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禪師佛研院課後解惑(上)

問:當一個意念一直在那裡轉,就是沒有辦法做非想,或者是一些正面的想法?

答:其實你寫這個問題時你已經有好多非想了!「止於一念,那個一念,你抓不住,可是你就有這麼多的非想講出來!」聽懂我的意思沒有?我再講一遍:「止於一念!一念、你抓不住,對不對?可是你有多少非想?第一個、它會跑掉;第二個、又不能把握;第三個、一直在那裡轉……而且你還知道,沒有辦法做非想……」你看這裡面有多少非想!什麼叫做非想?跟你原來的那個念的想不相同的想,都叫非想。原來起的那一念,產生的另外所有的念,都叫做非想!你看你提出一念,就已經有多少非想了,結果你還說「沒有辦法做非想,或者一些正面的想法!」想,還有什麼正面、負面的!只要是你原來的一念起來,哪怕是跟這個一念相關的、或者不相關的,正面的、負面的,都是非想!我不是說嗎:「妄想雜念,任何一個想,任何一念,都叫做非想」! 

可能你們還聽不懂,我舉個例子;我講一句話,注意聽:「老和尚不是人」!止於一念,怎麼樣進入非想?你看、你會產生多少非想!正面的、負面的都有……首先你要止於一念:「既不是老和尚、而是那個“人”」,因為是講“老和尚不是人”嘛,那你的重點是在那個“人”,不是在“老和尚”!為什麼這個人,他是老和尚,他不是人?為什麼老和尚不是人?那又是什麼呢?根據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要怎麼去面對呢?如果我說:「因為老和尚是個老比丘」,比丘也是人哪!比丘是不是人?「比丘也不是人」,……你又怎麼想?「那什麼是人呢」?什麼是“人”,你要談“唯識學”,就可以把人建立起來,對不對?具備什麼?“五根、六識、七識、八識”,加上“地、水、火、風”組成這個色身,再加上「五蘊」的架構,完成的就是一個人。你說「比丘是不是人」?「老和尚是不是人」?你說他是人,那《金剛經》裡有話了,怎麼說?“說名是人、即非是人”,可是最後呢?“還是人!”那不是廢話嗎?那就表示你對《金剛經》不了解,“人”只是一個名詞,“誰是人、誰不是人”?想到了沒有?止於一念!止於一念,還要能抓住你那一念,對你有沒有幫助、能不能發揮?什麼時候止於一念最有效?當你的情識產生作用的時候!“情識作用”這個名詞你們會了,就是你的情感產生分別、而起計較、執著的時刻。起分別就會有計較、執著,這就是“情識作用”;要止於一念,你不能夠隨便止於一念,我告訴各位:「我現在拿起茶杯喝水」,止於一念,哪一念?想想看……一定是“口渴”的問題嘛,你如果盡在喝水、茶杯、茶葉,甚至還在杯子上打轉,那叫做“妄想雜念”!妄想雜念如果起來,你能夠抓住一個,我不是強調“凡所有起心動念,要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嗎?跟生死有關,跟道能相應的那一念,都可以抓住!可是,哪裡抓得住?一定會產生很多非想,產生非想是很自然的,不要害怕,問題是“不要因為產生了一個非想,然後接著又是妄想雜念,而你原來的那個念又跑掉了……”不要被那些妄想雜念,破壞你原來的那一念!

問:善、惡、無記三業中的無記業究竟是什麼?

答:無記業,很簡單,可能有善,也可能有惡,有的時候善惡分不清楚,甚至於也不善、也不惡,都叫做無記。無記,是“沒有辦法肯定做記錄的”,叫做無記;善、可以肯定是好的;惡、肯定是不好的。沒有辦法肯定是好或不好,好的成分有多少、不好的成分又有多少,沒有辦法肯定的,都是無記。

問:無記的界線不容易分清楚,如“一個後母談孝子的問題”……

答:我不跟你說太多,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佛法不講過程,是講結果”,如果結果是好的,就是善!剛剛不是談“善知識、惡知識”嗎?“沒有惡知識,都是善知識”!你如果要被惡所轉,自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反而怪別人是惡知識!如果是個善知識,舉個例子你們很容易把握的,說「我很愛你」,你說這是好還是不好?爺爺跟孫兒、孫女可以講這個話,父母跟兒女也可以講這個話,那兒女對父母,也可以講這個話,夫妻之間,也可以講這個話。其中包含有什麼?“人、事、時、地、物”都有關係。如果你愛錯了,就變成現在流行的話,叫做性騷擾!

