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琴篇三序

    雖說學佛的基本原則,是朝向「看破、放下」努力,但一如維摩詰居士的警語:「可知不可執」,需要「看破、放下」的,應該是針對會引發煩惱的妄念,而不是佛法。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1期2015年7月合刊

/游琴

 

紀年初始悠游靜

素手輕撫瑤琴遠

 

    今天,2015年5月18日,是老和尚圓寂第五年的紀念日。緬懷之際,發現人的「記憶力」是那麼的薄弱,僅依印象回顧,遺漏了多少精彩的點點滴滴!

雖說學佛的基本原則,是朝向「看破、放下」努力,但一如維摩詰居士的警語:「可知不可執」,需要「看破、放下」的,應該是針對會引發煩惱的妄念,而不是佛法。雖然老和尚說過,境界提升到最後,「道也不需要了」(業已淨),但至少在我們的學習階段仍需「依法」。對我們而言,老和尚一言、一行、一書所代表的全是修心的佛法。因此,回憶隨著老人家學佛的種種,不但不可以放下,還得時時提起,以期溫故知新,不斷地提升、增上。

單憑「記憶力」的回顧固然不完全可靠,但輔以文字的紀錄,則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的文字紀錄自認已相當豐富,但並非預見今日之需而為,是因,和老和尚的那份奇特的師生緣而得到的善果。

從2007年5月11日首度謁見到再度謁見,之間隔了三年之久。其間全以呈閱「心得報告」的方式,請他老人家指點有無偏差。老人家從未回函講評過,只送到《千佛山雜誌》刊登作為回應,讓我們知道:沒有偏離佛法、可以不斷前進、應該繼續努力。後續的一年中,雖然聚會多次,但只聊家常,至於學佛的進程,仍以書面報告呈閱;也因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奇特教學方式,才使我們留下了「學佛歷程」的完整紀錄。

2010年初為向至親好友介紹我們隨老和尚學佛的喜悅,看看有無「有緣人」或播下些「一歷耳根」的種子,乃將一些相關的文章及信函,共26篇,彙集為「游琴篇」以相贈;至同年三月,發現學習達到「高原期」,可能需要沈潛很長的一段時間。同年七月,把最後六篇彙集為「續篇」,作為第一階段學習的結束。但沒想到「沈潛的日子」在年底前就被老和尚強大的感召力所打破。

複習所學的激烈快速,如維蘇威火山大爆炸;在跨年前,老和尚賜下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四句偈,除略為點示回應「續篇」最後的那篇「啓示錄」(註)之外,結句卻是:「舊年將逝,新未必好」!

當時那裡參得透,這是老人家在預示圓寂的玄機?又怎料到整整四年的師生法緣即將告終?還以為老人家在警示我們在新的一年中會因不夠努力而出現重大缺失,為此更加積極,一舉突破了多重障礙,在老人家圓寂後的2012這一年,完成了第二階段的學習;為紀念恩師,彙集了34篇相關的文章,訂為「游琴篇靜遠集」。

(註:參見〈啟示錄〉《千佛山雜誌》248期,2010年6月刊)

 

這個三部曲文集,共有三篇自序,敘述了追隨老和尚四年的因緣始末: 

  

自序(一):「游琴篇」

 

 游琴結婚滿七週年之日,回顧三年前三訪菩提寺得遇白雲老和尚(生於民國四年四月四日),自此方知「覺者(即佛)釋迦牟尼」的道理方法(佛法)的確有助於訓練自心。

觀聽老和尚的演講,閱讀他的著作,方獲得佛法的實際饒益。面對人、事、物的現實生活時,眼界得以開闊,「計較、執著」之心亦漸轉化成「比較、選擇」,以調理自心的五蘊變化,進而減少、淡化「煩惱」之因的產生。業「因」不生起則無後「果」之業,前念不生亦無後念之滅;不生不滅自然得到心的寧靜。(註1)

初寫「三訪菩提寺」時,尚不能免「俗」,用些俗言俗語。但老和尚的修養圓成,超凡脫俗,在他的熏陶下日有進境。我們的學習過程以文字紀錄下來,依時間而推進,漸漸建立的覺知自認已今非昔比。

「佛法修行」沒有神祕之處。簡言之,是依已覺悟者(佛)釋迦牟尼的道理及白雲老和尚詮釋的方法,修正自己過去累積的行為;最終的目的是獲得自心的「靜、淨」,體會所謂的「寂滅」。

我們從不被「怪力亂神」所惑,心中本無迷信的成分,能夠接受「佛法」是因佛在「諸佛之母」的《金剛經》中很明白地說過「不要拜我,不要求我;否則你走錯了路,得不到大自在」(註2)。因此,我們是以佛為師,以白雲老和尚為師。我倆「心境」的轉化在這一、兩年中愈來愈顯加速,藉此「游琴篇」以紀念結婚七週年。

2010年2月11日

 

(註1: 具有數十年佛學造詣的同庚好友,就「不生不滅」指正說:「不生不滅是大乘中道理諦,非是“前念不生是以亦無後念之滅”,此乃斷滅;須是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才有覺的可能,覺什麼呢?!不生不滅,其中有道!請參!」

