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問:靜坐止觀時,如何使意識能夠空?
師答:請你再寫上兩個「空」,最後是財也空空、色也空空,佛法最怕的就是落入「空亡」,學佛的人千萬不要落入「空境」,空就等於死了,佛法裡面談「空」只有一種現象,譬如說一個煩惱的有,經過化解,煩惱不存在了,那就是一個「空相」,所以「空」是一種現象,不是一種結果。
我們千佛山講「靜坐止觀」,止於一念,要研究、分析、認識,有沒有空?空不了;觀呢?觀照菩提,要察覺、返照,找不到空,那裡有空?空不了,而是問題發生,把這個問題化解之後,顯現的一種現象叫做「空相」,不是一個結果,為什麼?因為你現在這個問題是化解了,難道就沒有別的問題嗎?問題還很多,所以佛法要談所謂的「究竟空」,最後還不是結果,還有一個「涅槃」,涅槃還有有餘、無餘,還有究竟涅槃,即使你成佛了,還不是一個結果,因為那個結果不是叫做「空」,他叫做「佛」,要懂得這些道理。
客問:以瑜珈小腹呼吸方式打坐,須注意些什麼?
師答:靜坐時小腹要放鬆,隨著吐氣而放鬆,放鬆之後要留意不要太挺直;學過瑜珈用小腹呼吸的方式,會造成小腹緊張。
客問:打坐中,總覺身體會浮上來,這是什麼現象?
師答:如果說打坐,真正能坐到身體浮上來,這個人是練氣的而不是打坐,因為在中國功夫裡,可以做到這一點,可是它離地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乃是依於人的指頭,以中指計算,最多高度不會超過第三個關節(中國氣功中之內加功),也就是氣離地只能這麼高,在佛教中很少談這些事。
客問:靜坐時手的擺法有否需要注意之處?
師答:通常靜坐時,手的擺法隨著腳的擺法而有差異,即右腳在下則右手在下,左腳在下左手就放在下面(此乃指單盤而言),如果是雙盤則沒有限制,通常在學靜坐,每個人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都會有定的現象。
這個「定」簡單的說即是不亂(身、口、意不亂),靜坐姿勢如果正確,可達到調身、調心,會有清明之感,即是感覺輕快,頭腦清醒不容易生氣。這種現象並非說明打坐的工夫或境界,而是指一切身體姿勢在正當的情況下自然的展現。至於談到調心是指不讓身、口、意去做其他造作,而將其集中於某一些道理方法上。
如果以「禪」而言,即是修四禪定、四無色定,也就是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等這些禪定工夫,這個定不只是不亂而又涵蓋了禪在內,即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禪定是有層次的,最初是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後進入四無色定,即轉四禪而為定,這個時候顯現出來的是空處,所謂的空處就是一般所講的,原來執著於某一點,譬如:執著於什麼話頭、經文、偈語,此時將這些要完全捨棄,這個捨棄還沒有到另外一種了別的境界,叫做識處定的時候,即是八定中的六定時刻,這個中間有一個空相,叫做空處,此時千萬不要住空,而要了別、認識、瞭解,因為執著我是依於業而顯,執著法是依於道而顯,兩者都還是不清淨,突破業我、道我而將自己提昇不陷入這個範圍內。
達到七定的修養,依菩薩十地而言,才達到增上位,如果八定完成,才達到不動地;如果能捨而到空相,再進入到識處,而後非想非非想之境界就容易了。
客問:靜坐時,怎麼做到制心一處?
