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之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濕又冷的天氣,是清明節典型的氣候型態,飄雨中增添懷古之情。

  • 文:編輯部出處:禪跡、法味、願相隨期數:302期2015年8月

             /淨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濕又冷的天氣,是清明節典型的氣候型態,飄雨中增添懷古之情。然而,今年(2015)的清明節前後,一反往常,竟然缺乏順著節氣而下的雨水,使得全台數處水庫都待解渴。

    四月初,我第二次來到台東縣的南橫霧鹿峽谷走訪,初次造訪是去年(2014)12月。由於,台20線南橫公路,自桃源(高雄)~復興~天池~埡口~向陽路段,於2009年遭受莫拉克颱風摧殘,至今尚未復原暢通,所以交通受到管制禁行;因此,從台南前往,就得繞遠路了。

    早上六點半集合,搭乘大客車行經3號國道~南州交流道下~臨海公路~楓港~南迴公路~台東(午餐)~池上(搭乘接龍車地方巡禮)~就這樣沿途看山、看海、欣賞稻米之鄉的田園風光,也有其樂趣。

    只是,當車子行駛於轉來轉去的山路時,可就不好玩了。山景撇一邊,不管它看來有多壯觀,趕緊闔上雙眼,讓身心靜下來,這招很好用,不久,就昏睡過去了;下午四點多到達海端鄉霧鹿村的住宿飯店。

放好行李,隨即由導覽人員帶領,欣賞霧鹿峽谷的特殊奇景,礙於向晚時分,走了一小段路程,到六口溫泉泡腳、煮溫泉蛋就折返了。山區泉水充沛,空氣清新,一夜好眠。

    隔天用完早餐,在飯店前,轉搭小車到向陽森林遊樂區。園區因維護中,所以不開放,只能在柵門外,往內探頭探腦一番。接著轉往海端鄉的村落,車子繞來繞去,坐在車內往外看;由於市區住慣了,現作為一個遊客,看到地廣人稀的山村景色,並不覺得無趣,反而有著新鮮感。導遊說:「受到南橫中斷影響,此地區遊客銳減,盛況不再了。」

    回到飯店,用完中餐之後,打包回府,走向來時路。回到家,已經是晚上九點了。

    雖然路途迢遙,我還是樂此不疲,一則,有勞駕駛先生辛苦開車,我只是坐享其成而已。再則,在我的心中,有一條旅遊路線,這正好是其中的一段路程。

    說起這條旅遊路線,從空想到進行,算來也有十幾年了;近幾年,才逐漸分時段、分路段串連進行,現已完成了大部份。目前南橫桃源(95K)至向陽(153K)管制通行中;所以,我至今仍未完成預計的旅程。

    為何拖延這麼久呢?因為我一向活動力很弱,喜歡賴在家,出遠門就覺得很奔波。所以,一開始只是想想而已,並未採取行動,後來有想通了,總覺得太靜態的生活,會讓自己的空間感,顯得很狹隘,這樣對身心並不健康,所以就慢慢的藉著輕旅行,作為增強活動力的方法之一;近六年來,一、二、三天的離家出走,已常態性地融入了生活當中。

旅遊藍圖

    我心中的這條旅遊路線,並非在天涯海角,而是在台灣,所規劃的旅遊景點的靈感,是來自於老禪師的傳記敘事著作:【禪和遺痕】2002年5月初版。

    老禪師走的是一步一腳印的苦行之路,而我只是搭著順風車,進行著,走馬看花的休閒之旅而已,根本就是迥然不同。然而;也因為我有這一些些的見識,所以當我回過頭,再次地閱讀,有關老禪師行腳的苦行之路(東亞地區、內陸的大江南北、台灣走透透)的著述時,仍然,有助於延伸我的想像空間。

    【禪和遺痕】的簡介寫著:本書曾以「禪的世界」之名於千佛山雜誌連載,並獲得了廣大迴響。裡面共收錄三十篇,其中有人物、有事理、有言說、有意境,縱合了許多單一的事實,以故事的方式來探討佛教中的「禪」與「法」,所涵蘊的境界,給與學佛行者有相當大的思考空間,不妨多深入事實的意境,將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饒益。

    第一頁引言寫著:「雲水信步遊悠  紅塵混跡多咎  且說酸甜苦辣  原來一無所求」。

    接著引領讀者走入「禪的世界」。一至九篇的內容摘要:三位青年入山,虔誠向老禪師祈求正法;以及老禪師度三位青年出家的始末。

    師徒四人行腳的歷程;行腳途中,老禪師對三位新戒比丘應機說法及隨緣度眾、度幽冥界的多起事迹。

    第一篇:三位青年的第一步。第二篇:東海岸苦行之路。第三篇:山莊奇緣。第四篇:太麻里之夜。第五篇:長濱的八仙遠遁。第六篇:太古嶺遇袍澤。第七篇:溪畔論山水。第八篇:工寮裡的冤魂。第九篇:此地無銀三百兩。

