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61期 2011年9月刊
煩惱中要顯現菩提,必須要“轉化”,怎麼轉化?
煩惱中要顯現菩提,必須要“轉化”,怎麼轉化?不是說:“煩惱”我不要了,我要“菩提”?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去化解那種煩身惱心、不自在;唯有去面對這種煩惱,去認識、去了解,才有化解的機會!煩惱如何化解?絕不是拿一個菩提去對付煩惱!就好像很多人天黑後怕鬼,一怕鬼,就拼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像阿彌陀佛可以把鬼趕走,你就不怕了?那個害怕永遠都存在,阿彌陀佛也不會幫你趕鬼!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已經知道有這種善的緣,而且可以轉化成道,就看你要不要珍惜它,運用這善緣去學佛陀的道理方法,當然就有見道的機會,也即是說就有顯現菩提的機會!否則的話,肯定每一天都在煩惱中過日子!
記得以前也跟大家說過:一個寺院裡的成員,是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聚集在一起,如果以成份來講,非常複雜!用自己的自我意識去看待這環境,那麼,你會待不下去!為什麼?會產生很多疑惑,譬如說:在家的看出家的,就會想:「怎麼出家了,還這個樣?……」那麼自己出家了呢?新眾看老眾,譬如說:「他們出家那麼久了,怎麼還這個樣?」為什麼會生起這種意念?因為是用自己的自我意識!
你有善的緣,沒有好好去利用它?既然難得在一起,能住在一起就是一種緣,而且以出家的僧團來講,那是一種善緣,有這種善緣,不去轉化這個善為道,甚至把原有的善緣,變成一種苦,為什麼?眼睛看到的,受不了;聽到的,也不以為然,都是用自我意識在那裏過日子!有否思量?自我意識的成份,是業?還是道?以業而言,善的業有多少?惡的業有多少?學佛的人是要從業裡去顯現道!
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苦的人,一直都過得很好的話,等到哪一天陷入苦的環境,他就無路可走了!我常說:「當你擁有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當你失去了的時候,也不要哀聲嘆氣!」學佛的目的是要我們,不管是正面的、負面的,都要去面對!為什麼要面對?要去弄清楚!就是去認識、了解!清楚什麼?認識什麼?了解什麼?當看到別人的不如法,就想一想:「他為什麼不如法?那麼自己如法嗎?」所以我們常常被自己的眼睛、耳朵所騙,甚至還會強調:「我親眼看到的是如此,親耳聽到的是如此!……」你看到、聽到是如此,即使他完全不對,對你而言又如何?那是人家的事,為什麼要那麼計較?計較人家的不對,於你有何幫助?要從業裡顯道,怎麼去顯?當你看到人家的不對、不如法,就要想一想:「對、你學會了多少?如法、你又學會了多少?」如果都沒有,就只知道不對、不如法,而不去思考「為什麼不對?為什麼不如法?」那麼,這當中你就沒有機會轉化!
千佛山止觀法門的“觀”裡有一個“返照”,世俗人也說:「要把別人當一面鏡子來看自己!」為什麼?鏡子裡,如果顯現的是好,還要知道好在哪裡?跟我有什麼關係?對我有沒有幫助?如果是不好,和我有什麼關係?對我有什麼傷害?如果不用這種方式去認識了解的話,那是生活在別人的生活領域裡,而自己的生活是一片空白,甚至於糊里糊塗!學佛就是要學“覺悟”,不是學“迷惑”!千佛山的家風你們都會背:「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這個“不管”是什麼意思?──不計較!不要去計較人家對或者不對,真正要計較的是自己對不對!那做對了呢?理所當然、應該的嘛!做錯了怎麼辦?懺悔!懺是檢討、悔是改錯。懺悔,不是跪在佛前:「我不對、佛菩薩你原諒我!」然後,這個錯就交給佛菩薩,跟自己沒有關係了!?那不叫懺悔!甚至還有的人懺悔到痛哭流涕,那有什麼用!?要心平氣和的去檢討,對的有多少?錯的有多少?以後把那些錯的慢慢改變為對的,那原來是對的,則使它更好,這才叫懺悔!所以有些名詞會解釋,還不夠,解釋只是一種知見而已,還要能實際去做,為什麼?檢討、是一種知見,改錯、是一種行為的修正!
