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32講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裡跟前面的文字差不了很多,可是這裡要瞭解的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能夠持於此經,所謂「持」是什麼?不只是在那裡唸、在那裡讀、在那裡誦,前面不是有講受持、讀誦?這裡也是這麼講哪怕只是裡面的四句偈,可是後面有一句話:「為人演說」不能忽略了。不懂得它的意思,受持、讀誦有沒有它的功德呢?如果講至少可以減少他的妄想雜念,可以減少他去做很多不好的事,當然有功德,可是有沒有智慧?也就是對智慧有沒有幫助呢?不能說:「我唸久了、讀久了、誦久了自然我就會了!」如果只是靠自己這麼做不夠;在受持讀誦的時候,不懂的地方還能去求教於人,可是求教於人,不一定每個人說的都相同,因為說的人也有修養的差別。

我常說學佛,哪怕是學經典都是一樣,要「多看、多聽、多問!」具備了這種方法做,即使本身不能完全瞭解它的意義,能把一個「多」擺在前面,去看、去聽、去問,自然就可以蒐集很多不同的資訊,這中間就很容易去比較、選擇,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當然「為人演說」,不能忽略這一句話,我不是要大家都能講經說法,因為這裡是談福德因緣。

可是後面警告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使為人演說,還要能不取於相、能做到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已講了很多,「如如不動」究竟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境界?「如如」兩個字放在一起,字相同;第一個「如」是成就,第二個「如」是圓滿,用梵文來講是「圓滿成就」,用中文的文法來講是「成就圓滿」,成就還要圓滿,梵文的翻譯是圓滿成就;「不動」是什麼?不是常常講:「人家在那裡罵我,我如如不動!」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了嗎!哪裡人家罵你,還會如如不動呢?要「不動」是什麼?因在佛陀的道理方法上有成就了,而且這種修養達到圓滿的境界了,就可以不為所動,不是傻傻的。看看那些白癡,罵他、諷刺他,並不以為意,說白癡也是如如不動?所以是本身具備這種修養,能夠不為所動,是什麼?因為不會起分別、不會計較、不會執著,才是它的重點,所以就提到:何以故?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好像大家都很容易瞭解這四句,謂一切有為法,像夢一樣、像幻境一樣、像泡影一樣、 像露水一樣、像電一樣一閃即逝,何必在意!能用這種方式去面對,不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嗎?好像看起來那麼簡單?什麼叫做「有為法」?有為是有所作為,這個有所作為不只是說自己,包含別人的有所作為,關係到你與我的關係,還涉及到因果關係,還有因緣法則。所以「一切有為法」不能說:「煩惱來了有什麼了不起,我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當不念的時候呢?「愈想愈氣!」就好像下象棋,兩個人在下棋,假使旁邊有人在那裡指點:「這個棋應該怎麼走?」就不歡喜了,甚至還會搬出一句話:「棋中不語真君子!」可是話又說回來,假使旁邊沒有人講話,兩個人下棋,因為一步棋走錯了,結果輸了,往回家的路上走,愈想愈後悔、愈想愈懊惱:「這步棋我怎麼會這麼走呢?」是為什麼?因為把有為法看得太簡單了!

「有為法」凡有所作為,或說有所行為,顯現出來的道理與事物的關係,都叫有為法;不只是一部汽車擺在那裡:「它再好,我不需要買!」不是講這種意思!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因緣法則,也就是跟這部車的因果關係;譬如它是進口車、還是本土車,或說這車是借來的,所有的因緣都不同。如果說:「跟我沒有關係,沒有車我根本不在乎!」不在乎?是現在沒有行為,一旦要到哪裡去,走在路上:「假使有一部車多方便!」只是那個時間、空間的不同。

這裡的「有為」成為法,是關係到道理與事物,涉及到因果、因緣所顯現的有為法,不是一個名詞上的有為法。所以有時候也會常聽到,彼此學佛的人安慰對方,因為或者對方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一些煩惱的事,甚至會:「不是聽過《金剛經》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麼一想不就沒有事了嗎?」這個事情輪到是他自己的頭上:「你不懂啦!」因為他把「有為法」,只看是一個名詞名相而已,不知道那是一個法的問題。