問:人生是不是好像有太多的無記業,而自己不知道?

答:怎麼會不知道呢?我告訴你了,“談結果,不是談過程”,你現在講的都是過程,過程本來就不能肯定嘛!譬如說做父母的,當兒女不聽話,一個耳光打下去,我問你「是善、還是惡」?如果你是第三者,那是無記!當事人,才會知道有善、有惡!為什麼?父母打的這份出發點是什麼?被打的感受,如果他了解父母的心,也可以肯定;如果不了解,還是無記!這很容易分辨。

問:目前南傳與北傳的佛教,都有弘法利生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區分:南傳屬於聲聞乘為主,北傳屬於菩薩乘為主,成就阿羅漢或者成菩薩?

答:聲聞跟菩薩的區隔剛剛我已經講過了,應該都會了,只不過南傳、北傳……誰說南傳是聲聞、北傳是菩薩?誰講的?誰教的?南傳偏於原始佛法,北傳,是後期的大乘菩薩法,不要把南傳當小乘法、或者聲聞法;菩薩有共法,可是聲聞是不共法,而是定法。不要南傳、北傳搞錯了,南傳是偏於原始佛教,就是原始的佛陀所教化的道理方法,那北傳呢?是後期的,是以菩薩法為主。

問:止觀做了一年多總是不得要領,到現在,自己的牛、羊都看不好,該如何訓練自己把握?

答:你快變成牧師了,基督教的牧師才牧羊,你如果把止觀當成一個方程式,我告訴你,你永遠學不會!止觀,是調理五蘊的時候,在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就是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做什麼?想行之間,當你一個想,起來了,就是一念起來了。這一念起來了,在這一念中,如何去止於一念?千萬不要一想馬上就做!而是要把這個想抓住,止於這一念!在這一念中會有很多很多的非想沒有關係,可是千萬不要使它變為妄想雜念!譬如:一個煩惱起來,你說煩惱,那是一個概念。“煩惱什麼”?要把這個關鍵性找出來,那才是止於一念!不是說:「我止於煩惱,我去觀照菩提」。那你永遠得不到好處!而是你這個煩惱,“煩惱什麼”?先抓住,“你煩惱的是什麼”?這一念抓住了;「是因為這個讓你煩惱嗎」?那可能涉及很多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甚至於不同的想法……這裡面產生的,都叫做非想。把這所有的非想加以篩揀,篩揀的方法就是用邏輯學。什麼邏輯學?把所有的非想,一個個淘汰……還會剩下很多,還要再淘汰,不斷的淘汰,淘汰到最後,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抓住了什麼,我告訴你:「你就真正止於一念了」!你如果還知道抓住了一個什麼,那一念都沒有止住,還是散亂!這時候,如果以“三界”來講,你還是在“欲界”裡,是“散地”,還沒有進入到“定地”!欲界是散地,色界、無色界才是定地。也就是說,欲界沒有定地,沒有定!所以為什麼要行止觀,就是要怎麼樣進入定,不要老是在散地裡分別、計較、執著!

