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8講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這裡就是講五眼的問題,第一是肉眼,第二是天眼,第三是慧眼,第四是法眼。問如來!既然成佛了,有沒有肉眼?一般人的眼睛叫肉眼,就是直覺地去看而起的分別、計較、執著,都叫肉眼;天眼絕不是一般人講的,從這裡可以看到隔壁在幹什麼、幹什麼?好像人家看不見的,都看得見就叫天眼,不是!天眼是從人的修養而超越了人的肉眼才叫天眼,絕不是天道眾生的眼,是依於人的眼所看的人與事,或道理方法是超越的,是經過修養形成的;其次再看慧眼,慧眼可以說是智慧之眼,也可以說知識經驗累積所完成的修養表現。

法眼的「法」太多人容易造成誤會,好像出家人都有法眼會作法,那些看相算命的都有法眼,都用這種方式看。不是!法眼是?從肉眼,到天眼,到慧眼,都是有道理、有方法,有軌跡可循完成的,叫做法眼。最後一個叫做佛眼,佛眼不能說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眼睛,在這裡要把握一個「眼」字究竟是說什麼?通常眼憑直覺去看叫肉眼,有知識經驗的一些資訊,從一般直覺的看會客觀一些,不是那麼主觀,這叫天眼;慧眼是能表現智慧的,智慧怎麼形成呢?從知識經驗累積完成的修養所表現的;法眼絕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道理方法,不是單一的說法,是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修養完成的法眼;佛眼肯定是最後的一個結果,從肉眼到佛眼,肉眼看難免有無明、有迷惑,佛眼就可以突破無明迷惑得到覺悟,而且這覺悟肯定是講圓滿的覺悟,才叫做佛眼。

「眼」不是談眼睛而已,要當成看法來解釋。所以說有天眼,好像可以看到人家看不見的,不可以用這種方式,這是講超越自我意識直覺去看,因為自我意識難免有主觀意識,如果能客觀一點,就可以稱之為天眼;如果還能突破客觀、主觀,甚至表現智慧,就是慧眼;談到法眼是說運用,只談佛法捨棄世間法,法從哪裡來?所以才談法眼;依世間法有什麼缺失、障礙會形成煩惱,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能夠從中認識瞭解,還能突破,就可以顯現從法上而深入地觀察所得,這種深入觀察的所得,就像《心經》裡面講的「行深般若」。所以前面談慧眼就是般若眼,般若眼還只是一個概念,還要深入、做得到才能完成,這種完成之後,最後得到什麼結果?能得到圓滿的覺悟,稱之為佛眼,五眼要用這種方式看。

再看後面的幾句話,形容恆河裡面的沙,這種沙是一條恆河,還是講這些沙,還是沙代表了恆河,還是恆河擁有這些沙?從這上面看這裡面有多、有少。這個多少怎麼講?肉眼是一個直覺的看法,有多少的知識經驗,只能看到什麼程度!就好像恆河要累積多少沙,才叫做恆河?不是的!恆河是不是依於這些沙叫做恆河,也不是!它的意思是如此。它是比喻,以覺悟而言,一個圓滿的覺悟不是單一的覺悟。

以前特別用西瓜的方式講過圓滿的覺悟,像整體圓圓的西瓜一樣,可是這個西瓜的組成,是根據很多點點滴滴,而後累積達到目的,從這上面就可以發現什麼叫做佛眼。要到達圓滿的覺悟,覺有層次、有高下,可是不能否定那些是覺,就好像恆河裡面的沙一樣,不能否定一顆沙是叫沙,或一把沙叫沙,整個恆河的沙才叫沙一樣的道理。所以談五眼舉這個例,是說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聚沙成塔」。

以恆河來講,不是說沙的問題,是講這一條河的現象,難道只有沙?它還有水呢?難道只有水?還有萬物呢?所以不能以一而概全,關係的內涵都要顧慮到。所謂通達是什麼?都要能融會貫通在這裡面,以前常舉的例子,「吃飯!」很多人包括我的出家弟子,下了課都會講老和尚最瞧不起我們,動不動就講吃飯,好像連吃飯都不會!