現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說業裡有道?為什麼說煩惱中有菩提?為什麼說可以轉業成道?可以化煩惱而成菩提?要把握這其中的“為什麼?”我們學佛,是要學“為什麼”!如果只會說:「煩惱就是不自在」,那麼菩提是什麼?菩提是快樂嗎?是自在嗎?是解脫嗎?不要把“菩提”當成一個什麼東西,菩提只是一條道路,這條道路,肯定是一條正當的道路,走這條路,最後可達到怎樣的地步?可以得到覺悟。菩提大道、菩提道,千萬不要把菩提當成一個結果,如果一個煩惱起來:「喔!我顯現菩提了,我原來不自在,現在自在了;我原來煩惱,現在不煩惱了」,不要以為就成道了!在佛教界有太多這麼的人,只要有一次的煩惱化解了,就認為「見菩提了」!認為他「成道了」!我們的業就是那麼單一的一個嗎?我們的煩惱就是那麼單一的一個嗎?須知有多少業,就有多少煩惱!必須要把每一點業,或每一個煩惱都能化解,化解到不再起煩惱,業清淨了,那麼才算是真正見道了!但還不是成道!可能你們會迷惑:「見道和成道,有什麼差別」?就是有煩惱、有業來了,知道該怎麼去做,不會被業或煩惱所轉,有這種修養,這才稱為“見菩提”,不是成道!“成道”是什麼?業清淨了,連道也不需要了,若還要依靠道,都還沒有成道!業完全清淨了,道對你而言已沒有用了!那才叫做成道了,還需要道,最多只是見道,沒有成道!
說了五十分鐘,你們聽了些什麼?聽懂了些什麼?有什麼收穫?如果叫你們每人寫一篇報告,不必太多字,只要一百二十個字即可。我以前說過:「我和我的老和尚在一起時,這其間,還要去行腳,常常不在一起,把那些相處的時間統計起來,我的老和尚對我所說的,沒我五十分鐘內對你們所說的話多!」可能你們會說:「你真的天賦那麼高,那麼聰明嗎?」不要忘了,我這一輩子參學的時間,花去最多,再加上自修!即使到現在,每天還花很多時間自修,除了佛法的,還有世間法!為什麼?今天這個時代,變化太大,新的資訊太多,如果不肯自修,你會對現代的社會感到陌生,對現代社會陌生的結果,有個不太好聽的名稱,那叫做「野人」!佛陀的道理方法是知識經驗,世俗的道理方法也是知識經驗,所以說煩惱是世間法,菩提還是世間法,以前我講這話很多人不以為然,「煩惱是世間法」,我們承認也相信,但「菩提還是世間法,那我們學它幹什麼?」想想看:為什麼菩提還是世間法?學佛是要學“為什麼?”
「為什麼菩提還是世間法」?舉個例子:大家思考一下:天氣太熱,我們用扇子搧,涼快一點,對不對?可是扇子搧久了,手會痠、會軟,甚至於手一累,就會愈煩躁、就會愈熱;改變方法──吹電風扇,讓它去搧,原先用扇子的目的是消暑,可是用手拿著扇子搧,累啊!會起煩惱啊!換種方式,用電風扇來吹,不用手搧,同樣不是也可以達到消暑的目的嗎?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外面的空氣本來就是熱的,電風扇出來的風還是熱的,那麼再換一種方法──冷氣,把門關起來,隔絕了外面的熱空氣,這些都稱之為“轉化”!這並非貪圖享受!「喔!有扇子還不夠,還要換電風扇?電風扇已經很不錯了,還用冷氣?」這其中有所謂的世間法!以煩惱而言:「煩惱是世間法,菩提還是世間法!」想到了沒有?用扇子是消暑,用電風扇還是消暑,用冷氣還是消暑,可是所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所以這種結果或現象,就可以叫做菩提的現象!
又譬如:我們吃飯,若身體五臟都很健康,有什麼吃什麼無所謂,假如胃不太好,當然吃東西就會有所選擇,至少不能吃不容易消化的,不能說:「你是一個學佛的人,胃受不了就受不了,你該吃什麼還是吃嘛!?」是不是要這樣才叫做菩提?這叫煩惱!吃飯的目的是維護身體的健康,可是腸胃有問題,當然要選擇,不容易消化的就不能吃!這不就是一種轉化嗎?吃還是要吃,只是吃的方法、內容不同!如果用愚癡的方法:「出家人,胃疼就胃疼,照吃!」吃了,還是疼……這便是愚癡!選擇一下並不表示你是錯,如果你本來就很健康,什麼都可以吃,還要挑剔的話,那就錯了,因為胃不舒服,它本來就是一種煩惱,為了維護身體的健康,當然有所選擇,讓胃能夠承受得了,那才能維護健康!
「煩惱和菩提」、「業與道」,就在一線之隔,看你怎麼去轉化!“轉化”,可以轉為負面的,也可以轉為正面的,也就是說:有時候轉得更壞,有時候轉得更好!靠什麼力量?靠外緣,緣的力量!這些緣很複雜,不是單一的緣,當然就要有善知識!我說的善知識是指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亦即是具備佛陀道理方法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