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晶的天空  

受訪∕智揚法師 .採訪∕編輯部

 

1、「火與冰的衝激」──在方寸之間練心

「老和尚的教示不只是傳授知識經驗,是拋出一個個問題刺激我們思考。」

 

正在說話的人是智揚法師,他微笑著,帶著獨特的謙和、淡定、機智與幽默。距離上次菩提寺舉辦的「緬懷老禪師的紀念活動」,差不多已隔了半年;現在我們一行人又見面,同坐在台北講堂的小客廳,在這繁華的台北進行一次隨興的談話。想到繁華的都會,多少世間變幻不定的故事正在上演,又喜又憂,總是把自己與他人弄得紛紜不堪,既忘不了生命走過的曾經,又捉撈不住尚未到來的明天!而且與“他我”的對話已不容易,何期辨明自己的“心聲”,那更不簡單!相信以智揚法師豐富的生活經歷,必能跟我們分享他的修行心得,這是此次拜訪他的原因。

 

智揚法師曾在高雄甲仙「祇園寺」常住經年,現任台北所屬道場的當家師。前後「山林」與「都會」不同的時空,不知在修行上有否不同的領會?對於這個話題他說:「修行是以心為前導,所面對的都是自己的點點滴滴,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我想這就是朝向“自利利他”的修行功德。絕不是遠離人群、深山獨修或執著十字街頭才能“練心”,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在哪裡落腳!」

 

「何況觀看事物本來就有許多面向,問題來了沒有一定的答案。於事於理,刻意瞭解,深入認識,透視意念之中的真妄,不斷的沙汰、粹練,最後就算是金也要“應無所住”。所以曠野與喧囂原都在方寸之間,山林與都會並不像火與冰的衝激,其實不論“立足山野”或“放眼市井”,都可以破除一向的偏執,莫把自己設限、制約了。」哦!原來法師聽的是生命、群我整體的節奏,他看事情希望有更廣的寬度與深入。他有時諦聽緩慢的小溪流水,有時端看暴風雨的呼嘯而去,不急不徐,自在自如。

 

2、「見法如見人」──挖渠栽植以及珍珠的磨礪

「法師是在什麼機緣之下親近老禪師的?」

 

「一個偶然的機緣,我看到千佛山雜誌正在連載老和尚的《禪的智慧》,師父的文章很深奧,我一篇也看不懂,只覺得這位老和尚一定很有修養與內涵,是值得我們親近的高僧。那時就先從比較簡單的《雲水悠悠》開始看起,慢慢的把老襌師的著作看完一遍,還是看不懂,正巧當時老和尚在高雄講堂上課,初聞『甚深微妙法』便一番法喜,就購買VCD回去重複看,從那時看到現在,心頭雖仍有疑惑,也常想向老和尚請益,但是修行之事就是這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不能完全依賴,必須自己在心田先挖渠栽植,才會發現原來果實早已深藏於心!“道”不是尋找來的!如果用心、謙虛、虔懇,善知識的一言半句已夠你受用畢生,何不朝著菩提大道驀直去!『見法如見人』啊!何況人間本無事,風起波揚,不如好好“看心去”!」

 

「當我還沒到天岳山時,是在別處的一間小道場出家,那裡只有三個師父。有趣的是我問裡面的師父:『你們這道場還要蓋多久?』他說半年,結果我進去住了二年了都還沒有蓋好。但是那位住持師父也是依教如法的老實修行人,他曾經請一位國文老師來教我們作文,所以那時我們常面臨寫作的磨練。老師教我們怎樣破題,怎樣起承轉合。有一位師兄很會寫作,每次都很快的將事理架構起來,一番酣暢的表達就把稿子放在抽屜裡;另一位則搔頭捫腦,怎樣擠也擠不出牙膏。有一次即將上晚課了,他才免為其難的寫了一段,便央請這位高手相助添了兩段。剛好住持師父看到了,默不吭聲,沒想到有一天竟然來個機會教育,予以棒喝。只見住持師父煎好一碗藥對著他說:『某某!這碗藥你替我吃了吧!』『師父!那是你的藥,我怎麼可以幫你吃?』『喔!藥不能替別人吃,那作文怎能請別人幫忙寫?』」

