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的話

    內容淺顯易懂,字字珠璣,讓你在塵囂甚上的都市生活裡,覓得一處清涼地,在冷漠疏離的社會裡...

精彩內文試閱

六方便法

「方便」兩個字,在佛法中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事實上,做起來往往錯誤百出。「方便」究竟作何解釋呢?方,以中國俗語而言,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就是要有規有矩;便,是便利,何謂便利?不是刻意的設限,不是刻意的以自我意識去要求,也就是在一個範圍之內,給人家便利,叫方便。這個名詞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如果用錯了,不但傷害了人,破壞了事,甚至會影響整個宗教。

以曾經發生「集體出家」之事為例,出家本是件好事,出家為了度人、幫助人的觀念並沒有錯,可是為了讓人出家,而不在乎他的家長或家族的看法或感受,亦即忽略了出家這個人的關係人,他們的感受或想法,如果只為了滿個人出家的願而給予方便法,那就是錯誤的作為。出家並不是願,出家是一種事業,可以先發願出家,但出家以後,學習佛法,除了個人修養外,還要把既得的利益與更多人分享,也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這才是出家人的事業。所以我們常說要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以慈悲為大前提,怎麼拔除人家的痛苦,給予人家快樂,如果說發菩提心、發願心來出家,就給予方便滿他的願,這在佛法上是不允許的。因為出家是非常的事業,是要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且要發揚光大,達到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目的,這中間沒有方便,也不可以方便。

有很多出家或在家的學佛者,認為既然學佛了,就不應該到其他宗教的教堂或神廟,認為這是叛教的行為,會有不良的後果,其實,這是自我設限不合理的要求。以方便而言,面對其他宗教或其他教堂的神祇或人員,卻不與他們交往,請問:他們是否也是眾生之一?既然是以佛菩薩的心態,認為弘揚佛法要眾生平等,要啟發眾生的菩提種子,那麼這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行為,不就是一種強烈的分別心嗎!那麼方便要如何表現呢?如果以一個出家人或學佛者的身分;到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看到聖母瑪莉亞或耶蘇的肖像,對它問個訊也未嘗不可,這就是一種方便,為什麼?一般人見了面,都會打招呼,而面對其他宗教的聖像,卻可以不在意,請問這又是什麼心態?什麼想法?不就是鄙視其他,強調自己,這根本不是佛菩薩的觀念或精神。

再以台灣從事漁業的人來說,有些人很想學佛,如果一口咬定,他們都是以殺生為業,不夠資格學佛,本來他們有一份善心想學佛,雖然從事殺生的事業,卻不知殺生的意義,因為從事這種工作才能養家活口或發展他的事業,以世俗人的觀點,他並不知什麼是是非、對錯,他有心想學佛,如果因他是個殺生者,而拒人於千里之外,就是不給人方便。所以,方便的表現,在佛法中如果以行法(修行的方法)而言,是個境界很高的法門。

行方便法必須不會造成傷害,反而能使人得到利益。佛法為什麼特別強調圓滿的圓呢?就是不管面對人與事,能把缺失減低到最低程度,最後逐漸達到圓滿的境界。如果對稍有缺點、或稍不如佛法、或只合乎世間法的事,都一概否定的話,那就是不方便。所以,「方便」兩個字,千萬不能以自我意識去認定。菩薩持地經裡提到六種善巧方便:

一、隨順方便: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法,不能對任何人都說同樣的法。佛法說應病與藥,對方是什麼病而給什麼藥,也就是對方是什麼根機、職業、環境,就須迎合他能理解的方式,向他說法,這就是隨順方便。

二、利樂方便:世俗人都很注重求財、婚姻、子女、長壽,這些在佛法上是屬於次要的事,為什麼世俗人這麼計較、執著,這當中必須瞭解,所謂「利樂」就是建立於人現實生活中實際的需要。因為這是人類的世界,如果不能把握人類的需要,就等於要求人人都要出家,人人都要吃素,果真如此,這會成了什麼社會?什麼世界?何況其他宗教也會強調他們自己的好處。所以,如果不尊重現實世界的需要,反而加以破壞的話,就是否定了利樂。所以利樂也有其方便,因為凡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人人向善,這就是利樂。如果一味地強調佛教除了向善,還要出離三界,了生脫死,那是成為佛教徒、成為修行者以後再增上的境界,佛教並不否定其他宗教引人向善的存在性。

三、異相方便:對父母、朋友、畜生....,這些都是不同的差異之相,對種種不同的差異,也要有方便之法。比如:對父母說法,不能自以為是出家人,就認為高過父母,可是別忘了,是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你,「父母恩難報經」就有這種說法。對畜生而言,如果認為牠是下等動物,就失去了眾生平等的理念。再說:這是我的父母,那是我的親戚,那是我的朋友,那個我根本不認識,這種心態就是自我情感的分別心。站在一個學佛者行方便的立場,眾生應該都是親疏平等的,親就是親近,疏就是疏遠,不管親近或疏遠的,都要以平等心對待,這就叫異相方便。

四、逼迫方便:逼迫不是強迫、壓迫或使人不能自主,這裡的逼迫是依於人性或人的習氣而言,怎樣去行方便。如果一個出家人犯了根本大戒,必須受到懲罰,這種懲罰不是打他、罵他,而是使他放棄他的身分,這就是逼迫方便。目前在台灣有這種現象,在家居士自稱法師,自創道場,其實這是不如法的。我們可以道理,方法開導他,使他離開這種不應該有的身分,如果只是逼迫而不幫助他把後遺症化解的話,這種逼迫就變成傷害,而不是利益。方便是要協助他,化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後遺症。

五、報恩方便:每個人都離不開報恩,報恩有四重恩、八重恩、父母恩、佛恩、師恩、國家恩....種種的恩德,不要自認為是出家人,那些恩德就不存在了,為什麼出家剃度時,要把功德回向當生父母,聊表回報父母恩德的心意?有人出家了,連父母都不跪,還否定父母的存在,自認為超過一切,這是不理解報恩及其方便法門的存在,所造成的現象。

六、清淨方便: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求清淨,可是如果誤解了清淨還有方便法,就永遠不得清淨。試想:一個人的九孔,八萬四千毫孔所排出的都是穢臭之物,即使天天洗澡,還是如此,再說以前種菜施肥,都是用人的屎尿當作自然肥料,城市裡的清潔工,所接觸的也都是不淨物,我們能因此而說,人都是骯髒的嗎?因為有骯髒才需要清淨,如果只是分別,骯髒就遠離它,清淨就追求它,那你就不瞭解方便法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