「吃飯」是個概念,吃什麼飯?吃飯要不要吃菜?吃什麼菜?這關係太多了,何況還涉及到色香味、營養,同樣的菜有營養,還要看會不會做?有的煮爛了,就沒有營養了,有的不煮爛它不能消化,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學佛法可以說要達到圓滿的覺悟,是要點點滴滴慢慢累積起來的。所以不要在意,究竟能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結果,而是究竟下了多少工夫?在這中間體會了多少、認識了多少、瞭解了多少,又發現了多少?

以前在菩提寺、在古嚴寺,每一年正月初一早課,我都問去年這一年,自己填的單子,記錄一些什麼?去年的不夠,今年要怎麼加強、怎麼去改進,絕不能說:「看出家這麼久了,還是這個樣!」不可以這麼說的;通常以肉眼來看那就是直覺,如果還能客觀一點,就像天眼一樣,可是還是不離主觀、客觀,感性、理性,如果說有智慧之眼,就認為了不起了,如不如法?如法是不是圓滿的,缺失有沒有、障礙有沒有?我說過:「學佛的大前提,不傷害別人,是不是也能做到不傷害自己,自己可以做到不傷害自己,會不會傷害別人!」這是一個相互的關係。學佛就是要學覺悟,佛法就是智慧之法,智慧在哪裡?怎麼才能覺悟?才是最要緊的!所以不是多與少的問題,而是圓不圓滿的問題,有沒有缺失的問題,會不會造成傷害的問題,還是完整的饒益性?再看後面一些話: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

「諸心」是種種的心,一切的。

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個心是哪一個心?從一個業完成之後來到人世間,這個人是以業而說的心。可是不能只是依賴於過去也有菩提種子顯現的菩提之心,不可以依賴!因為沒有時節因緣的那種環境,有菩提種子也顯現不出來,可是業一定會顯現。要從業裡面顯道,不能僥倖地說:「雖然我有業,過去也有菩提種子!」要用這種方式看什麼心。何況這一生於心而言,講修心養性:在修養上完成到什麼程度,關係到修行下的工夫,這裡面就關係到有過去的、有現在的、還有未來的。

講現在的、過去的還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談未來的怎麼知道?如果知道三世因果定律,很容易瞭解;過去所做就是現在所受,現在所做就是未來所受,為什麼說三心不可得?因為現在認為怎麼樣,不要忘了還有過去的,以業來講,過去的業清淨到什麼程度?敢說「業已經清淨了!」有沒有把握?「沒有!」如果說現在呢?現在這一輩子都沒有做壞事!這輩子多多少少欠了人家都不知道,並不是刻意地答應人,一個「好!」字,結果忘了,做不到就欠了人家;講未來,未來就是在乎現在所做。

一定要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不是談三世那個漫長的時間;這一生、前生、來生,不是用這種方式看。這個「世」的時段性,一秒鐘也可以講,一天也可以講,一月、一年甚至於一輩子,從最小的一剎那的現在,也有過去、也有未來。講過去、現在、未來是三個時段,不是用什麼標準限它的時段。千萬不要前一世才叫過去,這一生叫現在,來生叫做未來,不能用這種方式;這個時段一剎那也有現在,也有過去,也有未來要用這種方式!當然它也不是歸於單獨的一剎那而已,說不定一天、說不定一月、說不定一年、說不定幾十年,只能說快──疾速到一剎那,慢可以延伸到現在這一生,過去那一生,甚至於未來一生。

這裡面究竟用什麼看?就是看起心動念,心念之所至是佛、是魔就很容易把握。心念之所至要起什麼心念,凡是心念總是關係到生死,就是解脫問題,排除障礙就是解脫;與道相應,這一種道,最後的結果是否完完整整、圓圓滿滿的覺悟之道?還是有缺失、有傷害?要能把握這一些!如果能這樣就會知道,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千萬不要說「一切皆空!」空得了嗎?活生生的一個人還要活下去呢?不能用這種方式造成一個自我意識,所以千萬要把握這一句話「通達無我法者」,就是能夠通達無我法,這些問題都不會發生。還是強調那句話:「修行辦道完全是自己的事,不要盡叫別人做佛菩薩,自己心甘情願做眾生。」是最划不來的!學佛一切都是為自己,一旦自己有了利益,才有機會讓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利益;如果自己是一個在乞討的人,你說:「請吃飯,我來供養你們!」是不可能的事。

