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前面談四相,這裡談四見,可以發現,從表相而慢慢深入,所以談四相是從相上去看。「見」要解釋一下,不是看見,是顯現的意思,「見」字在中國的文字上,寫成現代的字就是「現」;應該說是「我現、人現、眾生現、壽者現。」為什麼要寫成「見」?就是要深入的去認識;表相只是看,所謂:「看而後見!」就是這種意思。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從表相,也就是說從表面看而深入地認識,究竟怎麼把握?後面又說:「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這裡面好像有點矛盾?又說要如是知、如是見、要如是信解,又要不生法相,很容易使人家感覺矛盾?所以金剛經》流通得很普遍,學佛的人雖然不會用懷疑的態度看文字,會說自有它的道理,可是究竟道理在哪裡?如果不深入地探討,只是一種信,這種信就稱之為迷信,不是信解!因為信要能理解,如果信不能理解就是迷信。
所以很多人評佛教是迷信,這些人並不瞭解佛教裡有佛法,看其他的宗教,教裡並沒有法,佛教的裡面有法!只是做一個佛教徒不夠,要去學佛!很多人說:「做佛教徒不就是學佛嗎?」就關係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是在相上打轉而已,因為沒有深入它的理法;談「我」,於相而言四大、五蘊、六根、八識組合成為一個我,這是「相」,要深入認識;譬如四大的變化作用、五蘊的變化作用、六根的變化作用、八識的變化作用,能顯現出它的道理,顯現它真正對人的關係。談眼睛,以我的眼睛來說,以前愈遠看得愈清楚,現在距離稍許遠一點,根本就看不清楚。像以前是小女孩時就認識我的:「你不還是你嗎?以前距離那麼遠你看得清楚?」這就只是看的問題,不是見的問題,就是相上的問題。
以一個我而言,於相是四大、五蘊、六根、八識組合起來有這個色身的我,可是如果沒有從修行上面,依教如法完成修養,就很難能見而且還能深入地認識。深入地認識什麼?是怎麼會起變化,可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這種變化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樣的力量,這種作用究竟是好是壞?
如果是好的可靠性怎樣?如果是壞的可靠性又怎樣?世俗常有一句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為什麼?都只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相上面去分別。
記得解釋壽者相的時候,很多人連壽者相的表相都會搞錯;因為壽者就是一個人的壽命,有的夭折了、有的十幾歲就死了、有的可以活到一百多歲,就用這種方式看壽者相,真正談相,是依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來說相。看媒體常有這種報導,說某個國家、某個地區有一個長壽村,每一個人都活到多少歲?就有很多人去研究,一般就說那邊的空氣好、水好,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不像現在都是一些化學的物質,一些毒物造成的一些傷害。看看原住民同胞,不都是住在那些好山、好水?其實不是用這種方式分析,因為看到的只是相,即使好山、好水,同樣住在好山、好水於壽命也有其差別,為什麼?談空間是相同的,如果談時間還是有差別;如果談時間是相同的,它的空間也有差別,絕不可能一概而論!
經常發現學佛的人最大的缺點,是什麼?「依賴!」不管是對三寶的依賴;所謂的三寶,就是對佛陀的依賴、對經典上的依賴、對出家人的依賴,這都是學佛的人幾乎人人避免不了,有沒有錯呢?並沒有錯!可是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空間,如果不起變化永遠在原地的話,就錯了。
因為剛開始總是要依賴,為什麼?就好像學游泳,總得要有人教怎麼游泳,就要依賴教練。依賴教練的目的是什麼?把教練游泳經驗的技術學會,自己以後即使掉在水裡面,也不會有問題,如果只是一味的依賴,在那裡喊:「教練!來救我的命!」那不可能。
所以剛開始是要依賴,如果不依賴談什麼親近善知識,但不是依賴他,是真正向他學習,學到他的知識經驗、學到他的修養。這個善知識究竟是誰?千萬不能定位於是某個出家人,或是某部經典,或專門單獨只指某個佛。說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都是依賴的對象,學習的對象。
在台灣有很多這麼的現象,人家說:「學佛,拜誰做師父?」「拜誰做師父!」假使有人說:「這個師父好像沒有什麼名氣?」會很難過!如果提出某某大師或某某長老,蠻得意!假使對方是個真正學佛的人,看你得意的話,他會鼓掌,可是手在鼓掌,心裡在嘀咕:「拜了一個再有名的大師也好、長老也好,究竟得到了什麼?只不過是依賴他而已!」
在台灣才會有所謂的「我業障重!」
請他打打香板來消消業!真的這種大師、長老拿香板打幾下就能消業?釋迦牟尼佛也太可憐了?所以學佛
最大的缺點,如果不改變,一味的依賴,最後自己會得不到好處!我常說:「學佛是學智慧!」學了智慧有什麼用?就不會有無明、迷惑、煩惱,就會很快樂、很自在,就那麼簡單!