這是千佛山那個老和尚發明的一個東西,人人會背、人人做不好,如果真的那麼簡單,就不叫發明!這個東西,重複跟你們講了,每次聽你能抓住一點就不錯了,還要你自己去體會!尤其這個“非想”,不要一下非想,馬上就非非想了。哪裡那麼快!除非你是坐飛機的“飛想”。想的那一念起來,一定要抓住“這一念是一個什麼東西”。譬如說煩惱:“煩惱什麼、為什麼煩惱”?抓住那一念!抓住那一念,在想行之間這個空間裡,會產生很多的非想,把這個非想,不斷地去淘汰。最後有兩句話:「凡所有的起心動念,要與生死有關,要與道相應」!你不能忘了我講的這些話,都要用得上!你最後得到的非想,跟生死有沒有關係?跟道相不相應?如果真正有關係,真正相應,你認為把握了,我告訴你,那最多是什麼?散地要進入到定地,還沒有定!最後這是什麼現象?「想,要行都行不下去了」!因為什麼,因為你的想,轉入太多的非想,不斷的淘汰,淘汰到最後,既然是非想,不同於原有的想,那原有的想就已經沒有作用了!那是個什麼境界?是一個定的境界!止於一念,簡單的說,「完成就是個定的境界」!可是這不夠呢!定會變成一個空境,所以還要觀照菩提!所以先把止於一念搞好,觀照菩提,先不要下工夫,你如果止於一念不多下工夫,就等於你的資訊、你的道理方法都沒有用上。

舉個例子:我走在路上,看見一個人:「這個人好熟、究竟是誰」?……要什麼時候肯定,「喔、原來就是他」!你第一個念產生的時候,好像認識、好像熟悉,最後你肯定了“原來就是他”,是不是確定了?這個“確定了”就是定嘛!懂了沒有?聽、是聽懂了,要你自己去發現,還有得你下工夫呢!所以“止於一念多下工夫,觀照菩提慢慢來”!如果“止於一念,馬上就觀照菩提”,至少是“阿那含的境界”!如果以菩薩來講,“是三地菩薩了”!要了解,“四禪定”只不過是色界的修養,“四無色定”也只不過是無色界的修養,要到第九定,“滅盡定”,你才是突破了業,完成道,某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要滅盡定,才算是真正“證道”的境界了!即使完成,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為什麼?那可能是四地、可能五地、六地!你不能說「我成佛了」。你連八地都還差一大截!我們說要“出三界”,出什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超出,六道中再也不受輪迴了!否則的話,你建立道,最多是六道中的天道而已!千萬不要把修行辦道,把它擺成很遠很遠……「來生我到什麼道,來生、我可以到什麼道」,「我這一生修福報,我來生就到天道去」,那多可憐哪,你這一生不是白活了!其實在你這一生的修養中,就可以肯定「以六道來講,你到達什麼境界」!如果以天道來講,你是欲界天?還是色界天、還是無色界天?甚至你已經超出了三界了,當然超出了三界就不受六道輪迴了,超出三界,你如果繼續修“滅盡定”,那你就能證道!不要說“我來生怎麼樣”,而是“這一生要怎麼樣”!常常很多人“不修今生、修來生”,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講這種消極的話!

尤其止觀的事情,千萬不要只會背、會念,沒有用的,想行之間,先要能建立起間隔就很難!為什麼要叫你修止觀,就是那個“想”起來、色蘊顯現,就會有感受,有感受、就會想,想蘊一起來,不要馬上行,先建立起一個間隔,有一個空間,幹什麼?從“想”產生很多的“非想”,把這些非想搞個清楚,跟你原來的主題怎麼樣慢慢篩揀、篩揀,等到你把所有的非想都排除完了,最多也只是完成了“一個肯定的非想”!“肯定的非想”是什麼?就是一個定的境界!非非想,是要觀照菩提以後的事,止於一念不能達到非非想。千萬不要搞錯了,這個老和尚的心地發明,不是開玩笑的,沒有那麼簡單!文字是很簡單。這就是五蘊調理,怎麼去調理,利用止觀的方法去調理;你沒有止觀的方法,你就沒有辦法調理五蘊,最後呢?最多像《心經》所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喔!我五蘊就調好了,最後一切皆空。空得了嗎!“心地發明”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東西!它可以幫你得解脫,而且可以究竟解脫!我不是說,調理五蘊,運作止觀法門,不單單在平常的生活中,面對人與事,可以化解問題,可以做得很完善,如果還可以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真的可以證道!那證的道的成就,就看你業清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