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的話

    內容淺顯易懂,字字珠璣,讓你在塵囂甚上的都市生活裡,覓得一處清涼地,在冷漠疏離的社會裡...

白雲的話            白雲老禪師著作

 

灌頂之識

  以梵文而言,加持就是灌頂,灌頂就是加持。佛教界中有一種現象,就是喜歡請法師加持,為什麼要加持?一般人認為加持可以消業障。其實,加持與消業障是兩回事,不可以混為一談。有的人請法師打香板,認為這也是一種加持,可以消除業障,果真如此,就不需要學習道理、方法,也不需要修行,每天請法師打打香板,就可以消業障,成佛成菩薩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另一種是求大悲水,我並不否認大悲水,只是各位必須明瞭,大悲水不是萬能的,如果只是放一杯水,念念大悲咒,就稱之為大悲水,認為可以幫助人家,那就完全錯誤了。修大悲法,必須修到能使一杯水沸滾起來,才叫做修養,沒有這種瑞相的話,這杯水跟普通水一樣,沒什麼好處的。

  那麼求大悲水的重點,應該是能力所不能作到的,才祈求大悲水,人力可以作得到的就要盡力;如:生病應先去看醫生,這才是正確的作法。再者,有人認為摸摸頭頂就是加持,佛法中確實有摸頂加持或摸頂灌頂的說法,事實上這都是從灌頂而來的名詞,摸頂,不是用手摸摸人家的頭頂,就可以得到一種力量,必須從密宗的灌頂法而得,在灌頂法中有各種咒語,依於這些咒語加上手印及觀法,完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絕不是想想就可以做得到的。還有在佛教界有一種不好的現象,認為吃法師們或師父吃剩的東西,就能得到加持,這是很不好的想法。另外一種是把出家人用的東西拿來當做法寶,認為可以驅邪......等用途,這都是目前對加持看法的偏差。

  我們要瞭解,加持與灌頂是相同的名詞,梵文之譯意是:依於這一種方法,預期達到某一種希望。灌頂,在密宗裡分為二種灌頂,三種灌頂,四種灌頂,五種灌頂。我們先作概念上的解釋,何謂二種灌頂?

  一、傳教:在授予密法時,給予一種職務,這叫傳教灌頂。

  二、結緣:就是摸頂或藉佛、法、僧三寶的力量,產生一種效用,就是結緣灌頂。

  三種灌頂包括:

  一、摸頂:就如前述,大家已經熟悉了。

  二、息災:就是寺院裡常有的消災、解厄法會。

  三、放光:是一種啟智的作用,就是開啟智慧的意思,佛教裡把光當成智慧,有的是承三寶力、大悲水,有的是利用密宗的咒語。

  所謂四種灌頂:

  一、消除災難。

  二、開啟明燈,以中國俗語而言,就是指點迷津。

  三、增益,是根據密宗的增上法,這種增上法必須有相當的修養才能做到。

  四、傳法,就是授予阿闍黎的身分。

  另外五種灌頂在文殊法中是一種很講究的灌頂方法,包括:

  一、光明:金剛上師以本身的修養,用他的智慧之光,加持行者。

  二、甘露:用甘露水灑淨,以甘露水來清淨汙穢。

  三、種子:是開啟行者菩提種子的方法。如果一個行者要開啟別人的菩提種子,本身沒有相當的道德修養,根本就無從下手。

  四、智印:以五處安位法而言,是密宗的一種手法。

  五、句意:是關係到密宗的言語。密宗經典譯成中文就是真實的言語,以成語形容,就是「一針見血」的意思,它可以立刻指出你的缺失,且告訴你道理、方法,來幫助你。這五種灌頂中,以文殊法表現得最好。

  中國佛教裡也有密宗的道場,這些密宗的道場,當然有不同的作法,無論如何,總離不開四種灌頂。雖說四種灌頂,其實只有三種是灌頂,第四種是開頂,前面的三種等於是三皈依,第四種為何叫開頂?那是經過三灌頂之後,金剛上師要作一個開頂儀式,首先要燃頂,金剛上師可以讓你的頭頂慢慢軟化,發熱,然後用吉祥草輕輕一刺,即可插入,而且不會流血,這叫開頂。這種儀式在中國佛教才有,原來的印度並沒有。在這裡要強調,前面三灌頂,人人都可以做,最後面的第四灌頂,千萬不要隨便嚐試,因為很容易造成傷害。過去台灣戒壇開戒,有一位戒子想受戒,戒壇主事者認為他肢體缺失,而且年紀太大,認為他不夠資格受戒,後來,他一個人到深山,自己燃頭燒香疤,結果把自己燒死了,在偶然機會中,才被巡山的管理員發現,真是死得糊裏糊塗,不明不白。

