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童趣

    一大早壽銘的妻子香蘭就開始陣痛,壽銘用小貨車送她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認為是第一胎,沒那麼快生,醫院又沒有待產的床位,就叫他們先回家休息。

  • 文:編輯部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214期 2007年 5月刊

                                                                                                                文/香積坊素食店 

1、
一大早壽銘的妻子香蘭就開始陣痛,壽銘用小貨車送她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認為是第一胎,沒那麼快生,醫院又沒有待產的床位,就叫他們先回家休息。他們只好往車子的方向移步,猛一抬眼,牆上的月曆閃著「四月初八」,香蘭突然想到今天不是浴佛節嗎?乾脆到寺廟走走,一來可以浴佛,二來可以安寧待產之心。

威德光明的佛誕日,各寺院皆備香湯讓信眾浴佛慶讚,「九龍吐水,沐浴金身」未進大殿,寺院早己法音繚繞,熟悉的讚佛偈迅及盈耳──「我今灌沐諸如來,清淨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七步寶蓮生的悉達多太子就立在香湯盆中,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對眾生來說,有佛住世,真是龍天歡喜,法界蒙恩啊!

中午,香蘭又開始陣痛了,急沖沖的趕到醫院,醫生端詳一陣後說:「沒那麼快!還是先回家休息,等到大陣痛才來」,就這樣一天往返醫院兩趟,直至下午三點多,壽銘又載著妻子到醫院待產,約傍晚六時許,終於一道宏亮的嬰兒哭聲劃破天際,他們的寶寶「華嚴」呱呱落地了。「華嚴」這個名字是千佛山的一位師父替他取的,想了三個,結果還是用「華嚴」。

華嚴是個可愛的孩子,就在父母的呵護中一吋吋長大,給家人帶來無限的歡樂生氣,讓父母感受到「甜蜜」的負荷;記得華嚴在嬰兒房的時候,護士曾經納悶並好奇:「黃先生!你們小孩穿的衣服都用檀香熏過嗎?怎麼聞起來香香的?」由於老師父平常的教導是:於「相」不執著,或以自我意識去解釋,壽銘就自然的把話題引開。

2、
人生的際遇是那麼的奇妙,許多局面幾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
「女媧」採石補天,香蘭一度健康欠佳,則試飲藥膳調身,沒想到補了一陣子的藥膳,真的把臉色養得紅潤潤的,於是有人建議她開一間素食養生坊,剛開始壽銘只在一旁協助,等「香積坊」素食館簡淨、素雅的氣氛帶出,映現著主人慈愛、寬大的襟懷,再加上獨特的美食,風味絕佳的藥膳及私房菜推出,客人便絡繹不絕,香蘭忙不過來了,壽銘才淡出原來的室內裝璜工作,全力投入素食店的經營。

香積坊的菜吃起來清爽不油,是繁忙的生活裡,撫慰腸胃的所在,在這裡可以體會食物的生活哲學,為了要讓客人吃得歡喜、健康,夫婦倆不斷試百味、嚐千調,彷彿韓劇中的「大長今」或港劇裡的「食神」,在一飲一啄中要把食品、湯飲裡的小精靈釋放出來,所以他們的菜時常推陳出新;雖說學佛人對美味隨緣不拘,但幹一行像一行,平易近人的他們,還常常去蒐集新的健康養生資訊,一家三口心裡越發踏實起來。

對茶葉的品鑑他們夫婦具有非常敏銳的味覺,常有鄰居或朋友會把自家的普洱茶拿到店裡說:「香蘭!這普洱茶不知是什麼年份的?你們幫我喝好嗎?」夫妻倆一向和藹可親,就幫他們鑑品這茶葉的等級,如遇茶業有霉味,還會幫他們琢磨處理,改變茶葉的風貌,香蘭是這麼說的:「這還得感謝常到上海的房東,一有好茶就給我們試喝,帶領我們從最差的品級一路喝上去,才有比較茶葉好壞的機會。」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壽銘與香蘭一向對專業知識的尊重,有一回香蘭認識了一位餐飲界的人士,他是一個富家子,嚐遍了世界各頂級的咖啡後,回台灣自己開一間店。他說的每句話,教的每個動作,都展露咖啡在生活裡的非凡藝術,有本事把鮮奶打成冰淇淋的口感,一層奶香、一層咖啡香,兩層打法鬆緊不同,喝起來香綿綿的,真是神乎其技,尤其他研煮咖啡完全是一種即興,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出十多種口味不同的香醇咖啡。

上課時他也會出其不意的考考香蘭,比如問香蘭:「這一鍋湯我熬了四小時,妳先喝,再告訴我裡面放了什麼調味料?」聰穎、溫柔的香蘭喝完湯後,不急不徐的說:「湯裡面放了味噌,但我不知你用的味噌是什麼頂級?還有我不知道你湯裡的蕃茄,是一個單一的蕃茄?還是多種單一的蕃茄?」那人搖搖頭歎說:「妳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樣!」

