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無住、無相

    此次結夏安居,大眾齊聚研討《六祖壇經》,念師父舉例生動,引導大家熱烈討論,從目前網路最夯的一小段影片,提到「淡定」與「禪定」的不同

  • 文:編輯部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71期2012年10月刊

                                                                             文/真參

此次結夏安居,大眾齊聚研討《六祖壇經》,念師父舉例生動,引導大家熱烈討論,從目前網路最夯的一小段影片,提到「淡定」與「禪定」的不同;復論六祖惠能大師「定慧等持」的理念,深入體會戒律的殊勝與重要。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定慧品》開宗明義的說: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能生慧,慧能生定,定慧一體。」又說:「常生清淨心,定心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惠能大師表示:「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那麼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將身口意的行為,藉「戒定慧」三學,經“學而無學”導入「無念、無相、無住」的修養,念念歸契自性佛道?

念師父認為戒定慧修持不好,是因為察覺返照的工夫做得不夠,才會隨著意念「生滅、生滅」,所思所想都是無明迷惑,都是自我利益。念師父試舉一則新聞帶領大眾趣入研討,她說:一家賣點極好的蛋糕店:盛名所至連中南部的人都競相搶購,不料某日顧客發現玻璃櫥內有一隻老鼠在偷吃蛋糕,黑黝黝的鼠形可怖極了。新聞播出後引爆為話題。消費者覺得噁心:「這家店怎麼這麼不衛生?以後不買他的蛋糕了!」記者先生小姐:「太棒了!又有新聞可炒!」其中有一位記者還問老板,怎麼處理這隻老鼠?老板淡笑未答,只知一件事因為不同的人及立場,新聞中又有新聞,橫生不同的觀點。

念師父問:看完之後你的第一念是什麼?在串串的色塵緣境中,好比消費者記者老板”....的心聲,有沒有想到老鼠是怎樣跑進櫥窗內的?有沒有顧慮到老板與多家連鎖店的生意會不會一落千丈?員工的生活怎麼辦?就有一位記者與眾不同,他說:「一間十二年苦心經營的店,就因一隻老鼠毀於一旦!」原來店家白手起家,從代工辛苦經營,才有今日的成績,因緣的生滅變化與無常令人「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最後念師父把話題引到重點:讀完這則新聞,如何做到無念?也就是具突破性開展性饒益性的思惟開拓,不要只從自己單一的觀點去看,要做到「念而無念」?以下不同的說法便出爐了:

有人說:「老鼠吃東西,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有人說:「勸人家眼不見為淨,以後照買蛋糕,但是萬一還是不淨吃了拉肚子怎麼辦?」

又說:「非吃蛋糕不可嗎?如果周遭環境難掌控,又有老鼠作怪怎麼辦?」

又:「店家不是已經釋出誠意說要歇業兩天,全面消毒、打掃環境嗎?何必吹毛求疵!」

又:「以人的分別心來看白老鼠與黑老鼠,一個可愛一個獐頭鼠目,為何差別這麼大?」

念師父等大家拋出不同的觀點後,提出一個新的看法:「老鼠偷吃蛋糕,人之所以大驚小怪,是否意謂蛋糕是你要買來吃的,是你所在乎的;如果老鼠吃的是垃圾,想法會不會不同?」

一切總歸是「相」的問題,可以層層剖析,去認識自己的意念,從「有相」著手,做到「離相」,乃至「無相」,時時與道相應!如果還是在人、鼠、蛋糕上面打轉,肯定沒有離開妄想塵勞的幻影,好比:大家都知道要吃得健康才能活得久,有沒有去思考活得久要幹什麼?生命的饒益性在哪?般若慧的開發如何下手?

聽完念師父課之餘,無意間看到雲老禪師的《禪的轉句》:「有道是當歸入藥,當歸何處?若眾生,少了念、相、住、常,眾生將會是甚麼模樣?有念皆因有相,有住誤為有常;當知眾生來去娑婆,因相生念,因常有住,無非咎因業力所至;因此法在因有之束縛而求解脫,故立「無」字之妙;能突破,即能解脫,終了更知當歸何處!」

那麼何者是「無念為宗」──-

《頓悟入道要門論》說:「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餘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

六祖惠能大師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可見其謂自性之道,並不規定諸多修證的儀規,而是重視從實際生活中去體悟及修證,發現自己的真如本性。換言之,「無念者,念而無念」,須時時觀照一切境,能不起分別心,不起貪瞋癡念,且能念念於「覺」;亦如《壇經‧定慧品》所言:「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要約「無念」,實是「念念於覺」的修行根本。

 

那麼何謂“無相為體《壇經‧定慧品》論「無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大智度論》:「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是無相中,不分別是佛是畜生;若分別,即見取相,是故等觀。」亦即眾生平等,不應視畜生而有所輕賤、傷害,也不應是佛而起分別心,自心中著相計執,因四相而生起百非,無端生起無明迷惑。

又何謂“無住為本”?《壇經‧定慧品》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住」是駐留意。「無住」無所駐留,但是對「念頭」持保智慧的觀照,不住著於六塵境上。惠能大師認為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不思酬害便是「無住」。例如:行善,不以此為傲。別人冒犯我時,能不起報復之心,便是無住。

雲老禪師提拈「 無住為本」說:「無住原為實相之異名,實相亦即性空,所以,於此空相中,本無所住,是立無住為本。」

所以把握「性空」諦義,於人我日用間起觀照,就能達到無住的修養。必須煩惱消失了,最後連菩提也不執著,才入「無」的修養。而「無念、無住、無相,此“無”字一門亦即六祖提引“見自本心、本性”,明心見性的路途,也是中國祖師禪者據以修行的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