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56期 2011年3月刊
「業」是什麼?為什麼信佛教的人,只要不如意、身體不好,或有什麼問題,都會說:「唉!我業障好重。」
「業」是什麼?為什麼信佛教的人,只要不如意、身體不好,或有什麼問題,都會說:「唉!我業障好重。」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講?這句話你們應該經常可以聽到,這句話是很不對的!業障很重?! 「業」要是成為障礙、或業很重,這便是“惡業”;如果你的善業很重,該如何說呢?是指造善業很多,對一般人而言,這是好的,可是對行道、證果來講,就不好,是障道因緣!那麼惡業是不好的、善業就是好的囉?我們常常會聽到佛教徒,不管在家、出家,只要有一些不如意的問題,就說「唉!業障好重!」所以以後你們要遇到這種人,講這種話,不妨反過來問他:「你是善業太重呢?還是惡業太重?」這種情形叫做「善惡不分」!
首先,不要忘了我們是人,是人就有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還有意念的行為,也就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人有身口意一定會造作,造作就產生行為的作用,就是說「它必定會有一個現象的顯現」;所以說,對業而言,不要只是從不好的一面去看,動不動就是業,甚至還有人罵「業障鬼」,那業能障鬼嗎?! 還是真有一種鬼叫做業障鬼?這都不是學佛的人該講的話!所以只要一開口,就知道他是佛教徒還是學佛的人,什麼是佛教徒?什麼是學佛的人?佛教徒,只是把佛教當作一個信仰、一種寄託;學佛的人,去學佛陀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佛陀的智慧!可是在台灣號稱有八百萬的佛教徒,這個數目字並不誇張,可是學佛的人有多少?這問題就太大!
我們知道業分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惡是指好與不好;無記,一般很容易理解為:「是好壞分不清楚的,這裡面可能有好、可能也有壞……」,其實這樣說無記不是很正確。所謂無記是什麼?「以善惡而言,是一個“不一定”,它有不一定的意思」,那才叫無記。為什麼?因為有可能其過程是善,而結果是惡;也有可能其過程是惡,而結果是善。譬如:體罰──罵、打,一定是一種惡行,惡的行為,可是通常我們都會說:「我是為他好耶?!」好像是善,對不對?那麼究竟是善、是惡、還是無記?要明白:學佛是學智慧!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一個是主動者、另一個是被動者;主動者有出發點,被動者有沒有出發點?當然也有出發點!假如他做錯了事,他是刻意的做錯?還是無心的做錯?或者是在某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例如:身體不好,或者因之前曾跟別人生氣,而遷怒到這事來?佛法特別強調“緣起”,也就是“開始是什麼”,亦即是“出發點”。
父母親對兒女,用打、用罵的,我們不能說都是好的;看看媒體報導,父母對兒女,你說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嗎?最近我還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母親幫她的兒子投保,保各式各樣的保險,她讓同居男友把親生的兒子殺了二十幾刀,那你說這種造作行為其出發點……?主動者是母親,共犯是她同居的男友,被害的是她親生的兒子……,這個兒子有什麼出發點?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緣起是什麼?她兒子的緣起,就是不應該出生在這樣的母親家裡,也就是說,他不應該有一個這樣的母親!那「不應該」要追究什麼?那就追究到過去的業,不是現在的業!
所以談緣起也有過去的、有現在的,為什麼我們談因果,要談「三世因果」?過去所作,現在來受,現在所作,未來要受!僅僅談一個緣起,也不能夠只談因緣法則,我常說一句話:「佛法以因果關係作為基礎,可是不能捨棄因緣法則;如果談因緣法則,就不能捨棄因果關係」!這兩者,不管你談哪一個都不能捨棄另一個!我們談佛法常常會搞錯,甚至跟人家辯論的時候啞口無言,為什麼?談因果,盡在因因果果上打轉,捨棄了其因緣法則!就像我剛剛說的:母親,為什麼她要替自己的兒子投那麼多不同的保險?那就是預謀,預謀就是她的緣起!那小孩子、被害者呢?就可能涉及到過去的因、過去的緣!所以談佛法,因果關係、因緣法則,這兩者千萬不能單獨分開來說,這是我們對業的一些概念!