師答:其實真正問題,心還要加一字--念,因心關係到意念,而意念則變化莫測,一會兒生起,一會兒消失,就是東想西想,亂七八糟,心是主宰的,怎麼辦?主宰不亂意念就不會亂;故制心一處,就是依於意念之生滅現象,想東想西才談制心一處,如果加一字--制心於一處,就很容易理解了。
制心於一處,當一個意念起來,用白話說,就是工作時工作,吃飯時就吃飯,不要工作時想到吃飯,吃飯時想到工作,這就變成二處、三處,愈來愈亂了。制心一處,就是做什麼時就做什麼,其他都不要管,如果這麼去訓練,久而久之,妄想雜念就會愈來愈少,這是一種訓練的方式,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到,如果能那樣就太簡單了,而且這個人應該已有很好的修養了。因為人就是太亂了,所以才需要這些道理方法。
比方個性急的,事先叫好車子要到某地方去,計程車到家時程約五分,因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所以雖然只過三分鐘,就嘀咕著怎麼還不來,常常忽略了可能的因素--像交通阻塞、紅綠燈等問題太多了;但性子急的人通常愈想愈急,愈急就愈沉不住氣,修定的目的就要不亂,什麼時候不亂?就是去修養當會亂的那一刻,慢慢做到能不亂,最後做到完全不亂,那就漸漸有修養了。制心一處就是一種定的方式,理論如此。
客問:靜坐在姿態上,有那一些要注意的事項?
師答:於靜坐而言坐的姿態很要緊。我教的靜坐,都是順乎人體的自然,它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是什麼樣子,擺在那裡,因為每一個人的體型不一樣;所以教靜坐者必須要有經驗。
通常靜坐坐得對,有一自然的反應,就是會生口水,如果口水不生上來,表示你坐的有問題。再者,臀部不能墊得高高的,容易產生骨刺--也就是脊椎骨尾椎的位置會裂開,冒出骨髓來,它慢慢凝結成的就是骨刺。這都是因為把臀部墊高迫使整個身體往前傾,就把後面的脊椎骨椎整個繃緊了。其實,正確的坐法,脊椎是要放鬆保有彈性,既不繃緊,也不壓迫,它是垂直而且放鬆的。如此坐個三五分鐘,口水就會冒出來,很兌現的。
中年人開始學打坐,最好不要雙盤,以單盤比較自然,不易造成筋絡上的壓迫。
靜坐就是靜靜坐在那裡,什麼都不要想。先把靜坐的基礎打好,也就是一坐下來,姿態成型,不會出差錯了,我們才能再去運用思想。運用思想有其一個範圍或大前提來幫助你思考的訓練,如果沒有一個範圍去規範,以自我意識愛怎麼想就怎麼想,那很容易造成腦的傷害。
客問:打坐已經出了問題,身體狀況都無法正常生活了,請問該怎麼辦?
師答:如果你還想坐的話,最好找我們裡面的師傅幫你調整姿態。假使根本不想坐了,乾脆放棄,那也會恢復正常。時下打坐,有的是自修,有的是看書學的,有的是參加打七,甚至無師自通的特別多。
六祖壇經後面說到:威音王五百年以前,依佛法而去修養;威音王五百年以後,如果無師自通的話,都是邪魔外道。這威音王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依照他的道理方法去做,就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以後,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在那裡?一方面是經典,一方面是從事經典修養研究的專業從業人員。
所以,威音王五百年以後,不去依法而無師自通者,就是自己認為可以通的話,肯定的說,都是邪魔外道,過去的高僧大德,幾乎都這麼說。尤其這種佛法的專業知識,他並不是逞口舌之能,在那裡信口雌黃,畢竟佛法是講要能了生,還能解脫死的問題。那是要經過多少的磨鍊與體驗,慢慢修養而成,在這歷程中一定有他的心得,通常在佛法中稱這些人為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引,的確很難見道。
客問:師父在講經時提到靜坐可以調身與調心,請問有何較穩當的方法?
師答:吾人不論行、住、坐、臥,姿態都不正確,五臟多少受到擠壓,而靜坐則可調整吾人之姿態,使之處在最正當的位置,這就是調身;至於調心,調什麼心呢?人有許多妄想雜念,靜坐時則可從中發現許多平常沒有注意到的事,此外還可使意念專注,制心一處,而達到調心的目的。事實上佛陀所講的靜法,是指行、住、坐、臥都能達到「靜」的境界。
客問:靜坐時會打嗝,請問是什麼原因?
師答:如果平常很少運動,在靜坐一段時間後容易打嗝,那是因為平常坐姿不當。靜坐調整好後,氣血開始順暢,這時呼吸方面如有些障礙,就會排出而打嗝,然若經常發生也不好,所以平常要適度運動。還有一種打嗝是吃得太飽了,吃飽不一定是指食物、飲料,譬如喝水喝得太多也會打嗝,這類情形則要儘量避免。
客問:靜坐時很會流汗,那是為什麼?
