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園花圃為君開

                                                                                                                       文 / 黃朱秀枝

家事高手 幸福的契機                       

走進黃朱秀枝的家,驚覺樣樣傢俱都泛著亮光,都會說話似的。
當窗格透進朗朗的陽光,悠然導出一屋古典居家的情懷,就像她的人一般,勁潔、溫婉、親切,稱她是「家事高手」一點也不為過!她總愛把家裡打理得一塵不染,寧靜中注入著活力,讓家人忙碌一天後,回到家裡身心舒敞,以儲蓄明日更高的能量。

請教她是如何維持一屋光潔的,又能騰出時間在千佛山般若寺擔任義工及「總召集人」一職?她說其中的秘訣,唯「勤」與「耐性」而已!盡力把目光所及之物,順手做好分類、整理,今天可以做完的事,絕不拖延到明天,所以許多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一經她的巧手就完成「善因緣」、「善利用」的輾轉結緣,賦事物以再生的利用。

記得當她把多次送洗衣物附的夾子、衣架,累集到一大包再奉還給洗衣店老闆時,老闆一臉驚喜的表情,好像說:「竟然有這麼細心的人!」;再者把遭受廢棄命途的塑膠繩圈及橡皮筋,送給市場賣豆腐的阿婆綁豆腐用,阿婆當下笑開了嘴。
這就是黃朱秀枝對人事物的「飲水思源」,她覺得幸福的契機就在人情的珍貴、敬重裡,連一缽花的開放都含有最高的生命的躍思。

同船共渡 生命的掌航

當黃居士邀我們上樓泡茶、歇坐時,在樓梯口探首一望,瞧見一樓牆面有一幅很大的油畫,畫中有十位船夫無畏風浪,交響著「同心協力」的堅毅,伸展著堅實的臂膀,有的抓緊風帆、有的努力掌舵,欲穿渡這急雨天風,驚濤駭浪的海上。
黃居士站在畫前,似也聽見了生命時潮的波湧,彷彿許多人生的際遇就像風浪行航一般,在奮力一摶的當中,有尋找、有感恩、有體悟、有啟發……但更有不可忽視的力量,都在飛濺的浪沫中留了下來。她回想第一次與好友阿枝,到千佛山菩提寺尋訪老和尚時,正為緣慳一面遺憾,準備打道回府時,不意在山門遇見了老和尚,當下欣喜萬分,趨前頂禮合十,從此正式皈投千佛山。

只是初學佛時智慧還不夠,置身於大家庭中,又因長嫂責任繁重,再加上瑣碎的人事衝擊,一遇煩惱,她總意識紛紜,百感如潮。某日在高雄講堂聽到師父的一句:「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當下體悟修養的極致與細微,再翻閱以前寫的日記,怎麼滿紙荒唐語,便自問為何老與色塵緣境撕打不休?從此決心清理佈滿灰塵的甲板,誓做自己的老船長!而似乎心境一轉,世界也跟著改變,再回頭觀那些瑣事,好像也沒什麼過不去的,無非是庸人自擾罷了!誰叫自己碰到事情老往負面想,才會讓煩惱濕透了心情,濺透五蘊的「受想」?
尋常處有真滋味,就看自己怎麼瞧?菩提有道,解脫有方,她說:她願生生世世法緣具足,與大家同船共赴「般若」。

體現自在 不同的心靈風景

屬於學習的,不斷充電的日子,總孕貼生命美妙的感動,這樣的心境、這樣的生活,慢慢的拈出黃居士璀璨的新知廣場。雖然扮演的是家庭主婦的角色,但她常提醒自己:不要侷限一角成了井中蛙,所以,除了上般若寺的佛學班外,她將日子規劃得非常充盈:學英文、剪報、插花、聽演講...等等,除家事不假手他人外,更是家人的好幫手,例如幫公司接聽電話…等等。

而基於對古董的玩賞,她常跌落在古典豐盛的映象裡,浸熏於古代文物的珍貴與獨特性中,見證時間走過的美麗足跡,由著同修與學藝術的兒子帶領,開掘古董所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哪怕只是一瓶一碗,皆透露著那個時代,生活的光影與氣息,讓她進入一個新鮮的世界。也由於視野的逐漸開拓,漸漸的讓她更獨立自主,以前是一出門,整顆心都掛在家人身上,粘粘纏纏的,現在的她常運用佛法觀照思惟,讓浮動的心緒在不知不覺間走進安詳與沉靜,如此學習、多元的涉獵,在怡然自得中,她常有當下的感動。