  所以,燃頂法不是可以隨便嚐試的,因為,在台灣有很多人很好奇,他們就利用人好奇的心理,告訴你:你的頭頂軟了,發熱了,可以開頂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作用,並不是他們的修養可以幫助你。

  總之,加持灌頂的重點,在於個人的修養,不是一味的依賴,就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修持個人得,這是替代不了的。學佛的基本原則就是自己吃自己飽,這點必須要把握住。

 

檢討與改錯

  懺悔,在佛教中是個很重要的課題,懺悔在梵文中叫懺摩,意思是包容、寬恕,心地觀經有種解釋:假使有人做錯了事,刻意掩飾自己的錯,錯誤就會越來越厲害,所以經中要求發露懺悔,這種錯誤就不會繼續延誤下去,也就是不會越來越厲害。不過,對於懺悔,我有另外的解釋,懺是檢討,悔是改錯,因為懺悔在我們的修養過程中,人人都難免有做錯的時刻,不妨在心平氣和的時候,跪在佛前,檢討自己,究竟對的有多少?錯了有多少?為什麼會錯,對的是理所當然,錯了就要好好檢討。檢討之後,然後改過,把錯誤改掉,這種懺是檢討,悔是改錯,所完成的結果才真正叫懺悔。

  目前在佛教界,或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把懺悔當成:是我錯了,對不起,我跟你道歉,這就是懺悔,認為:我已經跟你道歉了,即使殺了人,我也已經跟你道歉了。我們想想:你已經傷害別人了,僅認錯,道歉就能了事嗎?畢竟傷害已經造成了。所以佛法中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檢討自己,修改自己的錯誤,能時時刻刻都這麼做,才是時時刻刻都在懺悔。如果時時刻刻都有這種行為,就不會輕易造成傷害,因為造成傷害的結果,好像只是傷害了別人,其實自己也已經受到了傷害。

  (一)慚愧心:面對人與事,首先必須具有慚愧心,這種表現,依於愧是內在的,從表面與內在都能自在的話,就能無所慚愧,如果內在有了問題,表面與內在才會有機會認為自己做錯了,是不應該的。

  (二)恐怖心:可能大家會產生誤會,懺悔為什麼要恐怖呢?「心經」裡說:無有恐怖才是好的啊!其實這裡所談的恐怖,是你的行為會不會傷害你的戒律?會不會傷害你的禪定功夫?會不會造成傷害你的智慧?是這樣的恐怖心。

  (三)厭離心:這裡的厭離心,絕不是聲聞乘的思想,好像是人活在世界上太苦,短短幾十年趕快去爭取一些什麼,而後逃離現前及過去所作所為必須承受的結果,不是這種厭離心。那麼厭離心是什麼?就是不要去貪著五欲八風,因為五欲八風對一個學佛者而言,是最大的障礙。

  (四)菩提心:菩提並不是另外的東西,菩提可以說是通往覺悟的道路,走在覺悟的道路上,將來可以得到覺悟的結果,叫做菩提道。所以,覺悟的心,是要行於菩提道上,才有機會顯現。

  (五)報恩心: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忘了你擁有些什麼?比如說:你的身體、你的智慧、你的財產,從那裏來?我們曉得身體是來自父母,錢財是來自眾生,智慧是來自除了世俗的老師之外,佛法中佛陀給予我們的智慧是圓滿究竟的智慧,所以經常以報恩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就不會認為理所當然了。

  (六)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對人對事不要只是以自我意識去起分別,即所謂的眾生平等,也就是不要執著這個人跟我有什麼關係,那個人我根本不認識,那就是一種分別心。所謂生命同體,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畜生也是一條命,所以,平等心不限於人與人,還關係到凡所有的眾生都應該以平等心去相對待。

  (七)罪性心:人的本身並沒有善與惡的差別,只是因為自我意識造成的行為就會有善有惡。善,好像不會覺得它有什麼好處,惡,也不認為究竟會壞到什麼程度。其實在佛法中所謂的罪性,就是告訴你,如果你是惡,可以肯定你所完成的人格和行為表現,是一種罪惡;如果表現的是善,可能內心是為了某些目的或為了有所回饋,有所酬報,同樣也是罪惡心,不要以為你所行的是善,如果這些善是來自一些計較、執著,同樣還是罪性心。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