身體的、言語的、意念的造作行為,稱為身口意三業,這三業不是身惡、口惡、意惡,或者是身善、口善、意善,不是以這種方式來分辨!「身口意」,身口是外在的、意是內在的,也可以說身口是行為的來源,即其力量的來源,是來自「意」;意是善是惡,表現於身與口,就能顯現出善惡!所以要瞭解三業有內外之分,通常用身體,譬如:用拳頭去揍人家,用言語去罵人家,這個「身口」很容易理解,可是有一句話說,「這個人在說什麼、做什麼,我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其實那就是指「意」的問題!所以「意」,並不是外人很容易體會的,這也就是我剛說的“無記”的問題:可能出發點是善,可是最後的結果呢?因為因緣、因果的關係,過程表現可能是惡,所以其中就涉及到因果關係、因緣法則,才能確定其結果!可是也有不一定的,為什麼?有的父母,關係到兒子的根基,可能好好跟他講,聽不進去,要罵他、甚至體罰他,他才會改變!那你不能說父母就一定錯了,可是絕不是說,父母對兒女用打罵都是對的,不能這麼說!這就是一個出發點;加上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其中變化不同,完成的作用也就結果不同。
為什麼談「三業」?一定要瞭解“業是造作行為”,一定要把握這點!造作行為完成之後的結果,有善、有惡、有無記,絕不是說「身口意有善、有惡、有無記」,這個一定要分辨清楚,因為有緣起、過程、結果!所以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是在其「緣起」,也就是我們談出發點可能相同,可是它的過程就可能大不同,也就是因果關係、因緣法則,那完成的結果呢?當然也就不同!所以有時候我們常聽到一些這麼的笑話:「唉!我煩惱實在太多了,真不知道怎麼辦!」……「煩惱?你不煩惱就好了!你不去想它不就不煩惱了嗎?!」再不然就是說:「你煩惱能解決問題嗎?!」這些話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事實上,都不是設身處地的言語,要如何去化解煩惱,那才會不煩惱!所以我們常說:「煩惱即菩提」,絕不是拿一個菩提去對付一個煩惱,因為煩惱中有菩提,能不能顯現出來?就在乎你有沒有修養、有沒有智慧!那麼是不是修行的人或者是修行成就很高的人,就沒有煩惱了?肯定還是有煩惱!這就涉及修行的層次,和他煩惱的時間距離有關係;修行愈高,煩惱的時間就愈短,修行愈少,煩惱的時間就愈長,如果沒有修行的話呢?煩惱就是煩惱,就不可能有機會從中顯現菩提!
這又可以發現為什麼要學佛了!大家知道,禪宗裡有一則公案,就是菩提達摩和慧可,原稱為神光,後改名為慧可,他去求達摩禪師的時候,達摩禪師問他:「你求什麼?」他說:「我心不安」,達摩祖師就問:「你找找你的心,看你的心在哪裡?」慧可找了半天說不出來,菩提達摩就回答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大家從這個公案裡可以發現:「心不安」,就表示有煩惱,你既然有煩惱,叫你去找,你居然找不出來,那你還煩惱什麼?! 白話就是這麼解釋,「你心不安,你去找找你的心,你既然連心都找不著,你怎麼心不安」?!
「業」要成為障礙,那麼「煩惱」也有好的煩惱、也有不好的煩惱;大家猛一聽:「煩惱還有好的嗎?煩惱應該都是不好的,不是嗎?」如果他買大樂透中了第一獎,像上一次,有人中了九億台幣,從他中了(還沒有去領錢)開始,他就已經起煩惱了,坐立不安、睡不著、吃不下,一旦鈔票拿到手了,還要考慮會不會有人綁架?會不會有人敲詐勒索?甚至要先計劃「這個錢做什麼用?……」你說這是好的煩惱?還是壞的煩惱?當然是好的煩惱。又譬如:男孩女孩兩人約會,若是第一次約會,一定都很煩惱,那你說是不好的煩惱嗎?! 所以「煩惱」,也有好的煩惱;為什麼這麼說?我一直強調,不要忘了我們是人!學佛,不要定位在佛菩薩的位置上,學佛的定位是人;是人就有這些問題,所以佛法是對人說的,不是對佛菩薩說的!我們說好的煩惱也好,不好的煩惱也好,這只是依業的成份來說,那麼如果我們談“業能障道”的話,好的、不好的都會障道,就是障礙你的菩提道,就是使你不能進入菩提的道路。所以為什麼說業成為障?好的也是障,不好的當然也是障,但以人而言,開始並不認為好的是障,何時才會認為好的是障?已經是一個修行的人,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這一點我們要把握!尤其要跟別人說法,談到這些很平常的問題,往往自己都會講錯,問題出在哪裡?很簡單,自己對佛陀的道理方法太陌生了!