這位咖啡達人有意收徒弟,開的條件似也不苛──務必要學佛和吃素。香蘭覺得他的味蕾非常敏銳,從他的談話可以感受飲膳和生命連結的深沉滋味,這樣的知音頗值得交往。香蘭真的是「入戲真切」啊!非常具有研究的精神,只要有關養生飲食 這行的藝術力道與堂奧,她與壽銘都能直探,而他們的孩子華嚴,從小因為接受這方面的的熏陶與學習,對人事物有微細的觀察,辨味能力也和父母一樣敏銳。

3、
香蘭說:華嚴讀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吧!那年除夕,我與他爸爸帶他到千佛山菩提寺圍爐,除夕當天下大寮當義工,這孩子不論在打理火焗、熬湯汁或炸黃金餃子,都跟在我們身旁協助,師父都誇他乖巧。當掌鍋的師父高喊:「華嚴!菜熟了!準備起鍋囉!」他就趕快退柴火,如果是新菜將下鍋,要猛火快炒,他就快馬加鞭添送柴火,只見柴火在爐裡一進一出,「劈啪」聲響,這時的華嚴就像一個司掌火苗的魔術師,灶上的蒸籠熱騰騰的白煙,呼呼如暖氣直竄,香蘭只與他隔三步遠,在氤氳香氣中,欣慰的朝著他笑。

裹粉炸東西,平常就訓練有素的華嚴也面不改色,但是稚氣未脫的他,臉上不知何時沾了一道白粉,滑稽的樣子惹得大家忍俊不住,他也羞赧的笑起來。其他,撿菜、掃地、拖地工作,他也是師父們的小幫手,然而孩子還是孩子,偶而玩心一來,會蹓到大寮外的廣場逛逛,或放煙火仙女棒。

當他奮展雙臂想伸個懶腰時,剛好拜庭旁那棵老榕樹的樹子「咚」的敲在他的頭上,突然的,他發現菩提寺那尊高聳入雲的大佛正看著他,而鴿群在佛的頭頂撲翅自如,他不明白佛是什麼?還有,要怎樣才能成佛?記得母親曾在佛堂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懺文上一大堆佛的名號,這些佛住在哪裡呢?佛的世界又是怎樣的世界?
到底是小孩的稚眼,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天真純潔的童趣,如金似鑽的童心,佛在眼底也如春天一般的歡喜。

4、
過舊曆年,菩提寺最熱鬧了!除夕夜環山祈福燈一路燭照,圍爐之後慈祥、親切的老師父就坐在客廳跟大家話家常,華嚴平常與父母的關係亦師亦友,從小就從父母那兒聽了不少佛陀的本生故事,老和尚的著作漫畫版「雲水悠悠」即是他的所愛。當他看到大家圍著老師父問問題,氣氛好不熱鬧,連身旁的母親也向師父請益了,他的心情興奮又緊張,好像一家人同吃一鍋飯,他也免不了想沾些米粒瞧瞧,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問題。

誰知童心才現,老師父就微笑的摸著他的頭:「華嚴!你要問什麼問題啊?」他正襟危坐,「達摩祖師」竟衝口而出,那副滑稽可愛的模樣,引惹大家一陣歡笑,他摸著頭想:「奇怪!我怎麼會問這個問題的?」
這時,老師父的表情更慈祥了,他說:「達摩是印度僧,和我們出家人的身份是一樣的,但是他和電視上的達摩不同哦!還有學少林武功是要強身用的,不是學來打架用的!」

哇!好厲害的老師父,連那天表弟來,咱哥倆在房間披著浴巾,偷偷連戰三回合,這些他竟也知曉?但,為什麼一看到老師父,原先在家與父母討論時的疑惑都消失無影了?連那些曾經留在他腦袋瓜的問題,好像也不成問題了!此時老師父又說了:「華嚴啊!可以了嗎?」他猛點著頭回答:「可以了!可以了!」老師父又問:「真的沒問題了嗎?」不知怎的,華嚴的心頭彈跳了兩下,彷彿雨點敲窗,風拍樹枝,因為他想到平常父母告訴他的:老師父是那麼的慈祥,常常幫信眾解惑,這使他感到除夕夜,菩提寺格外顯得安祥、靜謐。
從此,人生對他們一家人來說,非常的不一樣了,畢竟人生難得緣聚,而能親近這位叫人渴仰、尊敬的師父,這份貼近心靈的對談,真是日日好時日。

5、
在壽銘與香蘭眼中,華嚴是個溫暖、善良、勤快、對人真摯的好孩子,在學校品學兼優,對家事與班上的事情也不隨意推拖,同學越不愛做的事,好比:環保廚餘、清潔的維護、打掃廁所.....等,他都熱心不推辭!勇於承擔更是他的特色。父母說他犯錯時不喜諉過,所以熱心、有正義感,他成了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好夥伴,尤其是「自律性」夠,聊起華嚴小時候,看到客人點「鐵板燒」,火鍋的酒精燈一點燃,好奇心使然,也想摸摸玩玩,這時父母給他「水火無情」的機會教育,只稍說一次,他全聽進去了。

