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概論

    佛教的經律論三藏聖典浩如煙海,要想在短時間內有個概略的認識,洵非易事。本書以最精簡...

佛學概論           白雲老禪師著作

 

第一章 緒 言

   第一節 佛學

  佛,是梵文「佛陀」的簡稱,佛陀的意思就是覺者,這覺者又包含了三種意義:一是自覺,二是覺他,三是覺行圓滿;所謂自覺就是不同於凡俗的迷惑,而能先行覺悟。所謂覺他就是不同於小乘行人急於自己覺悟,更能化導他人,幫助他人也能覺悟。所謂覺行圓滿就是不同於菩薩的自覺覺他未能究竟,而是具備了這兩種德行之外,更能做到圓滿無缺的地步。

  通常「佛陀」一詞是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宗教;釋迦牟尼佛本是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他的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當時四大種族之一,強譯其義的話,可譯為「能仁」;牟尼二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讚頌之詞,其含義為「寂默」。當他做太子時,感人生苦空無常,便發願欲求得解脫大道,於是立意出家修行;最初,他參學了許多外道,並且苦行了六年,發現得不到究竟,然後往迦耶山,於菩提樹下趺坐參修,終於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而頓然大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從此入世說法度生,歷四十九年度人無算,至八十歲於拘尸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而入般涅槃,圓滿功德。

  佛學,便是佛陀感於人生苦空無常,而出家修行,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解脫之道的學問;這種學問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哲學理論,多少總包含了一些迷信的色彩,和神話的註腳。佛學的立論是建築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礎上,包含了哲學與科學的精華,是世界上唯一包羅萬有,博大精深的學問。

 

   第二節 內容

  佛學的內容就是佛教中的一大藏經,藏經共分經、律、論三大部份;經藏的梵文譯音是「素怛覽」,本義是「用線貫串花鬘」,基於經藏是記錄佛陀的言說,含有佛陀的言說可以貫串世間一切道理的意思。律藏的梵文譯音是「毘奈耶」,本義是「滅」;基於律藏是佛陀所定的戒條,佛弟子能遵守這種戒條,可以滅除身口意三業的過犯。論藏的梵文譯音是「阿毘達磨」本義是「對法」;基於論藏是大菩薩們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佛弟子能依此對法,觀察實理,便能發揮智慧,而進入了生脫死的解脫大道。

  經律論三藏的體裁,共分為十二大部,茲條述如下:

  一、修多羅--譯為契經,直說法相,依照義理的長短,不論字數。

  二、祇夜--譯為重頌,是前長行之文,而重宣其義者;梵文係八字成句,四句為偈,譯成中文,以五字或七字(也有六字者)成句,分別宣義。

  三、和伽羅那--譯為授記,是佛為三乘六趣九道眾生,預為未來成佛之授記者。

  四、伽陀--譯為孤起,是直說偈句不頌長行者,大多為四句一偈。

  五、優陀那--譯為無問自說,是佛以能知他心,觀眾生機的大智,不問而自宣說者。

  六、尼陀那--譯為因緣,是佛所說一切根本的緣起。

  七、阿波陀那--譯為譬喻,是佛說法以譬喻開示眾生,使其得解者。

  八、伊帝目多伽--譯為本事,是佛說諸菩薩弟子,未達佛果所行的事記。

  九、闍陀伽--譯為本生,是說佛菩薩本地受生的事記。

  十、毗佛略--譯為方廣,或方廣大乘,是說方等經典,其義廣大,像虛空一般。

  十一、阿浮陀達磨--譯為未曾有,是佛說法示眾時,現大神變不思議的事記。

  十二、優婆提舍--譯為論議,是佛說法時之問答辯論諸法的事記。

  以上十二大部也稱十二部經,或者十二分教,但有的是一經具一分者,有的卻兼具數分者。

 

   第三節 大小二乘

  佛陀說法是針對眾生的根器,而分別大小二乘;所謂大乘即是佛陀對菩薩所說的法,小乘即是對聲聞所說的法。

  乘的意義是載運,像舟筏一般,僅僅只求自度的便是小乘,佛陀對這類的教化,其經典有阿含諸部,四分五分十誦律論,以及俱舍論諸種經律論。大乘則是自度也同時度他,佛陀對這類的教化,其經典有華嚴、法華、金剛、楞嚴……等,和梵網經、起信論、唯識諸論典,較之小乘教化經論,可以說最為繁多。大小二乘的根器差別,小乘行者心量狹窄,急於自了,厭惡生死苦厄,專心求證涅槃境界,但破我執,結果至高僅能達於羅漢果位。而大乘行人心寬量廣,普度眾生,了知無明煩惱本空,不住生死,不住涅地,兼破我法二執,結果可入法雲地而同佛果。

 

   第四節 三乘種性

  聲聞、緣覺、菩薩是為三乘;所謂聲聞是聞佛所說言教,或者是從他聞聲而悟解的。所謂緣覺是觀諸因緣法,自無明乃至老死的因緣道理而得悟解的。所謂菩薩是具有慈、悲、喜、捨大道心的眾生,現生回心而成就的。不過,佛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只是應機方便的說法,實則情與無情,廣大眾生,皆是一法之所印,皆歸於一佛乘;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又說:「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由此可見,佛陀說法,實無分別。

 

   第五節 一大藏教

  三藏十二部是為一切經,朔自廣弘明集,有魏收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後來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智昇著開元釋教錄,編集達五千多卷;至宋太祖開寶四年,敕張從善往益州彫刻大藏經,於太宗時始完成其事,是為大藏經刻印成版的最初;至徽宗行和二年,福州開元寺先後亦刻藏經,為時也耗了二十多年;南宋高宗時,有湖州王永從族氏,於思溪圓覺禪院發願彫刻大藏經,是為思溪版。至理宗紹定年間,磧砂的延聖院亦開刻藏經,至元季時方完成功德,是為磧砂版;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在餘杭大普寧寺刻藏經版是為元藏;明太祖洪武五年,於蔣山盡高僧完成了南藏版;至成祖永樂十八年在北平彫刻北藏,到英宗正統五年始告完成;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於五臺山刊行藏經,由摺本改為方冊,世稱萬曆藏版(或日徑山版),後人常叫大藏經為明藏的,便是指這種版本。後來,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刊有龍藏,至高宗乾隆三年才完成刻版;清季上海頻伽精舍印行藏經,係依弘教本稍加增補與刪減,完成近代的所謂頻伽藏。

  此外,尚有日本和高麗國,依據國藏所刊行的各種版本,恕不舉例詳述;但各版的編次和校勘特點很多,可以用來作參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