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道

    老禪師以深入淺出的筆觸,為渴望行於菩提道的你,循序地作了明確的指引,讓你能認識「我」,認識佛,認識菩提大道。

學佛之道          白雲老禪師著

學佛應有的幾點認識

一、應尊敬三寶

恆久不變的尊敬心,才是發自內心的虔誠。有些人,在初信佛教皈依三寶後,處處顯得真實和熱忱,的確做到了虔誠的尊敬心;然而,日子久了,出家人見的多了,佛門中日常的敲打唱誦也學會了,如是,心底裡慢慢地昇起一種「不過如此!」的觀念,加以僧伽中的份子,學識修養很好的本來就不多,以至那股真實和熱忱的意流,便像旱季中的溪圳,一天天減少了,到後來,變成徹底的枯竭。

這是為什麼呢?依筆者五十年來僧伽生活中所見所聞,大部份是這樣的:當一個信仰者(幾乎是任何一種宗教的信仰者。)最初接近教界,皈依三寶,一切以佛陀的言語為皈依,以佛陀的行為作軌範;二十四小時中,心是虔誠的,意是虔誠的,識是虔誠的,自然,在如此虔誠的情形下,三寶的慈力(感應力)無疑地加被著他(她)們。可是,這種功德的力量不能消除一個人畢生(過去、現在、未來)的業障,所能做到(庇佑或加被)的只是把嚴重的減輕;譬如:前世造下了殺人的業因,由於皈依三寶,而虔誠地嚴持戒律,發露懺悔,久之,三寶的慈力得到了感應,把那殺人償命的必然事實,予以耗費一些財物,或者是患一場病,便算是償還了。可是,多世來的生命,究竟曾經造下了多少業因呢?

「有多少業因,便有多少果報。」

所以,皈依了三寶,並不是再也不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了;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事先沒有這種認識,那末,學佛的信心,便將退失同時,佛陀所說的「因果」教化,也就成為無稽的論說了。

是以,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是在祈求無始以來,所造下的一切惡業,由於無知的貪、瞋、癡三種原因所成就;而今,在虔誠的真實與熱忱的祈求下,仰仗三寶的慈力,減輕畢生的重業,於這難得的佛子身的境域中,陸續地發掘出來,使得業識清淨,以免那不可知的來生(未來世)承受循環的報應,而至無有了期。

 

二、功德與果報

一般學佛的人(尤其是初信的人)發心做功德,都是非常虔誠的,因為常聽法師們說:

「六波羅蜜,布施功德第一。」

「廣種福田,功德無量。」

「………。」

可是,有許多比較急性的人,往往做完了某一些功德之後,緊接著就想得到好的果報(報應)像以錢購物一樣;其實,因果循環報應的規律,是有一定順序的,像農家種植果木或莊稼,必須依照性質,種別,時空,環境等等的先後順序而發出來。

(做功德,得果報,亦復如是。)

(人們的業力造成,是由於生生世世的為惡為善,先後種植在業識田中;而後,依照先後順序發出來,這就是業力報應。)

所以,做功德的時候,必須像種植果木莊稼一樣,不可以「揠苗助長」的想法去祈求果報,應該像經裡所說的: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做一個佛子(普通做人應該相同。)無論做什麼功德,都應該以「做了功德卻不作功德想」,這樣的功德會更大些;當然,那些意想不到的果報,必定會意外地在你更為驚奇的,不可思議的環境中出現。

 

三、應親近善德

佛陀曾經對文殊菩薩說:

「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亂,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慢,邪見自專,不背下心,參求名師。」

偉大的先知先覺者--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就看透了眾生的根智,一個世紀不如一個世紀,雖然時下的工業發達,科學昌明,已是所謂的太空時代了;可是,人類中的一份「光輝人性」!卻日漸沉淪於晦暗的境地了。

這種淪於晦暗的人性,當然不是原始的現象,而是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造下的一切善善惡惡,把清淨的識田(真如元性),填塞得滿滿的,使其失去了本來的真實面目;而形成現在末法(與末世紀有相同義)時期的悲哀人生,代而替之的是:

「迷惘的環境。

 茫茫的前程。

 夢幻的方向。

 固執的感情。

 脆弱的理智。

 消沉的意念。

 憤怒的作為。

 空浮的思維。

 綺妙的遐想。

 ……………。」

這就是迷失了的這一代!不敢面對現實卻又為現實所左右著的這一代!像是為流沙淤塞了的河道,划游於河上的舟航;如是障礙重重,欲行艱難,進退不得。

如是……

處在這樣的情形下,人類便顯得根鈍智劣了,心迷意亂了,智暗情昏了;所表現的是愚心高慢,邪見自專。

如是,警覺的善德,發現了人類的危機,便揚拳舉臂的疾呼著:

「覺醒啊!被迷失了的這一代!」

「奮起啊!小心駕駛你的舟航!」

這就是人性的呼喊,發自善德的覺醒的心深處;像警世的木鐸,撞擊著人類的迷夢,像熊熊的聖火,點著人性的智燈。

這就是善德的可敬處,所以,我們不能遠離他,必須親近他!

 

四、應樹立正信

現前的神棍(乩童)如雨後春筍,到處打著佛教的旗幟,假藉佛菩薩的名義,大展騙人歛財的勾當,以至使正大光明的佛教,蒙受著污穢的羞辱。過去,那些左道旁門,妖魔小丑,與佛教攀親戚,論淵源,藉機招搖撞騙;有的身披袈裟,冒充出家人沿門托缽,利用「慈善」二字,大飽私囊,更有以符籙(內寫佛教密宗中的真言)乩卜,為人改運治 ,殊不知佛教中從無此般手段。結果,騙財騙色的是歹徒,迷惑眾生的也是歹徒,而遭受損失的卻是佛教,想想:能不叫人痛心疾首麼!

近年來,乩童的發展趨勢,已達無孔不入的階段;乩童們以毀損父母的遺體(色身)為能事,以出賣血汗為號召,舞刀弄劍,赤膊跣足,口宣神鬼意旨(其實是無稽的連篇鬼話),手畫神鬼籙(應該說是鬼畫符),顫抖喊叫,涕唾橫飛;一會兒三太子降世,一會兒某仙姑下凡,最令人啼笑不得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大姐二妹也來了,濟公活佛也來了,唐僧(玄奘大師)領著齊天大聖(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也來了。這種神佛不分的場面,有的是神棍裝扮,有的是無業遊民登壇,更令人不敢領教的是,竟然有五六十歲的老阿婆,三四十歲的少婦,以及花樣年華的少女們,居然也短褲赤臂,奇裝異服,一併喊叫著登上神壇。

起初,這些發展情勢,僅限於道壇神殿,漸漸地,逕然藉進香團的名義闖進了佛教,在莊嚴肅穆的佛殿中,鬼喊鬼跳起來;刀光劍影,血汗與唾沫齊飛!唏噓!痛哉!佛門蒙羞,三寶受辱。如是,迷信與害人的帽子,一頂繼一頂地加戴於佛教的頭上。

其實,佛教的真實面目是清淨的,論儀式,是莊嚴的梵唄。論供奉,是潔淨的香,花,水,果。論禮節,是五體投地的膜拜。論威儀,是衣履整潔,行止端莊。論祈禱,是發露懺悔,坦述願心,祈求三寶的加被,亦如面對父母,訴說衷腸;怎麼也不會有那些叫囂,兇殘,怒罵,污垢等等的紊亂場面。

除此以外,做一個佛弟子步上正信的道路,最要緊的是:發揮自己的智慧,瞭解佛陀的教化,依佛陀的言說而言說,照佛陀的行為而行為,這樣就是「正信」,否則,便不是佛子,不是學佛,自然就不能成佛。


五、應發菩提心

甚麼叫做菩提心呢?就是普遍地為眾生的疾苦煩惱,而生起幫助救度的慈悲心意,把大乘教下的佛陀教化普施於眾生。

這種心意的發露,不分時間和空間,不分種族與膚色,不分地域及國界,不分異類和生化,三界(欲,色,無色)一切眾生的生死苦惱,都能以永恒的悲願,虔誠的慈心,去完成「他痛即是己痛,他苦即是己苦」的度脫心意,這樣就是發菩提心了。

不過,發菩提心必須依序漸進,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業。首先自己要在修學(學佛)上下工夫,有了菩提心願踐履的基礎(救度眾生的條件),才能從事菩提心願的事業;同時,在實施的時候,先不必去計較成果(功德),由小而大,由窄而廣,慢慢地闊而遠之,所謂積液成流,積沙成塔,那樣的精神才是最偉大的,也才能持久不變!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印製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