在學科方面則傾向思考,邏輯推理的學科,小時候愛把故障的機器或玩具拆開來研究,有一回,正樂於科學玩具的拼裝時,不料螺絲不聽話,裝上去又滑落,弄得他有點氣悶,壽銘在一旁看到了,就告訴他說:「選好了重心,機器才能平衡,螺絲不聽話有什麼好生氣的?再觀察、研究就是了!」
所以,壽銘常舉生活中的事例,教他體會老師父「想行之間要建立間隔」的道理,這「細水長流」的永續功德,就像生命的滋味要細細品嚐,所以從小華嚴就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要小看自己!」一如老師父的修養已達不可思議的境地,我們更可以從此刻開始修行,累積資糧,終有一天也能成就佛道。

6、
平常一有空,華嚴就會跟著父母到菩提寺,有一次峰師父傳授觀音法門,幾個朋友也跟著去,不巧在法堂階梯遇到了一位師父,那位師父看到許多未見面的華嚴,配帶上了眼鏡就說:「哦!要注意眼睛的保養啊!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不要太久!」這突如其來的照面,華嚴知道是一份關心,但卻愣在那兒,只摸著頭,看著母親,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一旁的香蘭看了「噗ㄔ」一笑,深深的感受到師父們對他們一家人的關心。

在家裡,這親情的對白更是精彩與常有。有一次,華嚴放學才剛踏進門,放下書包就被香蘭叫問著:「華嚴!你知道十二世紀是什麼時候?」華嚴就打開歷史課本幫著找資料;原來是幾位客人來店裡喝茶,大家聊到「普洱茶」的故事,發現普洱茶的來源有兩種版本,一是:「普洱」跟「普賢」菩薩有一段傳說,在中國明朝時,西藏有一個村莊患瘟疫,由於那地區的人喜歡拜佛,求菩薩,普賢菩薩聽到了百姓的哀號,就化身為一個老人,指點村民用普洱茶化解瘟疫消災,所以原來的普洱沒有三點水,加三點水是為了紀念普賢菩薩的慈悲及廣大靈感。

另外一說是:一位上京考試慘遭落榜的讀書人,把剩餘的盤纏買了茶葉想回家做生意維生,但時間一久卻把茶擱在牆角忘了,等到發現時茶已發酵,後來村裡發生瘟疫,菩薩托夢說:「你可以把家裡的東西拿出來治病解毒」他揣測許久才突然想到:會不會就是那些發酵了的茶葉?」
「人生就像一杯茶,好壞,滋味需要自己去親嚐!」這句話是華嚴在十二歲時聽到父親說的,句句都是話裡藏「珠」,讓華嚴有許多深刻的體會,比如:「謙虛」、「為理想不懈、堅持」的可貴質素,在油鹽柴米中,父母已為他指出一條閃亮的思路,傳遞著人類代代的豐碩經驗,是源源不絕的教化之源。

有人曾經這麼問他:「華嚴!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你的世界呢?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他想想,記憶中有那麼多貴人在前導路,老師父以及寺裡的師父、父母、還有師長,以及周遭的一事一物,突然的,「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閃現在他的腦海,這些故事是父母與師父們告訴他的,他更加篤定「華嚴世界」就是一個學習的世界,而且參學無盡。

附錄:
爸爸媽媽平時常說家風

                                                                                                       文/黃華嚴

有一天,我在爸媽的素食餐廳打工,我的工作是負責端菜和送菜單到廚房。那一天非常忙碌,在櫃檯時聽到「叮咚」,原來又要端菜了,媽媽就叫我去端菜,到了廚房,阿姨跟我說:「這道菜要端到B7桌」。我就拿著菜走到B7桌,到了B7桌,我跟客人說:「宮保雞丁特餐」,客人說:「我們沒點這道菜啊!」,因此,我再次回廚房問明阿姨,但B7桌的客人還是一樣說「不是」,我只好把菜端回廚房。

到廚房,我再問阿姨,但阿姨還是一直跟我說是B7桌,我回說:「不是!不是B7桌!」,兩人就這樣吵起來了,那個特餐就被姊端出去,最後真相大白,原來這道菜是B9桌的客人點的。就這樣,下班後,我一直怪罪阿姨,但是這時候,媽媽提到了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要趕緊懺悔。」我就沒再講是阿姨的錯了。

以前的我,一直不明白自己行為和言語的「對與錯」,慢慢的,長大了,一起和爸爸、媽媽及姊姊們工作,面對生活中待人處事的道理,漸漸發現自己「身、口、意」的表現,從裡面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研究自己,希望能做個快快樂樂、人見人愛的人,非常感恩老師父的法語,但願全家充滿法喜,也願每個家庭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