她說最愛在週六、日,與家人一起聽老和尚在電視上弘法,客廳成了道場,佛法提供最有效益的「人參養生湯」,一段段心靈成長的痕跡都是美好的對話,就像花草種下土,有陽光、空氣和水份,從頭罩腳都成了「觀自在」。就因為有緣親近老和尚,她感覺:生命即使逢遇動盪,浪滾岸邊,也會碎為美麗的琉璃手鐲,善自珍藏。間間

親情的述說 緩緩流淌的心河

基於生命每個階段,都有當時的色調與節奏,在兒女求學期,她總鼓勵他們能飛多高就多高,於是一雙兒女奮飛,共赴英國留學。
有一次她獨自搭機到英國探望他們,在國外居住的那段時間,女兒出於孝心,要開車帶她到商場購物,一來兜兜風,少說一趟也要花費兩個多鐘頭。累了回到家,女兒的習慣是先歇一會、喝個涼,再把東西放在該放的地方。但依她的習慣是無論多累,都要先把東西歸架,所以看不慣一點亂,當著女兒的面就指責起來:「一回來就坐在那裡休息、喝涼,東西也不收,搞什麼?」

也許多年離鄉背景的辛苦留學生活,女兒在這樣的氣氛下,被叨念頗感委屈,便回嘴一股腦將心裡的話傾倒出來,頓時濃墨般的灰雲罩落在兩人間,回房後,她靜下心來思考,才發覺生活各有各的調,誰說一定要按照自己嚴謹的方式來過日子的?也許在某個時刻,自以為是的勤快,對別人而言反而是種壓力,對自己何苦緊繃又執著,更何況大老遠從台灣來到英國,難道就是為了這麼一點小事引爆戰火來著?何苦來哉呢?到底「親情還是親情」,何必把氣氛弄得這麼僵?就在這探不到邊,摸不到底的無明時,想起老和尚所說的:「不要以個性要求別人,要以修養影響他人」以及「得意忘形時,思想的調整,尤其謹慎;氣忿怒惱時,情緒的調適,尤其冷靜。」可見,太過於理性與感性都不好。

一番思索後,她決意先放下自我,用一個母親最溫和、柔軟的聲音先跟女兒低頭,就在她輕敲女兒的房門時,溫婉的說:「ㄚ頭!等一會別忘了出來吃飯!」說完這些話後,她知道心底那道溪流又繼續向前流淌,她的體會是:「在濃霧之中是看不到彼此的,身口意就像水一般,能載舟也能覆舟,能不謹慎?」

歌聲的印象 與植物的對話

那是人與植物相遇的故事,是對生命新的看待──黃居士平常喜歡在自家陽台拈花惹草,像個深解花語的園丁,觀晴陰、濕度的天氣變化,施肥澆水,適時修剪,讓一屋花台烘托四季的意趣變化,從中啟發對自然與生命的思考,而「花樹無言卻有情」,不同的植物綻放不同的風貌,似乎奏著永不止息的天籟好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所以細心、珍物,即使是一盆不起眼的植物,也不讓一片枯葉掛在枝頭,顯露生命的委屈與殘敗,以她治理園圃多年的經驗是:有的植物需要水分,有的耐乾,所以逕拿水管直沖灑也不行!種植工作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耐性及細心,好像佛法的運用,若能在每個當下打通關節,展現生機,花草才會綻放美好。有時坐在陽台讀老和尚的法語,一面感受植物清新、富含朝氣的翠綠,心底時湧佛法的發聲,在「因地不真,果地紆曲」的注視裡,便有一份紮根踏實的警醒,她說生命不要只看花枝繁華的表層,要要深探幽微精妙,以入慧命調和。

一架的山蘇、姑婆芋、麻雀珊瑚、軟枝黃蟬、文竹…都是生命的喜悅,高高低低的安放在花架上,像是召告著生命的盛放和凋零,雖然一切幻化無常,但當下卻真,能不用心?所以,每當她一發現花草急枯,就像個醫生予以整枝、修根,讓花草重現生命的光采,在植物的成長中,她竟自析得音樂動人的元素,一場難忘的自我成長經驗,那是高商畢業那年的女音獨唱,一首「歸來吧!蘇蓮多!」及「古諾小夜曲」的藝術詮釋,打初上場時的不自在,直到最後「人與歌」的融合,她發現真誠、自然、放下才是最美的「無我」曲調,不是嗎?生活是土壤,種子音符要自己撒,精潔的思惟就是最美麗的發聲,那是人與大自然的共生共榮,黃居士如是說:「種植、耕耘就像是在自家心田休歇、禪坐,對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哪樣不是修行的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