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71期2012年10月刊
師善於理解一切有部的學說,又懂得異國語言,金剛智在翻譯經典時,常令他一起翻譯,深獲金剛智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
不空(西元705~774),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人。天資聰敏,幼年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與《聲明論》。後渡南海,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時年十六。一說是北天竺婆羅門族,少孤,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二十歲,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
師善於理解一切有部的學說,又懂得異國語言,金剛智在翻譯經典時,常令他一起翻譯,深獲金剛智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
師奉金剛智遺命,往印度求法,率弟子含光、慧辯等僧俗三十七人於開元二十九年(741)隨昆侖國(南海諸島之總稱)的船隻,開往訶陵國(今爪哇島),途中遇大風浪,眾商人十分恐懼,求救於師,師以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口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平浪靜。後又遇一條大鯨魚,口中所噴出的浪像山那麼高,比所遇的大風浪更加危險,師亦如同前作法持咒,令弟子誦《娑竭龍王經》,危難隨即平息。
至師子國後,依止普賢阿闍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祕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遊化於印度本土,於天寶五年(746)回到長安,為玄宗灌頂,在淨影寺從事翻譯和開壇灌頂。那一年盛夏大旱,皇帝敕令祈雨,師建孔雀王壇,不到三天,就普降甘霖。師以祈雨止風靈驗,皇帝遂賜予智藏之稱號,及紫袈裟等物。
安史亂起,師住長安大興善寺行禳災之法。後長安被安祿山的軍隊攻陷,肅宗即位靈武,師仍屢次遣使致書肅宗,傳達竭誠效忠之意,肅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乾元元年(758),師上表請搜集梵文經夾加以修補,並翻譯傳授,帝敕許凡玄奘、義淨、善無畏、流支等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交給師去翻譯,這是唐代梵夾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在大興善寺。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法,大興善寺被毀,大批的梵夾也就損失了。
師受到朝野的傾心崇奉,廣譯顯密經教,灌頂傳法,教化頗盛,晚年(766)派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建金閣寺,繼又建玉華寺,並奏請於金閣寺等五寺各派僧二十一人,五台山遂成為密教的重心。大曆六年(771)奏表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九年六月中,師預知時至,上表辭別,獻五鈷金剛鈴杵等,倚臥而入寂,享年七十。師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並稱四大譯經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等七祖。
師所譯的經典可分五類:
1、 顯教類:《般若》、《華嚴》、《大集》三部大經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內容,此漢譯經典在師之前已譯畢。故師特改譯《仁王般若經》二卷以發明般若餘蘊,重譯《密嚴經》三卷以溝通《華嚴》、《勝鬘》等經,重譯《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八卷以決擇大集法門。此外,又譯《大乘緣生論》一卷、《大方廣如來藏經》等。
2、 雜密類:師特別譯出《金剛大道場經》一系裡「一字佛頂法」的各種經軌,又廣事翻譯文殊咒藏各法,如焰鬘德迦法、金翅鳥法、摩利支法等。
3、 金剛界類:金剛界法是師早歲從金剛智修學的重心,也是師後來發展所學的基礎。有《金剛頂十八會指歸》、《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等翻譯。從印度佛教密宗發展史而言,金剛界法的觀法是後來流行的各種祕密瑜伽法門的重要依據。
4、 大樂類:以《般若理趣經》為本源的大樂系密法,師譯有關於本類的經、釋、儀軌共有十多種。《理趣經》的義理是《大般若經》中實相般若一分的略要。大樂系的法門和八世紀中到西藏地區的蓮華生 、無垢友等所傳的大圓滿,以及印度超岩寺後出的大手印法門在理論和修法上都一脈相通。大圓滿和大手印都別稱實相般若,可見它們在義理上有共同的淵源。
5、 雜撰類:有和天文家楊景風共譯的《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為後代密宗所常用,於中可見印度古時的一般天文星曆的知識。《金剛頂經義訣》是師赴印度之前的著作,另遺有奏表若干篇,可以看出師對中國文學的修養造詣頗高。
師示寂,唐代宗深感悲痛,故停止上朝三天。火化後,得舍利數百粒,以其中之八十粒供奉於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