師答:那是坐得不夠輕鬆故,靜坐時全身要放鬆,不能使任何部位有一點點緊張,正常時一定會很清涼、很安靜,像是月世界,也可說是涅槃世界。為什麼靜坐也是涅槃世界?涅槃有四種解釋,其中之一就是月世界,取義於月世界是寧靜的、清涼的,就像是涅槃世界。自從人類登陸月球之後已可證明這點,也讓我們知道月世界是以月球世界的現象說的。除此,涅槃還有不生不滅、寂靜、無生等意義。
客問:靜坐容易瞌睡,如何對治?
師答:一般打坐有兩種現象,一是昏沉(瞌睡),二是妄想。禪堂有一句話:「寧願胡思亂想,也不要昏沉打睡。」因為在胡思亂想中,或許可以想出一些什麼,但睡著了,也就什麼都完了。
打坐容易昏沉,要作自我分析,是不是工作太累,睡眠不夠,如果肯定是,最好休息,精神恢復了再坐。如果肝功能不太好,也比較容易疲倦,往往打坐更易昏沉;因為,打坐的目的是讓自己靜下來,當慢慢靜下時,肝也慢慢在休息,故容易昏沉。
此外,學佛人打坐有兩種現象造成昏沉,一是藉打坐代替睡覺,很容易坐下來就睡,是養成的習氣,往往一坐下來就睡。一是提不起正念,禪定工夫在提起正念,如運用思想,參話頭,行止觀,也就是意念要有內涵才不至淪於空坐,造成妄情與昏沉。
客問:靜坐時修數息觀,容易執著於呼吸之長短,應該如何?
師答:數息觀是以照顧出入息以避免妄想雜念,因為人容易胡思亂想,尤其在靜坐時,更是靜不下來。所以才以照顧出入息使意志力集中在呼吸上,但這樣並無太大的效果,畢竟這只是避免妄想雜念的方法之一,而能夠避免妄想雜念的方法太多了。
客問:天臺數息觀在佛經中是否曾被提過?
師答:在正法念處經曾提到,佛陀當初在習靜坐時,因為妄想雜念多,致使呼吸急促,後來把意念集中到呼吸上,因之而有所覺悟,發現人命只在一呼吸間,這才是他覺悟的重點,而並不是指數息觀而言。如同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人也如諸佛菩薩般為一大事因緣而來到世上,這一大事因緣即有關生與死、生與滅的種種相對問題。
客問:我們因工作的關係只有在子時才有空打坐。但有人說晚上子時不能打坐,請問為什麼?
師答:初學靜坐的人,子、午二時最好不要打坐,因為晚上十一點至一點,中午十一點至一點是人身氣血轉變的時刻,所以初學者要避免在這時辰打坐。但如果靜坐已成習慣了,則除了吃飯前後半小時不宜之外,任何時間都可;如果靜坐在椅子上而不盤腿,那就更沒有限制了,連吃飯前後都可以。
客問:請問師父氣血轉向是順時鐘還是反時鐘?
師答:氣血運行不叫順時鐘、反時鐘,子時後氣血是由上向下循環,午時起是由下往上,是上下循環的不同。也就是子時起氣血由心臟由上而下,到午時則由下而上,血液的發源地還是心臟。
客問:靜坐時常易昏沉,有什麼方法可以破除?
師答:通常一個喜歡打坐的人,會強調一件事:「寧願妄想,也不要昏沉。」因為昏沉會失念,一失念就很容易落入空亡的境界。此時此刻,最好的辦法就是提起正念。
如果只是在靜坐的話,將你的感覺集中在鼻尖,這是幫助正念提起的一種方式,可是並非絕對的,但這種作法不會有危險性卻是可以肯定;最要緊還是要想辦法提起正念。
容易昏沉,也還要考量自己的身體狀況與精神情形;譬如:睡眠夠不夠,若是睡眠不夠,最好是睡夠了再坐,不要勉強去坐;再則是平常精神上太過疲勞。我們知道睡眠不夠是色身上的疲勞,色身的疲勞往往只要有充足的睡眠,昏沉即可消除;如果精神上太過於疲勞,就要想辦法儘量排除自己意念中的一些念頭,不管什麼念頭都儘量排除掉,最好讓自己什麼都不要想,但這還是要提起正念才能做得到,為什麼呢?