    三位青年出家了,趕上秋季的三壇大戒,完成了名符其實的比丘身。依照過去大陸叢林中不成文的傳統,受完三聚淨戒之後,即可修習苦行參學。

    師徒四人,在仲秋時分,由禪林發腳下山。此時台灣的雨季已結束,對苦行者來說,可以避開許多的不便。預定行腳時間是四十九天。

    下山後,師徒四人,各自背負著登山背包,魚貫而行,朝最近的第一個鄉鎮~杉林鄉前進。沿途,保持每小時五公里的速度,各人心念著「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的德號。

    行進路線:杉林鄉~旗山~美濃鎮~里港~九如~屏東麟洛~楓港~枋山~臨海公路~墾丁~佳洛水

    ~(循海岸線)石門(第二篇「東海岸苦行之路」:夜來,老禪師在海邊礁岩處的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結跏趺坐,面向浩海,迎著海風。

    耳邊響起一個男人的聲音:「老師父,度我!」原來是一個亡魂,一個月前,在崖腳處垂釣,不小心失足落海而亡。亡魂祈請老師父慈悲指示去路,讓他能趕快投胎轉世成人,定當成為三寶弟子,做個修行辦道的佛門弟子!亡魂迷茫於眼前有兩條路,一明一暗,不知該往何處去?老禪師慈悲地為他做指示)

    ~(九彎十八拐)南迴公路(第三篇「山莊奇緣」:度五位居士出家。開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教授止觀法門,五蘊的調理,四念處法的行修要領,預計七日圓滿。

    老禪師應五位沙彌請求,給予一次「苦行禮拜」的機會;從山莊出發,到尚武為止,一天的時間為度。~尚武~太麻里~台東市區~越過成功鎮~長濱鄉(小野柳)~八仙洞(第五篇「長濱的八仙遠遁」:微妙的殊勝法緣;越過八仙洞群,不遠處左邊有登山小路,循著羊腸小徑往前走,有一間鐵皮屋,住著年老的德修比丘,生了重病,德修比丘似乎在等待老禪師到來的這一刻,老禪師一到,老比丘就往生了。師徒四人忙了兩天,幫忙處理後事及超度事宜。)~加祿社~三間屋山~太古嶺循省道~玉里鎮  ~沿樂樂溪(第七篇「溪畔論山水」:老禪師稱讚這條風景線,是紅塵中的一股清流;同時,老禪師對環境保護,也有了憂心意識,擔心著,日後如果一味地偏重繁營,惑於功利的開發後,不知將來還能保留多少原有面貌?恐怕這片大自然編製的淨土,也將成為污濁,任人蹂躪而變的面目可憎!)~循鄉道越陰山~烏斯(第八篇「工寮裡的冤魂」:師徒四人,繞著南雙頭山麓路況險惡,好幾次迷了方向,有賴詳細地圖和指北針,才沒有發生令人恐怖的山難。

    歷盡艱辛,耗去了一天半時間,終於抵達向陽山與霧峰的峽谷,夜宿工寮。夜晚點燃煤油燈,寮內顯得昏暗,幾乎不易辨識彼此的面部表情。

    老禪師對三位新戒比丘提及,他在台灣第二次行腳,行經中部橫貫公路,一段記憶猶新的往事。

    當時;民國五十一年的除夕夜,老禪師從霧社到達克難關,朝合歡山趕路。天寒地凍,北風刺骨,抵達櫻峰之時,離合歡山還有一段距離,只是雙腿已發軟,雙腳也發麻了,實在走不動了,心想,若不就近休息,真的會性命不保!運氣不錯,就在不遠處,有一間不見門窗,廢棄了的工寮,只要生一堆火取暖,此處堪稱「救命」之家!

    夜來,老禪師因為一日的行程耗費體力太多,太疲倦了;顧不得睡前的禪定修養,就在火堆旁,鋪上雨衣,鑽進睡眠袋,倒頭曲身而臥,享受一個靜寂的除夕夜。

   黑夜,朦朧中有六人走近火堆,緩緩地跪了下來,其中一位合掌說:「和尚!請您救救我們。」老禪師起身,結跏趺坐,閉目淨念;下意識中,昇起憐愍,誦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答應願意幫助,並問他們因何原故而淪入鬼道?

