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庵賸語

    本書的內容多為「專論」學術性之文字,包括有:以佛法談優生的問題、佛教的空觀思想述要...等頗有分量的研究報告,對學佛者而言,欲入佛法大海,本書不可不讀。

休庵賸語              白雲老禪師著作

釋四十二字門

  因由的意義,是種子性,是緣起系,是始起有的因。

  華嚴經說四十二字門,其旨趣在闡釋文字相的因由,開啟實相之妙,導入般若波羅密之門。

  四十二字是以梵文(古印度可以唱誦的語文,應該稱之為梵天的語言,簡稱梵語;佛陀時代,約於二千六百年間,佛弟子等以貝葉記錄佛陀的教誡,其時所書的文字便是梵語,不同於現前的印度文,尤其是在發音上。)為主體,從梵天的語言而表達佛法的法意;梵語的因由,依般若經中說:

  「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

  這是說明一切梵字的根本,因字而有語言,因語言而建立名相,因名相而說明意義;準此字門,可以導入智慧的無相勝境,圓成般若而至菩提的印證果地。

  茲為闡釋方便,且以分條例述的方式,概略的說明如下:

1.阿──阿提、阿耨波陀。

  義:一切法本來不生。

  旨:承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

  釋:行者知無生之理,入無生之義,即能建立無生之旨,可以通達諸法「有、空」之境,化解一切法行之障礙。

  2.多──羅、羅奢。

  義:一切法本來清淨。

  旨:承菩薩威力,離諸垢染,入無邊差別境界。

  釋:垢、成染汙障;須清淨無垢,遠諸染汙,從因地法行,究竟本起,入於一切原是湛然清淨的莊嚴境界。

  3.波──波羅末多,波陀。

  義:第一義、不動義。

  旨:承菩薩威力,得自覺故,入非言說妄想的智境。

  釋:普及饒益於眾生,照見法界迷妄痴愚;從分別與相對中,發現必然與絕對的法諦,入於第一義而不動。

  4.者──遮、遮黎耶。

  義:一切法不可得。

  旨:了別普輪差異,知諸行無常。

  釋:普遍流轉的差異相,一切諸行非行;既知行空,何不普遍發揮摧碾的力量,從差異中了別一切法皆不可得。

  5.那──那

  義:不、不同、非肯定。

  旨:一切法,離名字相,無得失,無來去,無依處。

  釋:法無所依,不具語言文字的肯定性;於相,離名字,因事論理;於性,無始起,依理說事;是故,法句中常有非、無之說。

  6.邏──邏佉。

  義:輕,不以重相對。

  旨:明一切法遠離輕重分別。

  釋:依止無垢,但求清淨,乃是法執滯礙之相;分別輕重,固執受污,畏於世間惑,於法仍屬染汙境界。

  7.柁──陀摩。

  義:善、善導。

  旨:依善相而生善心。

  釋:法因方便而有,悟一切法,調伏寂靜;從真如平等之性,不生分別,循善誘導,入於智慧之門。

  8.婆──婆陀、縛(缽輕音)。

  義:繫縛掙脫它。

  旨:如住金剛地。

  釋:了知一切法,無縛無解脫;縱有繫縛,也得如住金剛地,具足金剛心,不為局限或束縛。

  9.荼──兜奢拖。

  義:無熱惱,具摧伏義。

  旨:一切法無有熱惱相。

  釋:法輪常轉,普摧諸障,法雨甘霖,清涼普被;在法的滋潤之下,可以遠離熱惱,摧伏道的障礙。

  10.沙──素,斯訶(賀輕音)。

  義:六數,如六根,六塵。

  旨:六根為能入,六塵為所入。

  釋:六根含容六塵,性與相無礙自在;如眼見色,耳聞聲等任運自如,頗具「圓、成」的殊勝境界。

  11. ──和,波陀。

  義:永恆安住。

  旨:常久存在之相。

  釋:住相不在語言文字而有,世間諸相,普生安住;眾生分別,失之祥和,故須悟入覺知,一切法離語言相,原本普遍的存在。

  12.哆──多拖。

  義:如、圓滿、明了。

  旨:諸法真如不動之相。

  釋:明見如圓月,真實而坦率,如如之相具:故說真如相境,圓滿如光亮,湛然而分明坦然的展現當前。

  13、也──夜、耶他跋。

  義:差異、分別、聚積、實相。

  旨:一切法入實相之妙。