因為,提起正念是一種想,平常的妄想雜念亂得很也是一種想,而提起正念是在一個指標之下去進行想;譬如念佛或持咒,但這不要用嘴念,要用心去念,並且自己也聽得很清楚,就不容易昏沉了。精神上的疲勞可以用這種方式,色身上的疲勞,最好趕快休息一下或睡一覺都可以。
客問:請問老師父,於靜坐當中如何讓自己維持一念?
師答:靜也是有階段的,首先要讓自己知道,在混亂、不穩定中間,自己一定要先穩定沉靜下來;靜下來之後還是會有起心動念,在這種心念中間會不斷的變化,此種變化,於佛法中謂之生滅現象。
一個意念生起又消失,另一個意念生起,又再消失,此般現象叫做變化現象。在這許許多多的變化中間,不能任隨它去變化,否則就是妄想雜念;所以自己要從這變化現象中間,抓住一個,然後再去用工夫;若自己隨著意念不斷地轉,那就是等於隨境而轉,也就是說自己的內心隨著外面的緣--內外相應,這叫做隨業而轉。但是於隨業而轉中,能夠抓到一點而去深入認識、瞭解,就可能有見道的機會,如果連抓都抓不住,那就永遠只有在業裡打轉。
所以於混亂、不穩定當中,一定要先靜下來,靜還是有階段的,此處所講的靜不是一靜就不動,外表好像不動,可是內在還在動,只是從一個原本內外都動的情形之下,先靜下來,表面先能夠做到不動(表面做到不動都不容易),可是不動就算了嗎?那不行,還要能夠於內在的動,把握住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一定是要自己起心動念中所有的,絕不是去編織或者假設、如果、可能,這些都不行,肯定是自己於現實生活中有利害關係的。
舉例說明:
某人想到明天有一張支票到期了,可是現在算一算身邊的錢並不夠,要如何是好呢?於是他想到是要先向朋友借貸?還是拿不動產抵押?反正想了很多辦法;此刻我們便可以先冷靜下來,分析每一個辦法的利與弊,如果發現這個行不通就放棄,再換另一個,這種任何一個「止」,就叫做止於一念。不一定止於那一個,但卻是要以自己的心念變化為「止」的對象,不能夠編織,若是編織,依佛法來講是背而不捨。
怎樣是編織呢?現在沒有錢,我來標個會;問題是會標了以後,會款是否能按期付給人家?假如說「管他的,先解決目前的問題再說吧」,假若真是如此就不對了,這不是學佛人應該有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原來只是一個問題,自己想別的辦法,目的是要究竟解決此一問題。如果說:「標會」,標了一個三、四十人的會,那必然每一個時間,或一個月或半個月都要付會款,結果是每半個月都要煩惱;反而成了為解決一個問題,卻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古人告誡我們為人處事不是有這麼一句話:「情願節省一點,也不要欠債。」意即欠了債,就經常想到要還債,節省一點,從來不欠債的話,就可以過得很好,所謂:「無債一身輕。」
客問:請問師父,南懷瑾的書可不可以看?
師答:書,都可以看,沒有什麼書不可以看。書的本身並不會害人,而是看你怎麼去取向,對它所理解的如何?因為寫的人往往所表現的不一定會同於他原來的意思,就像經典,經文中也會引用到例喻,很可能註經的人、解經的人就會造成一種誤會。
譬如有一本因是子靜坐法,南懷瑾就是依於這本書在傳授靜坐的方法。依於這本書而去學靜坐的,十人幾乎有九人出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書上說的(文字記錄的)跟實際上所做的有差別、有距離。所以我到現在為止,從來不敢去寫一本有關靜坐方面的書。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平常在行住坐臥方面的姿態上各有習慣性,有的人,如果勉強他把背脊挺直起來,他很可能會說:坐得好難過,好不舒服,我的腰快要斷了........。假若及時幫助他糾正調整,並告之腰酸背痛是初學者的正常反應,不必緊張、害怕,也許對方都不能接受。要是身體有了缺陷,你去糾正他,即使有一些不太理想,他也會接受,如果根本沒有缺陷,靜坐以後反而有問題,就不好了。
譬如說,一般打坐方式,總把臀部墊得高高的,這是我最反對的作法,因為那是違背生理的。為什麼說違背生理?人身體本是垂直的,靜坐時身體保持垂直,讓五臟中間不致產生擠壓的現象,因為擠壓就等於不能休息,所以身體如果保持垂直,讓五臟不造成擠壓,才靜得下來,才能達到休息的目的。如果把臀部墊高了,就等於女孩子穿三寸高跟鞋,整個身體就違背了自然條件;所以很多醫生建議女士們不要把高跟鞋穿得太高,因為對生理會產生反效果作用。
客問:靜坐時,很難制心於佛號或數息,楞嚴經中說心不在內、外、中間。請問心是何物?
