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佛典案例及公案中的法義(上)

                                                                                                      文/淨豪

「公案」是佛陀或善知識教化機緣的紀錄,起於見聞,因成話題,積之為案;善知識善於觀察行者的根器,把握當下任何緣境作出越格的言語、行為舉止(如臨濟喝、德山棒),表現其創意,激發觸動行者內心深處靈明本覺,啟迪行者智慧,發明出離生死蘊涵的垂示,而應機成為話「題」構成案由。

「禪法」原本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豈有那麼多文字葛籐!但是禪的機觸,仍不能離於現實人生中「生命與生活」的種種行相。「禪法」是屬於絕對的心性之學,在現實的「物相」、「法相」中,不為相境所迷惑,需於迷惑中扮演突破的角色,展露極至的智慧,這種突破必須禪行者本身,早已建立佛陀的理論思想並依教如法奉持為條件,於「有相」中力圖發現「無相」的究竟性,以達大覺聖智圓頓為旨趣。

吾輩研讀探討公案,當在「三昧正受與清淨莊嚴」的前提下,作深入的察覺、冷靜的體會,開佛知見,劍及履及,祈盼於中發現絕對不二的「中道」殊勝義諦,使我們從現實迷惘人生中出離,體取佛陀於靈山會上咐囑摩訶迦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的心印。

案例ㄧ 洗心革面

一、案例情節:
昔波斯匿王后生ㄧ女,面貌醜比「夜叉」,肌膚粗澀劣於樹皮,髮質粗似馬尾,王觀此女身相無ㄧ可取。父王惟恐外人見到,丟失王室顏面,故王密招請個性「溫和善良」保母,入宮護養公主。

歷經二十多年,公主已長大成人,待字深宮,王欲為女擇乘龍快婿,頗感為難。後來王經「老臣」引薦,將公主許配給ㄧ位家道中落,貧乏不能自存,無力娶妻之「寒士」,王為感謝駙馬爺不嫌棄公主,封他ㄧ個大爵位,供給日用百物,另造新宮殿宅舍,內裝設七重門戶,鑰匙由駙馬爺隨身佩帶,外人不得入內,預備長年閉鎖公主於深宮中。

ㄧ日駙馬爺外出赴宴,公主在家獨處,深深懊惱與自責云:「吾昔到底是種下何等罪業?今日感此面目醜惡果報,被父王禁足,被丈夫憎厭,長年不見外界天日與外人隔絕。」公主忽然轉念,我有幸逢「如來」出世,聽說佛力無邊,常能饒益眾生,ㄧ切磨難受苦,只要能至誠懇切求哀懺悔,無不逢佛恩度脫。此時公主發極大悲心,遙對空中至誠恭敬,像似親見世尊金容般,撲地拜倒,並祝禱云:惟願「世尊垂慈,來到我前,賜我教訓、解我迷蒙、除我罪障、脫我束縛」,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由於公主ㄧ念精誠,佛神通力立即知曉,遂於空際示現聖容。公主拜罷,ㄧ舉頭頃即見如來髮相,驚為稀有,公主以歡喜恭敬深心參禮。此時公主原有粗髮頓除,變為紺青細軟的髮相,復見佛面如滿月,次見佛身相,金色煜煜,三十二圓滿相,世所無匹。此時公主憂鬱沉悶的心情,頓時消釋,心中豁然湧現出「溫恭慈惠的性德」。公主原有「惡相」逐一轉變為「妙相」端嚴,猶如天女,奇姿蓋世。佛進而為公主說法,改造其心地,掃除其「煩惱」、「隨煩惱」與宿業中諸種罪業,公主一心聽法,心隨法轉,心水湛然澄澈,應時即得「須陀洹果」,公主得道已,佛即隱形。

俟駙馬返家,入室見婦,容貌超群,神光四溢,驚為天人,問汝是何人?來至吾室。公主答言:「我是汝婦,惜因業重,醜形苦我二十餘年,今因禮拜世尊,精誠所感,世尊示現,消我煩惑,使我心海澄寂,竟至易形,請為我請命,吾欲見父王,道明原由。」

國王聞已,即派花車宮女迎接公主,速請歸來同敘天倫。王見公主變易妙相,歡喜踴躍,即與夫人、公主及駙馬等飭車駕至佛前傾誠展拜。

波斯匿王頂禮佛足已,合掌請佛開示,公主宿昔「本末因緣」?佛告王言:「世間人容貌妍醜,皆由宿業,罪福兩報,如影隨形,如聲傳響,非是偶然。」佛進言在過去有一大國,名「波羅奈」,國中有一大長者,財富無量,崇敬三寶,家中常供養ㄧ位辟支佛,彼辟支佛善權攝化,隱匿妙相,常現粗惡身軀與醜陋形貌,勘驗人心,時長者有一小女,日日見此辟支佛來,惡心輕慢,出口訶罵:「你這出家人,貌醜皮粗,令人憎厭。」其後此聖者將入涅槃前,為施主長者家人做種種神變,飛騰虛空,身出水火,坐臥虛空,出神入妙,百方示現,意含「勸策」;長者睹此,倍加欽敬,小女此時既敬且懼,即時悔過自責:「惟願尊者恕我無知,昔日惡心毒口,得罪聖賢,今日小女向汝懺悔。」時辟支佛聽其懺悔,略略點首。

佛告波斯匿王,那小女即今「公主」,因為宿生懷不善心,毀罵聖賢,造下口過,自是以後常受醜形,取苦多生,後見神變,回心轉變,急自懺悔,認罪滅罪,還得「端嚴妙相」,英姿軼群,因其家常久供養「辟支佛」,久經女「手」故,以此勝功德,世世富貴,直至解脫。