今日的我們,已能體會到佛法的精義,深涵於「生滅」之理,需層層參入,但參之難盡。「游琴篇」紀錄的是,我們從初聞正法開始,學習的「時間歷程」。這「第一序」述說的則是我們「學佛的青澀年代」,一知半解又充滿著好奇與興奮,也代表著「新生命」的初始,故在文首對聯中有「紀年初始」之語。)

(註2:此序的對象是至親好友,他們或是無宗教信仰,或是跟從台灣的民俗信仰,我們是至親好友中唯一有幸親近白雲老和尚的紅塵俗子。《金剛經》偈的原文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老和尚解說此偈,尚有第二層法義:在佛法中,此處的「我」,也是指每個人自己的那個「我」。(參見〈若以色見我〉《千佛山雜誌》261期,2011年9月刊,第48~49頁。)

  

自序(二):「續篇」

 

    琴喜讀書,汲取前人智慧的精粹,發展出了文字上卓越的邏輯、組織及判斷能力。我的文章都請他指正修改。初稿常會被「取笑」一番擲回。我解釋說:「先把腦子裡纏繞的妄念,像倒垃圾般,一股腦全倒到紙上再說。」

的確,初稿就是「垃圾桶」(註),可以達到初步「斷妄念」的效果。倒完之後,「心」就暫時清淨了。在「止於一念」中所思惟的這個「一念」,亦即「問題」,若不再成為干擾「心」的「因」,即不再是「問題」了。

二稿開始,才以寫文章的態度面對,純屬文字技巧及邏輯的整合,以表達「主題」所提出的思惟過程及結果。琴的建言,每每從一念、數語乃至大刀闊斧地砍伐,都令我心悅誠服。

她自己的文章,寫完後,時間愈久愈不覺得「有」什麼,並不留戀。我說:「這是因為你在快速進步中,新的知見已突破原來的看法」。我則相反,回顧過去的文章,常覺得「再也寫不出來了」。這也和實情符合,因為它們不只限於個人偏窄的爆發力,而是揉合了亦師亦友(琴)的客觀看法;所以我是兩人中的幸運者。

自「游琴篇」後,除了前稿陸續刊出,又寫了一些,但很快地發現「寫無可寫」了。默察自心,似乎迄今應用所學已達階段性的「高原期」,乃以「啟示錄」一文把前緣作個了結。

一如形容「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結果是:「不知道第二品無明是什麼」?!獲得新「知見」需要新的機緣才能突破,急不得;因此,「沈潛很長的一段時間」正是目前將經歷的。「游琴篇續篇」紀錄了依隨老和尚所教而修習的第一階段的結束。

馮紀游序於台南市 2010年7月10日

 

(註:參見〈老禪師的垃圾桶〉《千佛山雜誌》247期,2010年5月刊,第64~65頁。)

 

自序(三):「游琴篇靜遠集」

 

    寫游琴篇及續篇的自序,皆一揮而就,沒打草稿,這次下筆則感覺「十分困難」。究其因,可能是兩年多的日子中,發生太多變化所致。

老和尚在民國100年(2011)5月18日圓寂,享年97歲。圓寂前半年,他已開始以大能力大放光熱,影響了很多人。我們也是在民國99年(2010)12月突然打破了九個月「高原期的沈寂」(見「續篇」2010年3月23日的最後一封信),想重新再看老人家講的「心經導論」DVD。果不其然,一陣複習多部DVD的衝刺後,好像有了許多新的領悟,但又說不出是什麼……;不由自主地我倆的「筆」又動了起來。

不知道是什麼「感應」(老和尚要走了)?竟然在2011年2月5日寫了篇〈死之一字〉(註1),把30歲時的往事翻了出來談「死」。

  3月23日是個奇特的日子。2010年的這一天停筆,整整一年後(2011年)的這一天,竟然得到兩次和老和尚單獨長談的機緣,打通了「五蘊調理」的任督二脈(見〈最後的法宴〉)。(註1)

「五蘊調理」是老和尚集百年智慧之大成,為助弟子們縮短依佛法修正行為(修行)的時間而發明的。至此豁然貫通,很快地踏入一個新里程。這是第二階段的開始,在〈奇特的遇合〉、〈佛法的薪傳〉及〈歸絢爛於平淡〉三文中記載下和老和尚的特殊因緣。(註1、2)

  自此,漸漸能夠真正親身體驗老和尚所說,學習佛法可以做到的「灑脫自在」!

2012年11月24日于台南市

 

 (註1:參見《千佛山雜誌》:〈死之一字〉257期,2011年5月刊;〈最後的法宴〉262期,2011年10月刊;〈奇特的遇合〉265期,2012年3月刊;〈佛法的薪傳〉266期,2012年4月刊。)

(註2:參見1. 〈奇特的遇合〉(上)【白雲無盡】《白雲老禪師百年紀念專輯》The Infinity of White Cloud,pp.322-327. 2014年3月21日出版;

參見2. 〈奇特的遇合〉(下)〈歸絢爛於平淡〉【白雲無盡】《白雲老禪師百年紀念專輯》The Infinity of White Cloud, pp.328-333. 2014年3月21日出版;

參見3. 〈老和尚的應化身〉【雲妙光明】《白雲老禪師百年紀念文集》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Buddhist Ch’an Master, pp.346-347. 2014年3月2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