師答:經云:「集起為心。」可見心是許多東西(即因緣)集合所完成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自我意識,包括所有感性與理性的。因為有自我的生起,才會有種種的分別及造作;是以大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心是萬法的根源。
靜坐時,希望能達到制心一處、靜定輕安的境界,首先要認清學習靜坐的目的何在。
自來常有人將靜坐誤認為坐禪,其實不然。靜坐時念佛、持咒或數息,那只是藉這些方法讓自己靜下來,最多只能入達念佛三昧或是總持三昧而已,但這些不是禪。
今以念佛為喻,將五個禪定的修學等分略為說明: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為念佛三昧。念而不念,即制心一處,這是奢摩他。不斷地去訓練修養,到達完整的淨信,其過程即是三摩地,三摩地是必須假以時日,方能到此境界。三摩缽提則是等持、正心行,亦即到達某一境界能夠維持不變。進入到禪那的境界,方能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定的較高境界乃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滅盡定,定的最高境界則是那伽定,這是佛的境界,入定出定皆可隨意。
客問:我本身有心臟病,很會緊張,對人、事往往看不順眼,常常無法控制脾氣,我小時候因病曾在寺院住過短時期,當時面對佛像,常能使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請問師父有關我情緒上的障礙,佛法能否幫助我?
師答:如果你自己感覺跟佛有緣,也能得到好處的話,那只是精神層面的感受,還必須要學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照著去做,才能幫助你。比方說,佛法中有靜坐、止觀,這些不僅對色身的調養有很大的幫助,連帶我們的思想、情緒都可以調理。當然其他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以目前的狀況跟環境而言,要想在實用上能見效的話,靜坐、止觀效果比較大。
客問:靜坐時,發生氣脈阻塞該怎麼辦?
師答:靜坐一定要先瞭解它的主題--心平氣和靜靜地坐在那裡,要做到這種境界才不會出問題,靜坐若還想到要調什麼,那就不叫靜坐,要能把握這個重點。靜坐如果方法不對,不但得不到好處,還容易造成傷害。靜坐發生氣脈阻塞現象,停下來不坐最好,如果你已經發生了問題,最好停止不要坐了。若要參加我們的靜坐止觀班學靜坐,則過去所學的完全要放棄,一切從頭開始。
客問:為何打坐身體會搖動?是不是靈動?
師答:不是靈動而是氣血不好,打坐時人的姿態已受到限制,氣血流通到某一個地方不容易過去,所以身體動一動可以增加其壓力,氣血就容易流過去了,因此不是靈動。
新陳代謝緩慢的人,氣血不夠旺盛,所以平時容易覺得疲倦、疼痛,而且靜下來的時候最明顯,因此打坐時身體會搖動不是靈動,若一定要扯上「靈」字,也是指氣血靈敏度不夠的那個靈字,而不是指另外有什麼靈而引起的。
客問:靜坐閉目,有時不知坐在何處,有時仍知道,為什麼?
師答:很可能或多或少在意念中有了執著,亦即不夠清淨。坐在那兒乃自然的事,若還會有知或不知的意念,乃未達清淨境界;若清淨,這些就不會在你的意念中顯現。還知道坐在那兒,至少意念中有坐相;根本不知坐在那兒,可能是空相,但不一定是清淨之相,因為空相只是一過程。所以打坐最好莫在此上打轉,要知的是坐在那是要作什麼!