  釋:明了如實不生,性相不滅,諸法乘聚積卻不可得;所以說,知色心等法乘,入實相中不生不滅。
  14、瑟吒──吒、吒婆。

  義:障礙。

  旨:煩惱和所知的障礙。

  釋:覺如光明普照,能夠息滅煩惱,突破所知;猶若持炬入暗室,凡所有障礙,悉皆解除而得自在。

  15、迦──迦邏。

  義:作者,行為者。

  旨:造作而形成諸業。

  釋:雲起無有作意,成雨、成蔭、悉皆無心;甚至現諸形像,飛禽走獸,山水人物,凡所有差異相,分別全在於人。

  16、娑──梭、娑娑。

  義:平等一如性。

  旨:法因緣而生,不可言得。

  釋:遍一切處,如降雨露,旱者即濕,濕者成潮,欠則滿,滿則溢;喜、樂、災、害,適應不同,蓋普及性故。

  17、麼──磨磨迦羅。

  義:我、我所。

  旨:我為物主,物為我所。

  釋:我具所執性,隨物生計量,如急流湍闖,而諸峰齊峙;應知一切法,離我離我所,任運明知見,隨緣方自在。

  18、伽──伽陀。

  義:底,根處。

  旨:一切諸法根處不可得。

  釋:法行本起,普遍安立,了知法性,唯心所造;故謂法無根底,安立分別,於法行不可取其性。

  19、他──陀,多他阿伽陀。

  義:如去。

  旨:諸法處如去而不可得。

  釋:真如之道,從生滅起,如來如去,莫入法處;平等藏性,覺知湛然而無有痕跡,故說法如其去,不可言得。

  20、社──闍、闍提闍羅。

  義:生。

  旨:諸法生不可著。

  釋:海水味鹽,海不生鹽,眾流匯積,亦非鹽水;故知法生依因緣而有,楞嚴經說,是因非因,是緣非緣,是自然非自然性。

  21、鎖──簸。

  義:莊嚴、安穩。

  旨:意念清淨不著分別。

  釋:意識有業與道的不同造作現象,覺悟的體性卻是莊嚴而安穩的;基於一切諸佛的成就,圓自法的莊嚴,德的安穩故。

  22、馱──馱摩

  義:法性。

  旨:知法為覺之本,如藥癒病。

  釋:法的聚積,猶房舍的建材,築何型式的房舍,揀選何類別的建材;法顯於迷愚和覺智的造作,亦若煩惱與菩提。

  23、奢──賒多。

  義:寂滅。

  旨:法從生相,原本寂滅。

  釋:法性本無生,隨順覺之道,因生而有滅,未生本寂滅;明了佛陀教化眾生,隨順因緣而說諸法,如病須用藥。

  24、佉──佉。

  義:虛空。

  旨:來顯去捨,無有染礙。

  釋:虛空湛然清淨,能容忍,能包含,不為所傷,亦不煩憂;修學如虛空性,培養因地菩薩智慧法藏。

  25、叉──叉耶。

  義:盡。

  旨:業海道蹤息盡故。

  釋:業因造作而有,道在諸業之中,如煩惱與菩提;煩惱是眾生障道之業,轉而認識煩惱,瞭解煩惱,必然發現盡空之道。

26、娑多──迦多渚求那。

  義:是事之邊,何利?

  旨:非生死道事,無益。

  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惑於世業,淪迷闇境域;道乃解脫之法,為了生脫死故,開啟光明淨覺之門,是行者不二法。

  27、壤──若、闍那。

  義:智、知識和經驗。

  旨:一切法不著智相故。

  釋:知識和經驗,來自見聞之中;見聞廣,智識和經驗豐富;但是,必須使其發揮效益;不然,止於資料庫而已。

  28、曷 多──羯洛多。

  義:施大、施華、極捨。

  旨:遠法執,法清淨故。

  釋:背捨之法,是般若門的極端修養,入於般若大海,則「生、死」已不足為虞;極捨難免見背,但了知一切法不可得,唯究竟清淨而已。

  29、婆──婆伽。

  義:破、突破。

  旨:事有難易,理有深淺,悉皆圓通。

  釋:凡事必有其理,依理而說其事,事理不一定能夠圓通;經句中有「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說法,究其所以,受制於瓶頸故。

  30、車──伽車提。

  義:去,往。

  旨:無所行止,方便故。

  釋:修行功德,各別不同;於素養,皆為智慧,立目的,分別效益;故說,一切法無去處,無所往。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