    原來他們六人都是退伍軍人,由輔導會輔導來這裡開路;從霧社到大禹嶺,逢山闢路,遇水建橋,工程既困難又危險;尤其是克難關路段石峰絕壁,左右懸崖,必須用炸藥開山,才能移平成路。

    俗語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當炸石工程進行到最後,或許是袍澤們疏忽了安全,沒有確認他們六人尚未撤離現場,就滿耳如疾雷般的炸藥轟然響起。他們死得好冤枉,臨終時的那一剎那,極端無比的憤怒與瞋恨意識,相應了過去本有的惡業,而墮入了鬼道。

    他們向老禪師提出了問題:「老和尚!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脫離鬼道,再世為人?」於是,老禪師為他們授予三皈五戒;仰承三寶的力量,獲得慈悲的加被。於鬼道中,淨持五戒;不要多久,就可以再世為人。)

    第九篇「此地無銀三百兩」:~檜口~梅山~桃源鄉~六龜寶來~甲仙小鎮,師徒四人完成了一趟苦行參學之路。買了米糧、日用品,吃了些芋仔冰,稍事休息,返回風空子山腰處的茅廬。

    繼續過著出家人住山,隱於阿練蘭若處,原本就該刀耕火種,自食其力的日子;並且利用時間投注於修心養性的道業之上。

    第三十篇「人之來處」:是本著作的完結篇。老禪師深深地了解,讀者對文中的對白,有許多地方不知道是在說些什麼?!

    所以,老禪師在文末,關於「禪」與「法」的研討要領,有了提示:「禪的世界裡,畢竟是以佛教中的『禪』與『法』,敘述與生死攸關,與道相應為旨趣的文字;其中涵蘊的意境,給與學佛行者有相當大的思考空間;唯有多化些時間和精神,做深入的研討,才能獲得某種程度的饒益!尤其是研討時的態度,不妨自我提出來,為什麼這樣問?為什麼這樣答?問的是否得當?答的是否適宜?有沒有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甚至表現出更好的?!祝福您!禪的世界就此打住。」

 

追憶來時路

    親近千佛山,算一算,六十二歲減四十歲,也有二十二年了,至今,我還是偏愛閱讀,老禪師的傳記敘事系列,(《雲水悠悠》、《禪和遺痕》、《微塵集》、《心路歷程-桑蒙》、《菩薩的成就》、《禪行者》、《尋道的人》、《影子》、《紅塵》。)

    因為內容大多是以白話文敘述,所以較容易讀,雖然內涵深度並不容易理解;然而,隨著時空的流轉,每個人都會有增廣閱歷的經驗,所以只要隔段時間,再次的閱讀,就會有溫故知新的體會,那曾經看不懂的部分,也會有恍然體悟的反應:「哦!原來如此!」

    記得當年(1984年),第一次拜讀老禪師深具代表性的自傳《雲水悠悠》內容記載著:老禪師自出生至五十歲的事蹟。本書目錄:「第一部山川之旅。第二部 戎馬之旅。第三部 海天之旅。」

文末結語,老禪師寫著:「……。臺島行腳,原想參訪,數月行程,不免失望,似乎無學可參;既然徒耗草鞋錢,何如回返甲仙刀耕火種,課徒授業,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山野之僧,豈非上上之策!一念起,心意決,搭上南下的火車,結束了海隅探玄的旅程。」

    就這樣,老禪師寫至此,嘎然而止,留下了伏筆。如此的結語,不禁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老禪師的後續是如何呢?

    直到看過《禪和遺痕》之後,發覺到此著述,有著老禪師繼《雲水悠悠》之後的蹤跡。從此,我看《雲水悠悠》就會連著看《禪和遺痕》。

緬懷的方式

   【禪和遺痕】第二十篇「無立錐之地」:老禪師在開場白寫著:「雖然,我開闢了千佛山,寺院接近城市,但慣於無拘無束,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的我,仍以山上茅廬為常住,利用較多的時空,從事著述工作,希望留下畢生行修而發明的心得,幫助後學減少許多摸索的時間。」

    老禪師為了傳承正法,盡其所能、用心良苦的自我淬礪,並以自身實修實證的行道心得,為世人留下了,著作等身的智慧結晶,本著不捨眾生之悲願,任憑擷取。

     時序來到了2015年五月,老禪師已圓寂四年了,歲月悠悠,歷經了這一千多個日子,感傷之情已漸漸收斂了。

    在這緬懷老禪師的紀念日裡,我選擇再次的看【雲水悠悠】【禪和遺痕】。讓自己悠然暢寄於正法當中;希冀自己,在溫故知新的同時,也能從中取得多一些的體會,與多一些的發現。繼而,運用於導引自己,即使在面對煩惱的處境時,也能清楚地,走向正確的修行之路,而不是被業習風,吹得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