七棵松處圓舊約 無相法師砌棺墓 成就捨報之功德 一路險阻入西藏 抵達拉薩上密院 英籍博士與日僧 常聚首論辯教理 絳央寺裡學因明 告別西藏還雷音 參學一千多日子 行逾萬里見識廣 親近許多善知識 佛道基礎深厚植 一顆暖室的嫩芽 歷經風雨與霜雪 善德棒喝與折磨 一切以道業為重 不敢當此是委屈 行腳參學道為樂 願擔眾生苦與難……。
善財菩薩的故事固然精彩,白雲禪師可是當代高僧,有親近的機緣,總有另一種體會。老禪師從「七歲披剃天岳門」到96歲還在演講的現在,如此豐富的經歷與智慧,已化做一本本書籍,隨手拿一本翻閱,就能得獲法語教誡,比如:現在我手上拿的是《白雲的話》,翻開的是191頁〈出離自我〉。讀了一段開示:所謂「人身難得」是因為人來到這個世界,還有機會學習佛法,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佛法難聞」是因為佛陀入滅後,佛法流傳到現在,代代相傳,其間講經說法的人愈來愈少;相反的,誦經、做法會、超度、消災這些事愈來愈多,所以,要聽聞佛法是很不容易的。在這種人身難以維護,佛法又難以聽聞的情況之下,如果再不去珍惜而認為人生要及時行樂 ……。讀到這裡,就可以瞭解,善財菩薩為什麼要做這個「捐捨身命」的表演,又為什麼可以一生圓滿成就;「一顆暖室的嫩芽」為什麼要「歷經風雨與霜雪,善德棒喝與折磨」了 。
佛家說:「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我們有幸得遇真善知識要能把握,若仍在徬徨無依的階段,必須用心去認識與瞭解,去求佛菩薩的加持,早日得遇真善知識。如今之世,求真善知識不用再翻山越嶺、餐風露宿、燃指斷臂,交通如此便捷,媒體刊物佛法資訊如此豐足,只要有心、有緣, 人人都有機會體驗另一種「行腳參學道為樂」的滋味。能讀到善財菩薩與老禪師的故事,是很大的增上緣,很喜愛他們的那種一心之美、智慧之光,我告訴自己,要記得時常找這樣的光來照一照,溫暖一下「懈怠」與「放逸」的凡夫心境,讓自己能夠真正的提起精進之心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