二、心得分享:
本案例摘取自《佛說賢愚經》,有精彩的情節,不似傳統千七百個禪宗公案的模式。六祖「惠能」菩薩曾向「惠明」行者指導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意即欲體取大道,不假外求唯向內返照自己當下起心動念,觀照自己的心性,乃趣向禪門真諦的下手處;祖更云:「行者何以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眾生煩惱業障不離於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慢心、邪見心及貢高心等,此等不善心不除卻,如摩尼寶珠明亮的佛性無法坦露。經云:「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頂處受生之因」,而上品十善業道更是轉凡入聖之根本道糧。此案例僅以十不善業中,「惡口造作」為例,拋磚引玉,引以為誡。

吾人無始所造之業「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當酬彼果報」。行者當二六時中禮佛懺悔,若往昔業報顯現,當歡喜承受,莫隨業流轉再造業,此即是一個業報因果的完成,亦即是消業的法則。祖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禪行者於口業的修養,當遠離毒害語、令人熱惱語、瞋恨語、鄙惡語、庸賤語、令聞者不悅語及借刀殺人語;而應積極對眾生常起利益慈祐之心,常說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及善入人心語等,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若時時如是累積「上品十善業道」資糧,始有從事於「向上ㄧ著」,超越突破生死輪迴、明見本來面目的基本法證條件。

案例二 善星比丘得四禪定退失墮地獄

一、案例情節(例舉善星比丘邪見惡行事端)
(A) 「善星比丘」為佛侍者起惡念:佛一時住王舍城,為天帝釋演法要,善星比丘當侍者,弟子法應後師眠臥。爾時善星以佛久坐,心生惡念向佛云:「速入禪室,簿拘羅鬼來。」佛言:「癡人,汝常不聞如來世尊無所畏耶?」爾時帝釋即語佛云:「世尊如是之人,亦復得入佛法耶?」佛云:「如是人等,亦復得入佛法,亦有佛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雖為善星比丘說法,而彼都無信受之心。

(B) 「善星比丘」見外道人食酒妄言是阿羅漢:一日佛與善星入城,於酒家舍同見一外道「尼乾」蹲地餐食酒糟,善星比丘見已謂該人是世間最勝「阿羅漢」!佛云:「癡人,汝常不聞阿羅漢者,不飲酒、不害人、不欺誑、不偷盜、不婬欲,是人殺父母,食噉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羅漢?是人捨身必定當墮阿鼻地獄。阿羅漢者永斷三惡,云何而言是『阿羅漢』?」善星回頂佛言:「欲令其人必墮阿鼻地獄,無有是處!」佛言:「癡人,汝常不聞諸佛如來,誠言無二。」佛雖為善星說法,而彼絕無信受之心。

(C)「善星比丘」無信慧終退失四禪墮地獄:有一外道「尼乾」,名曰「苦得」,常做是言:「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解脫,亦無因緣。」善星比丘復作是言:「世尊世間若有阿羅漢者『苦得』為上。」佛言「癡人,苦得乾尼實非羅漢,不能解了『阿羅漢道』。」善星復言:「何因緣故?阿羅漢於阿羅漢而生妒嫉。」佛言:「癡人,我於阿羅漢不生妒嫉,而汝自生惡邪見耳。」佛再言:「若言苦得是羅漢者,卻後七日當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於食吐鬼中;其同學輩當移其屍置寒林中。」過了七日善星比丘聞說「苦得」死已,為驗証佛語,善星比丘至寒林中查看,見「苦得」身受「食吐鬼形」在其屍邊,蜷脊蹲地,「苦得」向善星言:「善星汝諦聽,若有眾生不信如來真實語者,彼亦當受如我此身。」

爾時善星還至佛所,向佛云,苦得命終生三十三天,佛云:「癡人,阿羅漢者無有生處,云何生於三十三天?」善星云:「實如世尊所言,苦得實不生於三十三天,受食吐惡鬼之身。」佛云:「癡人,諸佛如來,誠言無二。」善星云:「如來爾時雖作是說,我都不生信」,佛云:「吾常為善星比丘說真實法,而彼絕無信受之心。」善星雖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退四禪已,生惡邪見,而云:「無佛、無法、無有涅槃。」

二、心得分享
本案例摘取自《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善星比丘是一闡提輩,無有些許善根智慧,思惟揀擇善惡、邪正、真實與虛妄的能力;故學佛參禪行修初期必需要「廣學多聞、親近善知識、建立正知正見、思惟所聞法」,再經時空一再焠煉驗證,始可依自己性向,選擇適合自己法門再作一門深入的用功。

佛云:「善星比丘雖入佛法無量寶聚,空無所獲,乃至不得一法之利。原因有二『放逸故與近惡知識故』」佛又云:「善星受持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然後退失,甚可憐愍;因其多放逸故,斷諸善根。」善星比丘是釋迦族皇室的晚輩,宿昔原是一闡提種性,於佛法始終無有淨信,佛陀思惟「善星比丘」若繼承接掌王位,將會有滅佛毀法的行徑,造成佛教更重大傷害,故度「善星比丘」出家,並與其共住共行照應、教化調伏二十年,但善星比丘始終無法建立正知見,背後嚴重謗佛謗法,見地同外道,撥無因無果,亡失善法,自斷法身慧命,終遂墮地獄劫住,誠為可惜。佛云:「吾欲求覓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濟,終日求之,乃至不得如毛髮許。」

六祖云:「若自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教授,救不得。」又云:「世人若修道,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行者當自思惟「道在那裡?」古德云:「行正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禪的本質為何?」達摩大師云:「禪之一字凡聖罔測」,古德亦云:「無佛處莫住,有佛處急走過」會得了嗎?會得…即能見「禪」的芳蹤,不會…即當下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