 

如今智揚法師對文字更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筆耕要不斷的敲打淬礪,才能在廣袤之土開闢出如錦的繁花,長出偉岸的大樹,就像我們的老和尚循願化道“度有情”,不辭勞苦,無畏的菩薩精神,令眾生有緣能得覺悟,就像「珍珠」,你如何形容你認為的珍珠?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珍珠,那就從一顆粗礪的沙子開始磨起,最後照射出令人激讚的光芒折射。

 

  就像佛法的提昇與突破,從“想”進入不同的“非想”,有些事初始是「視若無睹」或只在相上看,有一天忽然靈思就會浮上檯面,所謂「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你得剝開外皮層層往內看,現實生活的人與事就是磨礪河蚌的沙子,必須「止於一念、觀照菩提」,如果觀看事物只淪於模糊的概念,未深入內視肌理就輕率下斷語,可能會導致末流戲論。於寫文章來說就是泛泛之論,卑之無甚高論,說穿了只是個人心頭的流雲而已,因為未經浣滌、沉澱,又如何向人明白訴說?

 

「所以要不斷的蒐集資料與思考,好的作品自有它內在的生命,我個人覺得寫作要寫得有內容、有深度,先要明白自己想寫什麼?把你所喜愛的、經歷的故事,或某種崇高理念的追尋與發現,用文字呈現其饒益性,那就會有看頭!也就是先把事情說清楚,寫明白,再求說得美妙有趣,殊異動人,一直寫、一直想、一直學,一點一滴都是體會,漸漸磨利心眼,才能紮底練功,這就是寫作最好的訓練啦!怎麼著?大家準備好左右開弓了嗎?」

 

3、「春秋之代序.草木之枯榮」──道在其中

 「春秋之代序,草木之枯榮」,自然界種種的景象可給人感發和觸動,在山林揮鋤整土就是「大塊假我以文章」的寫照,法師可否談談住山的生活?

 

法師說:「初始皈投老和尚,住在甲仙道場,總感覺他老人家把徒弟各個都當成是高材生,什麼事情只有交代一下,就要我們去完成。所以在甲仙山上跟別處不同的是,沒有人會有太多的時間去教導你,自己要獨立,懂得運用時間。」

 

法師憶起在甲仙山林的生活,老和尚曾對常住大眾說:「要珍惜在山上修行日子,不能傻傻過日子。」所以師父的耳提面命常可以提醒自己,平日除草剪枝、整理水源地,與大自然對語,森羅萬象都在其中,不論是刨地種樹、施肥,踩過爛泥巴、穿過粗礪的石頭,閃電雷雨皆可覷看心裡的無明,發現道的蹤跡;襟懷舒張,草味木香都含藏法味。

 

當時間跳完它的華爾滋,當季的水果就結滿亮閃閃的寶石,有柚子、龍眼、荔枝、芒果....記得第一次採收荔枝,大家心裡喜悅,趕忙送一些去供養老和尚,還聽說老和尚平常不吃荔枝的,但是當侍者跟他說:「這是甲仙自己種的。」老和尚忙不迭的吃了兩三顆,剩餘的請侍者拿去大寮常住大眾分著吃。還有掘出清甜的竹筍也送去給老和尚品嚐,我們知道老和尚的心意,他要我們從「自耕自食」中發現禪的精神與智慧,並不在乎收穫多少?我們有機會在這麼好的環境學習,卻如此不積極用心,實不應該!

 

他曾經用許多方式教徒弟,譬如種蘭花、植樹讓我們怡情養性,教示我們如何修養;所以在山上與大自然的萬物共生,看到人類的渺小,更應謙虛、敬重生命,這是最好的修行時間,唯有打好佛法的基礎,開鑿自性的活水,潤澤法身慧命,否則一不謹慎的話就被五欲八風穿透。

 

  4、「無聲說法」──那棵開滿紫花的樹

  在甲仙上山有一棵樹,季節一到開滿紫花,法師可否跟我們講那棵樹的故事?

