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哲學概論

    本書以哲學的方式,來介紹佛陀的思想、道理與方法。對於佛陀的思想體系,佛法哲學中的倫理學、本體論、認識論...

佛法哲學概論           白雲老禪師著作

 

第一章 緣 起

  佛教的法典很繁複,佛陀的思想更深廣,為了教外學者,遠離「迷信」的障礙,今以哲學的方式,來介紹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概論及其道理與方法。

  首先,介紹釋迦牟尼的家世,以及當時他的思想起源;繼而推展至他的全部思想體系,和他遺留後人的學術功德,使得教外學者,對釋迦牟尼佛之所以為佛陀的進一步認識。

  釋迦牟尼本姓瞿曇,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出生於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之麓的迦毘羅衛國,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王國,他的父親淨飯王正是該國的國王;悉達多是具有儲王資格的王太子。

  大約是在紀元前六世紀年代,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便放棄了王室的優裕而豪華的生活;那是當他看到人類的生、老、病、死等極苦沒有解決的辦法,而且人類不可能避免痛苦的時候;因此他許下了心願,毅然捨俗出家,去尋找極苦的原因,探求解決極苦的方法;起初,他歷盡艱辛,曾經訪問當時流行社會的不同學派,那些創宗立說的思想家,窮究了所有著名的奧義知識,遍及印度各個地區;可惜,參訪完了各門各派的精義,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運用自己的思想,依靠自己的智慧,從事破疑解惑的工作,投下他所有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堅毅不拔的意志;在精進與苦行的探討時日中,終於獲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勝利果實,找到了極苦的原因,悉知了解決的方法,以及一切世出世間的奧妙之所在。

  從此,他開始向世人傳授自己的成就,到處弘揚他如何成就的道理和方法;後來,逐漸的廣佈各地,由五天竺而分別拓展;向南傳的有緬甸,鍚蘭,泰國等。往北方的有中國,西藏,而後輾轉至日本,韓國等。他所弘傳的道理和方法,完全是口述,由他的弟子們慢慢地集結,流傳,一代一代,最後完成了一套圓滿的法寶;那便是現今的「經、律、論」十二大部綜理為三藏的聖典。較早,聖典的記錄,是用梵語書寫在貝葉上的;後來,用巴利語集結成最為完善的聖典;在當時的學術界,公認為是佛陀的哲學。

第二章 教 義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從來沒有人,不是以小善而不為,以小惡而為之,耳眼之中,盡是聽聞於他人的是非;很少接受積小善成大善,離小惡為不惡,耳眼之中,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精神,做為生命里程中的修養工夫。

  為了什麼?這在佛陀的理想中,認為人類對生命的價值,沒有刻意地去體會,真切底去探討,以至困惑迷惘,淪於慌亂,浪費了珍貴的一生;在短暫的人生道途上,行為著無厭的貪求,輕易不肯奉獻。冥頑的執著,束縛不得自在。強烈的計較,不願付出奉獻;因此,佛陀提出了生命的四種諦義,助使人類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完美人生。

  知苦後則能不苦。

  離苦後則能得樂。

  這兩句話,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諦的義理,於體於用,理事分明;可以說,道盡了因果關係的絕對秘密。茲將四諦之法分述於后,以資瞭解佛陀的人生哲學之基本思想。

第一節 苦之果

  苦之果,是生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實,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得去面對著它,承受著它;正是造成人生淪於憂傷和哀怨,以及恐懼情緒的來源。

  一、生--人,死了以後,精神(識神)飄惚於空間,像電磁波一樣,本身是徬徨的;當它經過了三個七天的時間,隨著精神的原動力(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力),得父精母血交合而成為胎,此一精神力量,配合父母的牽引力,才能完成於「緣」的聚合。頭七天,其形狀有如稀薄的乳酪。第二個七天,像是稠膠。第三個七天,便凝結了;到第四個七天,才成為肉團,直到第五個七天,方始漸漸成胎,然後,六情開啟,仰賴母親供給一切資生的營養;此刻,為母者若飲杯熱湯,胎兒的感受,猶若跌進了沸水,母親喝杯冷茶,胎兒如同處於冰窖。待到月滿之時,胎兒的頭向母親的產門,如岩狹壁,不得自由;等到離胎墜下,胎兒乍觸外境,遍身如刀傷劍刺,終於啼哭了來到人間的第一聲。

