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2講

金剛經第12講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這「隨說」不是隨隨便便地說,也不是隨時隨刻都可以說,不是這種意思!而是當要介紹這經典的內涵,或是裡面的四句偈要有緣,也就是說要隨緣說法,不要勉強說法;是講太執著功德的人,剛好有這種緣又懂得,應該隨這種機緣,介紹經典裡的法義,或是所理解的四句偈,這叫做隨說;也就是要有機緣。不要無緣而說,為什麼?人,不管瞭不瞭解他,有沒有什麼別的宗教信仰,不能一見到人就說:「佛法如何好,來!我告訴你怎樣…。」那就很麻煩了,可能得到的是反效果。

其次,為什麼叫做隨緣說?看後面的文字:「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就已經告訴我們什麼意思了!因為隨緣就是有這種機緣,也就是,在那裡隨機緣,介紹佛法的這種時刻、地點,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發現什麼?因為介紹佛法是幫助人,能夠化解無明、迷惑、煩惱得到菩提的利益。所以在這個時刻這些天、人、阿修羅他們都會認為,這是一個供養的好時期。

這句「如佛塔廟」,塔、廟在梵文是同一字,常看到經典上有一些字,像剎或者剎土,像這裡講塔、講廟,事實上都是相同的,唯一要把握的,談到這個都加上一個「佛」字。佛剎、佛塔,而廟,不是講的那些神廟,像寺院是後期人分辨有寺、有廟,現在講的更有意思──有佛寺、有神廟。

以「塔」來說,「佛塔」是什麼?大家一定直覺反應,就是蓋的那個一層一層的塔,其實不是!用土堆起來成為一個圓形、方形的東西,就叫做土堆,為什麼這土堆要加上「佛」字?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介紹道理方法坐的地方,是一個土堆,高度要比聽的人高一點。釋迦牟尼佛在世介紹佛法、介紹道理方法,不像現在這樣,他是在一個樹林的空間、或在一個竹林子的空間、或在一個河邊的空間,只是釋迦牟尼佛坐的地方比較高一點,固定的地方就特別用土把它堆高一點。

講師子座、金剛座,現在把它做得富麗堂皇;凡是釋迦牟尼佛坐的地方都是師子座、金剛座。金剛座、師子座是什麼意思?獅子是代表威武,金剛是代表不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勝過世間一切智慧。他的神威之力──釋迦牟尼佛介紹的道理方法,可以幫助人了生脫死、成就法身,即使是金剛也摧壞不了,這才是它的本義!

凡是稱佛、如來所坐的地方,都稱為師子座,稱金剛座的機會很少。可是有一個條件,密宗的金剛薩埵,也就是講的上師,他們坐的叫金剛座。

又說:「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說能夠隨機、隨緣介紹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或講經說法不是一個隨便、勉強,因為這句:「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曉得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無上第一希有之法,才可以隨緣、隨機說法;也就是不是任何人認識字就可以說!能不能說?以中國的傳統講,如果不能解說經典,就用受持、讀誦的方式同樣可以。

經文為什麼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後面說:何況有人,還盡能受持讀誦。佛告須菩提,應該知道這一個人,他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不是可以隨便而說,為什麼一剛開始講「隨說」要特別強調呢?他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他有了這種修養了。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若是」不是假若的意思,是猶如,等於的意思,等於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有經典所在的地方,這個地方「即為有佛」,也就是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有覺悟的機會,只要接觸它;這裡是講覺悟的意思,不是談釋迦牟尼佛。

所以「若尊重弟子」是什麼意思?因為介紹經典本身就是佛弟子,已經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就是很有修養的佛弟子,所以用尊重的心去對他。大家看有很多的經典,前面說了一些,後面又用偈或者頌來說,原來貝葉經裡面記載的,都是用偈語的方式,偈語有一個字以至到五、六、七、八個字的都有,都是四句一組。經文裡面任何四句,都可以稱之為偈語。

現在再看「當知此處」,而且說經典「所在之處」,還強調「即為有佛」的問題,而且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要供養,就是說介紹佛法,是要介紹佛陀本身的理念,不是介紹自己的認知這一點很要緊,自己的認知是自我意識,所以依文解義不一定能介紹佛法。這些經文裡面有它的法義,要把它的法說出來,所以隨機、隨緣還要相應眾生,介紹佛法絕不是照著文字,翻成白話講一講,然後再講一點故事,不是這種方式!

因為經典的表現,有「受持」,就是經常持念,從裡面發現它的法;有「讀誦」,從裡面慢慢發現它的法;還有「書寫」,從裡面發現它的法;還有為「他人解說」,介紹之前,本身先要學,在介紹的中間也會發現,可能表現的不一定是很如法。所以真正對法、對經典,所謂尊重,像對尊重佛一樣,不能以自我意識去讀;每一部經典,都會說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說,它是有條件、有規範的。

佛法講究的是道理方法,形成智慧幫助化解問題,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面對經典;何況還要自己具備條件能受持、能讀誦、能書寫、能為他人說都可以,不一定非要為他人說,每一部經典裡「為他人說」都是擺在最後,為什麼?受持、讀誦、書寫接觸它,慢慢有了佛法的道理方法的正知正見,不是自我意識的,才能夠為他人說。所以隨機、隨緣來說《金剛經》或者四句偈,為什麼那麼了不得?而且在那個時刻、地點,一切的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去供養,為什麼?他就等於佛塔廟!

為什麼講到福德的問題?也就是這個行為完成之後,有沒有利益?安慰他?還得看平常講話,能聽得進去、談得來、有信任,的確會有效!如果跟他之間有點隔閡不喜歡,想趁這個機會去討好他一下,結果就不堪設想了!

談世尊、談如來,談世尊在經典上肯定都是講釋迦牟尼佛;談如來可能是其他的佛,如果這些都是陌生,解釋經典一定出問題,是自我意識在解釋。

 

第十三分非常的長,講這個「即為有佛」,或說有經典在的地方,在我的辦公室,有一個櫃子都是大藏經,那裡都有佛,可是我偏偏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一般的書也是有其智慧,只是它是世俗的智慧。如果不能針對這些印刷品找出它的本義,那就是印刷品;以佛教的經典來講,從裡面得到道理方法,得到佛陀的智慧、修養,就是佛!

經典上有這種文字,謗佛者亦可成佛;要瞭解,當佛陀介紹到謗佛者亦可成佛時刻,那是什麼環境,那些對象?舉例說明什麼?不能把握就去謗佛,謗佛是要墜落到無間地獄的,說:「釋迦牟尼佛妄語!明明這麼寫?我一毀謗反而受苦受難!」就會造成一種反感。

如果不知道它的法義?的確,有一些文字我都沒有解釋,什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這裡面為什麼不談畜生、鬼、地獄,只談天、人、阿修羅,要知道是供養的問題。因為畜生、鬼、地獄下三道的眾生,沒有供養的能力,也沒有布施的條件,這裡就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因為是上三道,他們有這種能力,有這種條件可以行供養。

比如說「如佛塔廟」這種地方「即為有佛」,就要瞭解,「如佛塔廟」,好像佛陀坐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一樣,後面「即為有佛」是能得到覺悟,這兩者差別很大!如果只是按照念佛都是一樣,反正就是佛,最後呢?佛跟你那個「我」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什麼?不相應行!佛法相應是要知道它的道理方法,知道它的法義,才能談得上相應。

經典上很多文字我會介紹,陸陸續續會提出很多,大家的確需要知道,還要能夠深入瞭解,要在可以思考空間裡面下工夫,才談得上不管是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說,才能真正達到修養的目的,否則只是在那裡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