依於布施的觀念,從物質上到精神上,或從色法到心法;從色法上都是談物質、談相,從心法上面涉及到都是精神,於法的深入。所以說;「發菩提心,持於此經」,經就是講《金剛經》。「乃至四句偈」,這四句偈在前面講過;現在看到的經典只有兩個四句偈,整部經每一段、每一段裡面都是四句偈組成的,只是翻譯的方式不同。有時候有人問:「乃至四句偈」,人家問哪四句?整本《金剛經》裡的經文,都是四句、四句組成的,一般人還是執著於前面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得見如來。」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認為就這兩個偈。其實不只是這兩個,只把這兩個特別標出來;真正說前面是相,「不得見如來」,因為在相上打轉,後面是告訴「應作如是觀」,是要深入地認識,這是一個互相呼應翻譯的方式。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凡是一部經典,只要看前面就會知道,有一些經典是專門對出家人講的,有一些經典是對七眾弟子講的,就是出家、在家都有。像本經不僅僅是對出家、在家弟子講,還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在裡面,這是一本普及性的經典。比丘、比丘尼是以出家來講;優婆塞、優婆夷稍許解釋一下,「優婆」兩個字相同,後面兩個字不同,「塞、夷」在梵文裡就是男、女,什麼叫做優婆塞,或優婆夷?「優婆」的全文應該是優婆多羅,是什麼意思?「學佛!」「塞」就是學佛的男子,優婆夷這個「夷」就是學佛的女子,用簡單的翻譯就是學佛男、學佛女。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看到這句話,會不會產生一點點疑問?有比丘、有比丘尼、有優婆塞、優婆夷,不就包含了一切世間的人嗎?為什麼還要說人?「天」就是講天道的眾生,天道可以說從欲界天,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這裡談人是包含信佛、不信佛的,學佛、不學佛的人都在內;阿修羅稍許解釋一下,唸「阿(ㄛ)修羅」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酒」,是不喝酒的,不是說沒有酒。所以這裡的「阿」是有「不」的意思。如果唸「阿(ㄚ)修羅」,就是醜惡,非常醜陋、非常惡劣,醜惡叫做阿修羅。後面如果說阿修羅等就包含了天龍八部,這裡面有太多其他的族群,佛法的經典上面通常以非人來說。這上面可以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一切世間天、人、非人等都可以。

經文大概就講到這裡,通常一般介紹經典,會介紹一下後面的「般若無盡藏真言」,就是一個咒語。這個咒語可能人人都會唸,可是究竟是什麼意思?用概念來講,因為咒語是翻的,告訴大家意思,這裡說修學,就是當時這些人聽佛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提到這部經本身的功德力;是它的饒益性是以智慧為前提,這種智慧要到達什麼樣的程度?像金剛鑽一樣無堅不摧!可是知道了這一種情況,要去親近它、利用它、發揮它的力量,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了利益,這咒語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也不要執著它,照這個咒語唸比我解釋有效果,為什麼?如果照我解釋的,會滿腦袋瓜的疑問?妄想雜念會很多,照著唸就沒有妄想雜念。

後面有一個「補闕真言」,告訴各位「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千萬不要認真,經典說唸漏了一個字,後面唸這個咒語就可以補上,是胡說八道!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如果唸這經的時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假使掉了字沒有唸出來,念「補闕真言」也沒有效,還不如重來比較好!千萬不要補經,好像這個經破了可以補。

尤其後面「金剛心陀羅尼」,很多人當成一個心咒天天唸它,把它唸爛了,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有很多都是以後人作的,甚至後面還有回向偈,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講這一些,釋迦牟尼佛只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後面的文字都是翻譯經典人寫的,不是原文,《金剛經》介紹到這裡。

為什麼要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人執著於世間法,也生活在世間法裡面,不能否定它、或排斥它,甚至逃避它,不可能!問題要怎麼樣?要面對它!面對是要有本錢的,面對沒有本錢同樣會被它打敗!所以有時常常念一些經文,有煩惱:「煩惱即菩提!」甚至於:「菩提在煩惱中發現!」會唸沒有用!「煩惱即菩提」能不能化解煩惱顯現菩提,能不能從煩惱中認識瞭解,而能發現菩提在哪裡?世間法是有為法沒有錯,其實佛法還是有為法,必須要變成為智慧,能表現出來才能叫做無為法,否則都是有為法。