從相上剛開始是難免,也是必須經過的,但還是要怎樣從看而到見,能夠真正深入地認識。不生法相,不是不要生起法相,是要從法相上面著手,慢慢去深入,如果執著於法相,等於只是依賴。尤其很多地方幾乎都只是說:「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像這一種文字的說法,懂得這個道理就很容易把握。「是名法相」,是一般人所接觸的理與事;因理而說事物,因事物而說道理,就是法,事物就是相,從這上面完成的法相,這是必然的。
為什麼說「即非法相」?因為法相是直覺在相上所看到的,究竟深入認識了多少?能不能突破原有的?譬如「口渴」,口渴喝水這就是法相;喝水就是一個法相,怎麼能夠做到「即非法相?」是不是一定要喝什麼水,才能止渴,就是執著於法相;「即非法相」是什麼?凡能幫助止渴的,或是水、飲料都可以,能夠消除原來的渴;也就是說化解原來執著的法相,可以達到非法相。「非法相」是什麼?是不同於原有的!不同於原有的一定是好的、增上的,不是相同的、也不是更壞的。
「非」是以不同於原有來說;「非想非非想」,從想上看,以五蘊的想,因感受而會想,這種想可能有錯誤,經過自己的知識經驗去調理、改正,顯現出比原有的好,就是一種「非」的意思。可是不要把它當成比原有的更好就是「非非想」,把境界提得太快了!凡是從一個分別、計較、執著所顯現的現象,經過本身具備的知識經驗,加以修養調理出來的,不同於原有的都稱之為「非」,或「非相、非法」都可以,或講「非想」。
可是每一次在同一時間,不同的時間,最多只能表現「非」而已,要到達「非非」,這個修養已經可以說,不只是一個提昇,是一個增上的境界。因為提昇境界並不難,要增上境界就很難。
好像爬山一樣,體力有限爬到某一個程度很累,一鼓作氣打起精神繼續往上爬,這是一種提昇,可是增上是怎樣?依於能力具備的條件不夠,還能真正達到山峰的頂上,才是增上。所以說爬山,剛開始一鼓作氣,可能一口氣爬很高,可是愈爬愈累、愈爬愈累,欲爬到頂上是愈難,講:「登峰造極!」修行也是如此;以菩薩十地來講,從初地到四地並不難,可是從四地到七地,的確要下點工夫,如果從八地到十地那真的很難!從相上,以自我去分別、計較、執著,加上自己的修養慢慢提昇,當然境界也就會提昇。
為什麼我要提出:「學佛不要只是依賴,一定要自己從修行上完成修養!」學佛,才能把佛陀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如果具備的智慧跟佛陀一樣圓滿無缺,就是佛!所以「眾生皆有佛性」,只是有這種覺悟的本能,是不是真正能覺悟,而且圓滿的覺悟,的確不是那麼容易。有很多人說:「眾生皆有佛性!我本來就有佛性,我本來就是佛。」不錯!你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是人?就有問題了。如果從相上看,我本來就有佛性,我具足了佛性,我本來就是佛,這只是「看」,「見」上呢?為什麼現在是人?而且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最後追究到:「什麼時候佛性完全能夠顯現出來?」這就不是用文字、語言可以解釋,需要修養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