業除了有善、惡、無記,還有那些呢?有“定業、不定業;共業、不共業”四種現象;除了這四種,還有一種現象,叫做“共不共”。通常我們說「定業不可轉」,這句話意思是說「造什麼樣的因,就要受什麼樣的果」,這叫做定業,是肯定不變的。那什麼叫做不定業呢?這又涉及到一般的人及學佛的人。定業,肯定就是一般的人,造什麼因受什麼果,是一定的,不會起變化;不定業,是一個學佛的人,以一般人跟學佛人的差別來看它的現象,譬如:過去殺了一個人,今生須賠人家一條命,這就是定業,這是以一般人來講;那也有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因為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假使過去殺了一個人,今生因為學佛,學佛者會依於自己的修養,依於一些功德,在受報的那個時刻,可能就不須賠人家一條命,此話怎講?過去殺了一個人,這一生本該要賠人家一條命;但學佛的人要修六波羅蜜,其中有個「忍波羅蜜」,在受報的時刻就有轉機,怎麼轉?通常一般人,被殺或者殺人,開頭是吵架,然後動拳頭,再來可能就動刀槍……,若是學佛的人,在這裡就有調整的機會,什麼調整的機會?如果這個學佛者因某些事跟對方吵起來,有學佛的至少會做到「少講兩句」,那麼就不會和對方針鋒相對,少講兩句,對方的火就不會因為你的言語火上加油!為什麼?舉個很簡單的事,譬如:走路時兩個人不小心相撞,那一般人呢?可能看他一眼、走了,如果是學佛的人,不管對方撞自己,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到別人,都會說一聲「對不起」,大事化無;如果是一般人呢?這一句「對不起」也許很難開口,為什麼?「你撞我、不是我撞你」!真正有時候兩個人相撞,誰撞誰並不是那麼明顯,如果是個學佛的人,不管是人家撞你還是你撞人家,都會說一句「對不起」!那麼如果 (還有“不一定”),遇到不講理的人時:「對不起就好了喔?」可能會沈不住氣:「那你要怎麼樣?」就會打起來了。同樣一句「對不起」後面還會發生變化!如果是個學佛的人説:「對不起」,那個不講理的人問:「對不起就算了?!」可能學佛的人,還是會以忍波羅蜜的修養:「真的對不起!」就是重覆、很誠懇的表示,如果遇著一個耍無賴的呢?一個學佛者要怎麼辦?那就必須還是要講出來:「那麼你希望我怎麼做?」絕不能說「那你要怎麼樣?……」那就不一樣了!同樣一句話:「那麼你要怎麼樣?」和「你希望我怎麼做?」……差別很大,聽的人感受會不同,同樣可以化解;至少吵了,不會針鋒相對,不會針鋒相對,就不會打起來,不會打起來,就不會有人死!所以“定業”,因與果是絕對的,“不定業”是中間的過程,因為有修養、有學佛,對佛陀的道理方法,已經擁有這份智慧,可能因為不管多大的事,最嚴重,大不了挨人家揍兩下,你如果不還手,還說「對不起」之類的話,人家想打也打不下去了,不是有一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可是大家不要鑽牛角尖:「這樣不是顯得沒有出息嗎?為什麼要那麼懦弱?總要講道理……」。當對方在發火的時候,你講什麼道理他也聽不進去!真正要講道理,就涉及到法律了,到派出所去可以講道理,在法院可以講道理,面對面不在這種環境,沒有什麼道理好講!這其中也可以發現:除了因果關係,還有因緣法則;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環境,就是因緣法則;這是說“定業、不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