 

「那棵樹藏風深蔭,彷彿蘊含整個宇宙,只知道它很特別,但叫不出名字;它會開美麗紫色的花,然後花兒慢慢轉白。有一天有一位師兄突然把它矮化,不多久那棵樹就死掉了,老和尚知道了就到祇園寺訓示:「這品種很少了,你們不知它很名貴嗎!如果跟你們講它的特別,又怕你們每天去澆水、施肥,一定活不久!不跟你們講,你們又不知它是寶!」這些話真是一記當頭棒喝,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但有時也有讓為師者無法一語道破的時節。可見五蘊很重要,可惜我們的敏銳度不夠!甚至常流於主觀的強烈掌控。所以老和尚來山上也都是講五蘊,我個人在他的教導下雖然至今仍是零零碎碎的吸收,還拼不出一個完整的圓,但是師父的一片苦心常讓我感動。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這是陶淵明的詩采與生命境界,看!春天每一種草木都很茂盛,都能欣欣向榮,在秋天展現它生命的力量與芬芳。至於我們,日常亦無奇特事,只是時間無情向前走,你能抓到什麼那就是黃金,抓不到就是手上的流沙。在山上草長得很快,必須每天除草,說不煩惱也是騙人的!但能否放下厭倦的火氣與無謂的不安?原來甲仙便是老和尚留給我們的「練功坊」,菩薩的特質在幫助眾生慧命的開展,他期望弟子好好安頓身心,而花花草草,柳柳梅梅,暗藏菩提般若,何處又沒有佛法呢!

 

願我們以「慈悲為土地,智慧為種子,願力為肥料,大行為勞作」,流一些汗,費一份力氣,一切以慧眼觀。佛法說用什麼去轉化呢?看!芒果由青變黃,從中可以看到生命的顏色;而大自然的氣味,怎麼有人就是嗅不到?等荔枝、柚子、龍眼盛產期一過,在枯榮之間也可體悟佛法的「生住異滅」與「成住壞空」 ,能不好好珍惜一切?凡事但作「因緣」、「因果」觀,看那澗水的清澈,高山峻嶺的風範,居於現在文明社會,大家莫忘了諦聽大自然幽微的訓諭。

 

 5、「謙虛、包容、共識」──油鹽柴米醬醋茶

平常心即是道,古人也有言說:「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用心,如何透得?」請問法師在生活中如何體得此中真義?

                       

 

生活人事上總是其中有道,好比燒洗澡水這件小事也不例外,必須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法師說:「我起火時會先把準備工作做好,把木柴切碎碎的架疊起來,底下再點報紙,由於空氣流通,火一點就燃了,然後再把爐門關上,火就慢慢旺起來,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有居士問我們為什麼不用瓦斯熱水器,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劈材燒水。但是想待在山上生活就要學會刀耕火種的功夫,雖然有的道場已經用太陽能,但甲仙山上木柴多,隨時可以去林子裡撿拾,學會自給自足生活不亦樂乎?絕不是把都市家電用品搬上山,享受在山上的“都市便利生活。」

 

還有,某蔬菜食料盛產時,居士也會送過來,大寮師就把食料放在冰箱裡,腦筋不夠靈活的話,那些食品就堆著。某日發現大寮師要煮菜,把冰箱門一開,隨便抓著就煮,這根本煮不出什麼來,因為有這項、沒那項的搭配,大家吃得都煩惱!智揚法師在幫助他人又不傷其自尊的想法下,跟那位大寮師說:「你忙!我來幫你滷一些鹹料好不好?」有人幫忙紓困這哪有不好?法師便把冰箱裡的東西整理、檢視一番,滷了一鍋香噴噴的鹹料,估計可食用三天。到了第四天,為了不讓這位大寮師難堪就另找一個人,「某某!換你去滷一鍋,我教你怎樣滷,如此如此....」,大眾師感覺菜餚有變換,一來解決冰箱囤積食品的問題,二來讓大家吃得開心。本來職事一個月換一次,後來大家決定一項職事兩個人負責,一個大寮一個行堂,以保食物的新鮮,才不會讓大寮兼行堂,沒時間整理冰箱,這就是在生活中以謙虛、包容、共識的圓融之道,體現修行的智慧。