  二、老--人,出生以後,從嬰兒到稚子,自孩提至壯年,在時流的變化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生理的變化,精神的折磨,逐漸底變成頭白齒落,耳重眼瘖,皮弛骨空;於是,一切形衰退化,步履艱難,起坐失常,精神恍惚,悒鬱煩惱,意識遲鈍;終究老邁了。

  三、病--人,一具色身是由地(硬)水(濕)火(煖)風(動)四大元素組合而成;如果,其中有一種失去調和,那麼就會發生各種不同的疾病。譬如:地失調,身軀沉重。水失調,身軀膨腫。火失調,身軀熱燥。風失調,身軀屈張。最明顯的症狀是:百節障礙,氣力虛弱,口渴筋僵,耳目失聰,排洩奇臭,情緒不安,心念煩惱,聲瘖語傷,意志消沉;縱然美味當前,如同嚼腊,美女當前,色心不動,名位當前,興緻素然,財富當前,貪欲懶起,寢之不安,睡時惡夢;一切生活心緒,完全不能自己,既連累家人,又拖累親友,真是苦不堪言。

  四、死--人,臨命終時,四大元素逐漸分散,心意識,窐礙留連,懷念悲愴,如刀剜劍割,如百骸蟲蛀;直到四大分散,風止了,氣息斷絕,火停了,皮囊冰冷,地水變化,污穢濃腫消瘦;而至土掩火焚,一切休息靜止,色身歸於大地,時久,體相形骸,無有蹤影,於世間從此消失淨盡。

  五、恩愛別離--人,不免上有父母,下有妻兒,長相廝守,恩愛情深,共享家庭愛戀之樂;但,有朝一日,災禍降臨,刀兵浩劫,便身不由己,或者家破人亡,或者各自東西;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縱然是暫短時辰,承受不了離情別意,何況生死之界,長久無多!欲再團聚,更是困難,無邊相思,人鬼殊途,是情是景,只成追憶,或是懷戀,心念沉淪於痛苦之中,或嘆息,或悲泣,無可奈何!

  六、怨憎會合--人,由於私欲,結怨結仇,造成憎恨;有的,唯恐見面,卻又冤家路窄,有的萬里尋仇,不見不捨;無論如何,不是尷尬,就是眼紅,都不是好會合;尤其,刀槍相向,血肉搏鬥,更是慘不忍睹。

  七、所求不得--人,沒有錢想得到錢,有了錢希望更多;沒有官位想做官,做了官希望更大;沒有家室想成家,成了家更想三妻四妾;吃不好想吃好一些,住平房想住高樓,有了車馬想飛機;為了這些,不惜想方設計,挺而走險,結果,很可能不如所願,欲求不得。短暫的一生,就這樣在欲望中掙扎,拼鬥,永無止息;待到無常臨降,一命嗚呼,那結束了的生命,又能夠帶走一些什麼?

  八、憂悲苦惱--人,活在世界上,壽命再長,不過百歲,命短的,胎死腹中;以百歲高齡而言,百年中,幾乎有一半是在休息狀態,包括了醉酒,疾病,以及少年不更事,待到年邁老態,耳聾目華,思想遲鈍,意念淪於追想與懷念,精神瘓散,萎靡衰弱。計量之下,所剩不過三二十年,縱或四十年能得清醒硬朗,但其過程中,生活與環境的現實煎熬,無邊的憂悲苦惱,所有心念,總是離不開天下紊亂,乾旱水災,颱風地震,五穀蟲害,家人疾病,兒女前程,個己事業,財物照管,親族拖累等種種世俗情懷;畢生的心血和精神,就這樣消磨打發,直到離開了這個世界為止。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