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的淨土思想

    《壇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深具影響力,其所揭示的修行觀念,為佛教傳統修行方式注入源頭活水,促使禪宗蓬勃發展。尤其將佛說的『隨身所住之處常得安樂』的「淨土觀念」闡揚得淋漓盡致;

  • 文:編輯部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文/星月       

《壇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深具影響力,其所揭示的修行觀念,為佛教傳統修行方式注入源頭活水,促使禪宗蓬勃發展。尤其將佛說的『隨身所住之處常得安樂』的「淨土觀念」闡揚得淋漓盡致;打破東、西方位與根器的利鈍,突破成道的緩速。無處不是提引學人了悟自性,去認識心中的淨土。

《六祖壇經》〈第三決疑品〉中,記述六祖惠能大師為韋刺史解釋,達摩祖師何以說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了無功德以及念佛往生西方的疑問。闡明凡夫對「功德」及「淨土」的認識僅止於「相」。由此導入「心淨則佛土淨」的「唯心淨土觀」並以〈無相頌〉揭示在家修行法。

如《維摩詰經》中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就此「豁然」兩字,為眾生開出一條修行的明路。在結夏安居時,對於「六祖惠能大師的唯心淨土觀」的理念及行門,進行思惟後的心得,可以分為六點。今略說個人的淺見:

一、               自淨其意返觀自照,體悟自性,在在處處無不是佛國淨土:

  六祖認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條件,所以無須在虛妄假相上分別,但以「自淨其意」為修行的要務。因為修行無非在淨化自己的人格。淨化人格,即不須有時間、處所、身分的分別,只要在日常生活裡,行住坐臥中,返觀自照,體悟自性,在在處處無不可成道;不思善不思惡,淨土即在當下。

二、               修淨土必須具備許多功德資糧:

對於「功德」,六祖惠能大師鉅細靡遺的解說,例如:能認識自性就是功,能等視一切眾生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有滯礙,常能見到真如本性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做功德。念師父也提示:功德要在自性中發現,在自性中修養,成為一種力量。“功”就是要去累積,經過漫長時空的修行,其不只靠布施種福田而已。就如《壇經》中說:「念念不間斷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

三、心懷驕慢,不知謙虛、柔軟,西方極樂世界便很遠:

六祖惠能大師認為:內心謙虛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禮而行就是德;從真如自性中建立萬法就是功,心體遠離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功,應用萬端而不染著就是德。如果要尋求功德法身,只要依照這樣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否則西方極樂世界便很遠;真正修功德的人,心裡絕不會輕慢他人,自高驕縱,而是普敬一切眾生,慈悲喜捨。

如果還會輕慢他人那表示我執並沒斷除,自然不會有“功”;心性虛妄不實,自然無“德”。念師父提到一位《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當別人羞辱、咒罵他,他還是謙下的向眾生頂禮,邊走邊說:你們都是佛!你們都是佛!我要向你們頂禮!

四、自性有迷覺,自然“佛與眾生”有別,首先須守好六根門頭,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

《壇經》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所以修養心性的下手處就是先去除貪欲,心中存貪欲邪念,就會招來無明煩惱。一則新聞:一間店的前面有一塊空地,空地的主人一直想以高價拋售給店主老板,由於出價離譜,交易失敗;地主便使出惡計,心存不良,將通往店面的道路圍隔起來,讓老板無法做生意。像這樣的人不願奉行十善,如何得見西方?常說“稱名唸佛”要唸到一心不亂,如果處處是冤親債主,處處自設障礙又礙他,怎能達到「一心」?雲老禪師的法語:「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就是要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常行平直。

五、若能了悟無生無滅的頓教法門,見西方淨土只在剎那之間:

雲老禪師在著作《惠能大師》中說:「心欲修,性欲養,修心則明,養性則現;心性得修養,必能得明現,心性得明現,則能得成就;因此,心性一如,成正等覺。」故欲見自本性,必先明了心性,才能得大圓鏡智!

 若依相上說,有生有滅、有遠有近,有快有慢,西方好像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八千里,其實這十萬八千里是象徵眾生的十惡八邪,所以便說西方遙遠,這是隨“相”隨“心”而說的。若說西方淨土很近,是為根性銳利的上智人隨“性”而說的。一個人如果能夠認識自己的自性佛,便能念念見到自己的本性,於瞬間便可到達西方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了。

總說一句,「人有兩種,法無兩般」,隨其心淨佛土淨,西方在心,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那是不認識自己身中自有淨土,才會發願往生東方或西方;覺悟的人到那裡都一樣是淨土。所以,人的根性雖有利鈍兩種,但佛法並沒有兩樣。隨著自心清淨,自然佛土清淨。所以不是地方不乾淨,是人的心不淨。試問:如果東方人想去西方,那西方人想去哪裡?

所以一切相對的名相與觀念,都是緣於人的計較與執著才會被創造出來。最初造出東西方位是為了溝通方便,哪知眾生起了兩般分別,惠能大師就是為了打破眾生在東西方位的執著,所以才做此論,但他並沒有否定西方,只是強調心性修養的重要,說明「東方人只要能使心清淨,就沒有罪業;反過來說,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心不清淨,一樣是有罪過的。」

 了解這些道理而能奉行修習,真如覺性自然大放光明,外照六根門頭清淨無染,內外澄澈如同清淨的西方極樂淨土一樣;可見佛淨土不在他方世界,就在自己的“心”中,正所謂「即心即佛,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