即使以調身而言,不坐就難過,遇到環境變化大而不能坐時,連事情也辦不好,因為已執著了。佛法講究自在,清淨才能自在。也要瞭解意念變化有粗也有細的現象,即使是羅漢也還有微細惑,只是比常人的細得太多了。
靜坐莫只是空坐,一定要有內涵,調身還要調心--從身口意下手。若能在很生氣之時,腿一盤就能心平氣和下來,於靜坐言,也就很有工夫了。
客問:靜坐時會有輕靈的感覺,有時似在眼前?
師答:眼可閉上了?(答:閉上了)。那不妨察覺一下是在眼前還是腦裡,若在眼前--眼雖閉但未休息,仍在看;若在腦裡--在想,以靜坐言皆不清淨。雖說靜坐會有輕靈之感,但不是在坐時而是在坐後感覺到輕靈,否則皆雜念妄想。仍須先察覺是在眼前或腦海裡,才能予以排除。
客問:坐骨神經痛的人,是否不宜靜坐?
師答:最好不要勉強盤腿,否則神經系統得不到休息,會使病痛加劇。所謂「念佛不在嘴,坐禪不在腿」。滿腦子胡思亂想,又有何用?莫太拘泥於形相、姿態,而應講究內在的調理。
客問:腳抽筋與靜坐有沒有關係?
師答:如果腳會抽筋,靜坐之前先做暖身運動,再靜坐。如果不做暖身運動就靜坐,抽筋很麻煩;其實,不管做什麼,只要改變一個姿勢,最好做一做暖身運動,目的是活動筋骨。
客問:靜坐時偶或聞到一陣香味,請問是不是一種境界?
師答:這種可能性多得很,不只限靜坐,而且各式各樣香味層都會發生,這種現象,如果以經典來說,當是在一片善良的天地時會發生。
所謂善良天地,不是指整個臺灣;天地是指所處的任何一個時空環境。因為在一個善良的環境下,很可能都有天道眾生在活躍;而凡有天道眾生之活躍處,就有天女隨侍,天女是以香(香氣)來代表的,不一定是花香或什麼香,經典上有這種記錄。
如果能聞到的話,至少可以證明你的心境很善良,最起碼可以證明這一點;那是一種善的現象,也可以說那是一種善的訊息。可是千萬不要執著它,一執著,可能下次聞都聞不到了。
客問:靜坐時,展現四大出來,怎麼突破?
師答:你展現什麼四大?(身體在變化情形下),我認為不可能。你所謂的地水火風是什麼?比如地大,所展現出來的是什麼?可以把現象告訴我。(身體變硬了),試先認識:
地是什麼?皮肉骨頭、五臟等。 水是什麼?分泌液、便液、口液、血液等。 火是什麼?體溫。 風是什麼?呼吸、脈搏等。
我們人的色身是這四大的組合,四大調和色身健康,如果你感受到地大、火大、水大,那表示你該進醫院了,因為四大失調人就生病了。也可能不是生病,可能你是顯現某種境界,問題並不在這些境界,因為我們人靜坐時,由於把身體的動態加以調整的時刻,它就有很多變化,那些變化並不是地水火風的問題,那完全是意念上的問題。
身體發生僵硬現象,那不是地大展現;很可能你坐錯了,氣血不通。那裡打坐會坐到僵硬不動呢?不可能。你有沒有參加過千佛山的靜坐班?我勸你還是報名參加靜坐班,好好從頭學起,否則這靜坐要無師自通是通不了的。就像有一廣告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你的情形值得考慮。
客問:平常打坐,如果方法錯誤,容易走火入魔,請問走火入魔是怎樣的狀態?
師答:這種話不是佛教講的,佛教講的是靜坐、禪定。如果只是靜坐,姿態錯了,身體會受到傷害,會出各種不同的毛病,如:脊椎會長骨刺、胃分泌越來越少、腎臟火氣越來越旺........等等,走火入魔通常是武俠小說講的。
禪定,如果學得不好,佛法說會著五蘊魔,所謂五蘊魔就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是以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強調自己,往往否定一切,表現出來的完全是自私自利的行為。這種現象的產生,就是把運用思想的道理和方法搞錯了,佛法講的著魔,就是一種病態,病態就叫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