 

6、「五燈獎.獎五萬」──我願意試試看

「法師如何體悟『無“礙”是道,覺“妄”是修?』」

 

「缸中有米,如何成飯?園中有菜,如何成饌?什麼又是日用之能?在生活中與人共事,不同職事的輪遞有不同的體會,『無“礙”是道,覺“妄”是修』,總要知道“礙”在哪裡?什麼是“妄”?好還要更好!看到別人的不足也要回頭看看自己,如何走出一條路來?讓日用之能順暢圓滿!」智揚法師說記得他當大寮的時候,最初也是手忙腳亂,有一次他正在大顯身手,進入烹調三昧時,有人進來了,看到爐灶與桌子的景象後搖搖頭,他形容廚房好像被子彈打過一樣,鍋、碗、瓢、盆大大小小的擺了一桌子。起初他自覺自己作菜比較「地道」,他會把麵腸先醃入味,注重「層次感」,像個烹調大師!手續之繁,可想而知必須使用超出平常的碗盆,所以亂象難免。但是經過檢討省思,他覺得自己手腳若俐落一些,碗瓢用畢隨時清洗、疊整,不是可以保持環境的清爽?所以不論寫作、墾土、烹調,乃至人事上的接觸,其中都有道啊!

 

有一次法師受邀去高雄某道場支援「大悲懺共修」,法會共修前,一位女眾師對他說:「法師可以開示一下嗎?」其實未出門時他已未雨綢繆先做準備,他是這樣想的:「可能唱誦完後會要我上台開示吧!這項我比較弱,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先做準備!」就為了這五分鐘的開示,他查看了一些相關資料,還道說了二三則生活中遇到的真實例子與故事。記得早期台視有「五燈獎」這個節目,主持人阮翎與邱碧治都會問衛冕者:「願不願意登上五燈獎的“衛冕”寶座?」一般都會回答「我願意!」但「我願意!」與「我願意試試看!」這兩者是不同的;因為一登上寶座就意味著要接受別人的挑戰,那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當時法師不講「好」,也不講「不好」,只微笑的跟主事者說:「我試試看!」

 

「等下回再去支援時,她很好意的跟我說:『我不知道你是那裡的當家!』其實老和尚派任誰做住持、當家就是一種光環,但是別以為這光環永遠存在或藉以榮耀什麼!因為住持、當家管理寺院,就是要為大家服務,要比別人更盡心!有朝一日沒有光環難道你就受不了嗎?你看!風動帆動,無風之時,帆船在何處?能不動嗎?『平常心即是道』,有光環也好,沒光環也好,都要學著由迷轉覺,調理心性,乃至證悟真如。所以,光陰匆匆,你有沒有生起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利利他,與日增加對人、對事、對大自然環境的關懷與敏銳度,唯有走進去你才能看到海闊天寬。」

 

7、「收放之間」──身忙心不盲

法師身忙心不盲,每天在早課、晚課中迎送嶄新的一天,看似單調的收網與撒網,但卻像充實與豐滿的漿果,更像古老的天空,有取之不竭的陽光,還有紫水晶高掛天際,佛法即是動人的星辰。

 

法師說:「修行人處處無家處處家,到處都可安住,只是城市蓬勃的商機,人與人的連結比較緊湊,眉眉角角也比較多,必須常懷感恩的心,擴大胸懷與眼界,包容共識,以讓事理圓融。老和尚要我們開拓思路,遇到人事物找不同的角度切入,不斷的思考與省察,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所以,不妨將大自然的深沈壯闊、盎然生機,溶入擁擠、逼仄的城市生活;而在山林也不可以固步自封棄捨人的世界!唯有深觀妙察才能真正看破、放下、自在,兩者互相交融、滋養、看參,便時有清風撥開迷霧,超脫「業--源頭」的輪迴,才是可信的解脫自在!因為頓悟必須具足正勤精進的漸修!不分任何時空,山林不是孤寂的王國,大都市也不是迷離的旋宮,生活中沒有什麼好怕的,它只要你的理解,因此好好的行修吧!你將遇到更好的自己,你將翱翔於虛空,千垂百鍊卻是那麼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