知道整個《圓覺之道》就是談漸修、頓悟的問題。千萬不要只指望頓悟,一下就能圓滿覺悟,捨棄了點點滴滴累積的修養。修養必須從點點滴滴的修行上面著手,才會完成某一種修養,還不是代表所有的,要最後達到圓滿的才可以。談五眼的重點,就是從一個人直覺的看法,以至到達圓滿的覺悟的看法,用這種方式去看。千萬不要說人有肉眼、天有天眼,慧眼是誰有?法眼誰有?那佛眼只有釋迦牟尼佛是,那慧眼、法眼是誰有?就是從一個凡夫眾生,從有多少知識經驗,多少智慧的修養,就可以表現是肉眼、是天眼,還是慧眼、還是法眼、還是佛眼,就從這上面來表現到什麼程度。千萬不要只是執著於這兩個眼睛,像我現在坐在這裡,對你們的眼睛、鼻子都看不清楚,我連肉眼的資格都不夠!

大家學佛學很久了,念佛、修淨土法門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臨命終時,通常一般是說西方三聖來接引。

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他會來接引?如果認為釋迦牟尼佛會接引的人請舉手。有時候對佛法不瞭解,根本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究竟何許人也?誰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根本不同的世界,尤其知道願力世界只有一位佛,如果以人的思想來說「一山不容二虎」?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還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這怎麼辦?

另外一位七十幾歲的老太太往生了,結果又醒來,她說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問:「西方極樂世界,你知不知道阿彌陀佛?」「不知道!」「知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好像沒有看到!」「極樂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好山、好水非常漂亮!」醒來以後,大概只有一天左右,真的死了,而且說是盤著腿結彌陀印往生的。

好山、好水、西方極樂世界?大家在《彌陀經》看極樂世界描述,有沒有好山、好水?千萬不要被一些胡說八道的人,不要被他們迷惑。有時候的確因為某某人說、某某大師說、某某什麼說,甚至於什麼祖師說,我一直都強調一點:那都是人,修行的人或有成就的人,他不是佛,我們是要學佛,千萬不要學人!

如果講四大菩薩的願,要發起相同的願都不容易,因為發了願要做到,如果發願做不到那是大妄語!為什麼講這話?因為太多人常常問:「很多法師們講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願,究竟要發什麼願?願愈大,將來成就就愈大!如果我發一個這麼的願;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現在我來做娑婆世界的教主,行不行?」不可能的事!願是要做得到的,願憑什麼?憑修養!即使發一個普通的小願,也要具備修養完成你的願,否則也是妄語!所以不要一開始發多大的願,做不到的不要發。講白話好了,有多少本事、有多少本錢發多少願!

講有多少修養,這是個概念很不容易把握,可是有多少的本錢,也就是能做到什麼程度,就發什麼願;學佛,假使去受戒,人家都會問:「為什麼要學佛?」「我學佛是為了自度、度人!」這個叫做妄語,不實在!自度」難道說學佛,去受菩薩戒真有這麼大的本事,就可以自度了嗎?自度是要靠修養來的,何況還要度他?這都是學佛最起碼的一些常識,也就是說不要盲目地跟著人家,好像波浪一樣,在那裡撞過來、撞過去,最後撞得頭破血流,連佛教都不想信了,為什麼?因為對佛法、對佛教一些起碼的知識,應該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完全都沒有。

當然!這不是在家居士的錯,如果真正歸咎起來,都是現三寶相,為人天師範這些出家的,因為在家居士總認為:「這都是師父說的!」不錯!每一位出家的都在弘法、在介紹,師父說的並不可信,佛說的才可信!如果不把握這原則,真的學了一輩子的佛,結果都是在學人,不是學佛。就像世俗人好了,要學孔子,能學嗎?就算學了,能不能跟他一樣?問題都太大,何況每一個時代背景、每一個時間、空間都不一樣,這是跟大家講的一些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