就像我講:「一部大藏經,只不過是一堆印刷品!」那個話我講了不曉得惹來多少困擾,把我罵得很慘,說:「我不尊重法寶,是佛說的法寶,說它只是一堆印刷品?」這一部藏經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對不對?經典一天到晚捧在手上,有什麼用?於經文理解了多少、認識了多少、又吸收了多少,甚至於消化了多少??如果一部藏經只是擺在那裡天天拜,不能吸收、不能消化,不能轉化為智慧的話,不就是一堆印刷品嗎?在佛教的出家團體裡面,很多人說我是一個不尊重三寶的人;如果我不尊重三寶。這件衣服我不需要穿了,何況從小到大,我真一天到晚幾乎沒有離開經典。

這一部經典,從十六分之前,十七分之後從有到無,開頭說「有」,說很多、很多的「有」,最後說怎麼去認識「有」,而後突破「有」顯現「無」的境界;譬如「我、無我」,我肯定是一個有我,怎麼能認識那個有我的「有」是什麼?不是說四大、五蘊、六根、八識就是那個我,只是組織一個我的架構體而已,要怎麼去認識瞭解,從中慢慢去發現、慢慢去理解、慢慢去突破,才能顯現出真我!真我的顯現不是一個有我的造作,是一個修養的完成,不經過修養不可能完成,你只是造作。

講懺悔,懺是檢討、悔是改錯,知道這道理,懺悔才有它的功德!否則,點幾炷香,然後禮佛拜三拜就跪在那裡:「佛啊、菩薩呀!我做錯了、我不應該!」好了!把做錯的,都交給佛菩薩了,走了!等到下次再做錯了,再來跟他交代一次,像共產黨講的:「把你的過去做個交代!」釋迦牟尼佛不是共產黨!

不要把懺悔搞錯,「懺」是要去檢討,檢討以後發現有錯要改,才叫懺悔。為什麼要在佛前懺悔?因為在佛前至少是一個三寶弟子,起的心是很莊嚴的、很實在的,會很虛心地去檢討自己、發現錯誤,這不只是一個認錯而已,要改錯,一般世俗的人不就是:「對不起,我錯了!」對方就原諒你了!可是在佛法上,對方原諒沒有用的,因為做錯了已經完成了一個不好的因,佛法是要怎樣從不好的因作認識、瞭解,下一次雖然還是會犯,可是會變得輕微一些,慢慢愈來愈輕微,最後就會清淨。

不是學佛的人都不會錯,好像一錯就完了,不是如此!「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行為,慢慢去修正,久而久之,就點點滴滴完成修養,這個修養是什麼?就是智慧!智慧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怎麼累積?就靠身口意行為的修行,把這行為經常去調理、調正,不好的慢慢改變,的使它更好。所以修行是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去調整身口意,慢慢就可以形成修養,就是形成智慧。

談有、談無,只是在一些名相上去說些什麼,只是念、去讀,並不是說不好,甚至為人家講解、演說當然也是好,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還取於相,同樣不是如如不動,同樣是大地震動。從文字上要知道一些相的問題,然後慢慢深入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佛法!抓住了就是自己的,否則就當面錯過!

我常常說學佛要把握一個字「讀」,讀就是一個學生的心態,可是人都是好為人師,都是喜歡教,為什麼喜歡教?看別人的錯處一清二楚:「這個不好、那個不對!」等於都是做老師教人家,可是從來不會用讀的心態看不理想,反過來自己想想看,如果是自己會怎樣?就是從別人的錯也可以讀、從別人的對也可以去讀,可以多方面去讀!我一生中間就是把「讀」字,經常擺在自己的腦海裡面,經常用讀的方式。我的腦袋瓜很少休息,因為要讀的東西實在太多,學佛也是要去讀,因為學的本身就是要讀才能學,而教永遠就不可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