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庵隨筆

    佛法博大精深,要深入其內涵,只有親嚐的人,才自知其冷暖;本書作者就是透過這種過程,將各篇名相解釋題材,以契合經藏而作透視般的詮釋...

休庵隨筆          白雲老禪師著作

 

薄伽梵釋義

  梵語:薄伽梵或婆伽梵,譯作為世所尊敬之男性,或作有德如父者。

  梵語:薄伽婆或婆伽婆,譯作為世所尊敬之女性,或作有德如母者。

  大智度論中釋:

  「云何為婆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婆伽、名分別,婆、言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復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婬、怒、癡,故稱婆伽婆。」

  佛地論中釋:

  「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

  大日經疏中釋:

  「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密)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有其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

  密宗規範極嚴,不可直宣,多有如是隱語,行者但觸類旁通,慎思慎言。(註語)

  薄伽梵一詞,有名相與法義之分,於經論中多數譯作世尊;梵語中之法義,言及尊者,不敢直呼其名,必先冠其功德;如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頭陀大迦葉,持律優婆離,多聞阿難陀等。

  薄伽梵分別六義,於佛地論中說:

  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

  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

  依此六義,條述疏義如后:

  一者自在義--謂世尊、永不屬諸煩惱之所繫縛。

  二者熾盛義--謂世尊、猛燄智火,洞達無際。

  三者端嚴義--謂世尊、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端莊妙嚴。

  四者名稱義--謂世尊、圓滿一切殊勝功德,十方世界,無不聞知。

  五者吉祥義--謂世尊、既具勝妙之德,故一切世間,讚歎供養者,悉獲吉祥。

  六者尊貴義--謂世尊、始從兜率天中降生王宮,及出家後,證極果之位,方便饒益一切眾生。

  復次,依涅槃經中釋:婆伽婆具七義。

  一、能破煩惱:破者,裂斷也;煩惱者,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也。謂如來斷諸煩惱,乃至無明之惑,淨盡無餘。

  二、能成就諸善法:謂如來於往昔無量劫中,恭敬父母、和尚、上座諸師,乃至修行六度、四無量心等一切善法。

  三、善解諸法義:謂如來於無量劫中,修習信、進、念、定、慧善根;常為法利,不為食利,若讀若誦,於諸法義理,無不通達圓明。

  四、有大功德無能勝:謂如來於無量劫,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為之心,無諍訟之心,而能成就無上大菩提心。

  五、有大名聞遍十方:謂如來能具十力、四無所畏、及常樂我淨之德,大千世界,無不聞知。

  六、能種種大惠施:謂如來於無量劫中,常為眾生而行布施,乃至衣服珍寶,頭目髓腦等,無所 惜。

  七、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阿僧祇、即無數時;吐、不受義,即是出離。謂如來於初阿僧祇劫尸棄佛時,即已出離女身,永不復受。

  綜上所述,薄伽梵之名義,稱作「世尊」者,似應緣起於釋迦牟尼佛;為讚歎聚功德於一身故,是沙界人天導師故,於大千世界為眾生尊敬故。

  是世尊,為世所尊敬者。

 

禪與密

  密是已具的含蘊之意,存在於文詞、語句裡,以及世間的事、理之中;如咒語,如手印,如觀想,涵蓋了可及與不可及的範疇。

  梵語「陀羅尼」,譯作「密」,如佛陀所說之法,所行之道,所證之果;悉皆具足不思議之力用,非世間凡俗者所能測度。

  梵語「禪那」,譯作「靜慮」,如思惟修之行法,為密具因,有所含蘊之意;故藉思惟修之行,發明所說之法義,探究所行之道諦,體取所證之果德;也就是揭露密藏之真實面目,展現已具之饒益功德。

  密,說印、咒、觀;行之於身、口、意。

  於陀羅尼之相,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是謂之三密加持於三業之行相。

  於禪那之相,身是作行,口是言行,意是身語之發動者,更有「心」為之主宰者。

  於陀羅尼之用,印制於身,咒制於口,觀制於意;之外,立十住心,設曼荼羅法,圓具密宗之力用。

  於禪那之用,三摩 提制於身,奢摩他制於口,毗 舍那制於意;之外,圓頓妙

覺導心行於滅處,以至明心見性之力用。

  於陀羅尼之體,藉物器作於身,修儀軌作於口,行護摩或曼荼羅作於意;是密乘行者法修之密事。

  於禪那之體,苦行作於身,禁語作於口,三昧作於意;是禪行者修心養性之旨趣。

  於陀羅尼之境,淨身法是密行,誦諸咒是密語,大手印法是密意,三密入涅槃。

  於禪那之境,疑情是正行,思參是正語,悟明是正意,三要成圓智,滅受想盡,方入涅槃界。

  禪與密,從上所舉,同異分明,不可牽強附會;如靈山會上之拈華微笑,旨在透視「實相無相」之妙諦。

  實相者,如拈華;無相者,華之體用。

  實相者,如微笑;無相者,笑之相境。

  禪之說密意,如菩提達磨大師所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從「飲水」到「冷暖」的分辨,禪宗以「自知」而明見;在於飲水的實相,分辨「冷暖」於五蘊的「受想」調適上,數取「實相」與「離相」,以至突破而發明「無相」之境;密宗則是藉「冷暖」之相,分別「喜樂」之勝,而數取於「加持」功德。

  復如金剛經中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禪宗首在明察「已生之心」,於所住的「有」,應該突破「有所住」的計較和執著,在「應無所住」的道諦前提之下,行之於身語意的造作所展現的心念,予之修正或調適,則突破其「有」而入真如之「無」可期!

  密宗則強調藉三密之力,加持三業之作;於事相之行,演法曼陀羅之觀,著令密行者於「法」的行觀入「無所住」;當導引心念於陀羅尼,發起相應之心,得感通之利樂,是則

成就大手印法可期。

  禪宗的真如,謂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常住本無變異;或者說,真實一切法,常如其性;二者全在體露真常,如其實性。故禪行者之修養,或流轉,或隨緣,以自性清淨之心念;離相無相,妄情無性,而入真如之境;常喻如虛空,圓成實性之殊勝而獲饒益功德。

  密宗的大手印,約為實相、空樂、光明等的不同:於實相者,即因陀羅尼中道無住。

於空樂者,即果陀羅尼當體即空。於光明者,即法陀羅尼無上瑜伽。唯三者之差異,於因位與果位,具共不共所證空智分明;更有灌頂羯磨的不同,也就是加持功德之力用故。

  教界禪密之行者,往昔流傳至今,依漸悟頓證而共同之處,很少詮釋禪宗之無的真如境界,別於密宗之觀行的空智果證;以至形成密宗之最,境界與禪宗相同,殊不知,關係事相的理念,歸之於「即身成就」的旨趣,於「法行」之要,是截然不同的修養!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