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禮祖暨普陀山朝聖 

/悅余

香港夢殊講堂恒師父於寺務繁忙之餘,應佛弟子們之請,率領信眾朝禮祖庭天童寺,並至普陀山朝拜觀世音菩薩;此外,又去河姆渡遺址、天一閣書院與王陽明故居參訪,可說是一次豐富的知性之旅。

 

2015年6月17日(農曆5月2 日),一行人傍晚到了普陀山,正巧遇到當地的梅雨季節,所以天氣是暖和的,不像台灣、香港的六月溫度,已是酷熱令人難受。坐車環繞普陀山一圈,或走在山中小路,雨時而淅瀝嘩啦,時而雨絲霏霏,時而逗留在遠山雲霧裡;但是,山中卻充滿著芬多精,一天行程下來,大家神采奕奕,毫無疲累感。在這細雨紛紛的梅雨季,讓我想起師父每辦大活動的時候,天總是毫不留情的灑下豐沛的雨,深刻感受到辦活動的艱辛。同時,這樣的季節,也憶起了青少年歲月走在雨中的愜意和樂趣。

 

普陀山位於浙江東海中的舟山群島,為觀世音菩薩的聖地,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唐大中年間(847~860),有一印度僧來到普陀山,自焚十指供養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現的聖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鍔從五台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普陀山,輾轉不前,乃就地建寺供養,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南宋以後,寺院林立,僧眾日多,遂成為大道場,而古來為祈求航海安全而朝拜菩薩者亦甚盛行。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之後,又規定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歷朝相繼建寺院,曾經寺院、庵堂、茅蓬共二一八所,僧尼二千餘人。其中著名的三大寺,即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來普陀山進香的善男信女絡繹於途,成為江南諸省香火最盛的佛寺。

 

我們掛單於法雨寺,早餐後有法師帶領我們朝禮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萬佛寶塔,共九層十三簷,每一層供奉的觀音都不同,有自在觀音、持經觀音、岩石觀音、楊柳觀音....又去朝禮南海觀音、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普濟禪寺、隱秀講院等。觀世音菩薩的願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據《法華經普門品》的記載,當眾生遭遇困難時,只要念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救濟。觀世音菩薩於二十五聖眾中以耳根圓通最為殊勝,在中世紀觀音信仰非常普及,有所謂的「戶戶彌陀,家家觀音」。

 

6月20日正巧是端午節,想起師父是在端午節時,被三名軍人強行抓去當挑夫,由此緣而投入軍旅,來到台灣。早餐後,我們搭車前往祖庭天童寺禮祖,宋代王安石有「二十里松竹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的感懷詩文,可見天童寺群山環抱,深隱於綠色清涼之境,必須曲徑探幽,才能覓得梵剎之靈秀。

天童乃千佛山之祖庭,源於開山宗師白雲禪師為禪宗臨濟義玄禪師下四十世,傳承自天童山金粟院圓悟禪師,法嗣平陽堂道忞禪師後,天岳山本晝禪師下第九代,浮丘山虛因禪師第二代;因戰亂浮海來台,為紹續佛陀慧命弘法家業,奉師命、受法卷,於台灣開立千佛山。這次到天童祖庭禮祖,能親近歷代祖德之遺範,深刻體會師父開立千佛山的旨意,期望弟子們能修心養性,明心見性,光大祖業,紹續法統,法席鼎盛,子孫興旺,共弘法於娑婆,饒益眾生於無量,方不愧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譽。但願我們能不辜負師父的期望。

 

在知客法師的導引參觀,印象深刻的是五觀堂,因為一般寺院的五觀堂供奉緊那羅王監齋菩薩,然天童寺卻供奉彌勒菩薩,為什麼呢?師父在其著作《影子.祖庭之旅》中說出其緣起:

好久以前,有一天來了一位體態肥胖,兩耳垂肩的中年比丘。嘻嘻哈哈地進得山門,時正午齋,聲聲高喊:「咱餓啦!給咱飯吃!」語音未了,他已大搖大擺地直奔五觀堂,進堂之後,左右探視了一下,然後有模有樣的,儼然方丈和尚就登上了方丈位,動手就吃喝起來。此刻,在座的有當家,有知客,以及常住大眾師,睹此情景,趕忙上前,叫他下座,呵責他太過無禮,然而,胖比丘充耳不聞,逕自吃喝自在。當家師見狀,不免氣急,隨即吩咐照客師傅將他拉下來;於是,三四位照客師一湧而上,有的拉手,有的推肩膀,費了許多工夫,胖比丘穩如泰山,紋風不動。這時知客師見狀,大聲嚷道:「拉他耳朵,拉他耳朵!」照客師聞言,兩個人快步上前,一左一右,分別抓住了胖比丘原就垂肩的長耳朵,使勁地欲把他拖下來;可是,耳朵是抓住了,也一直使勁的拉,但見胖比丘被拉的雙耳愈拉愈長,而胖胖的身體安坐如故!大眾師至,個個既驚又懼,趕緊通報方丈和尚;和尚問明原由,匆匆步入五觀堂,略事端詳,隨即合掌問訊,言道:「菩薩化身,何顯羅漢相,遊戲於天童金粟之地?!」胖比丘聞言,肅然歛容,雙耳同時恢復原狀,離開方丈位合十言道:「兜率之情,造次尋訪,如願足矣!」言訖,倏忽不見,方丈和尚乃朗然一聲佛號,囑咐結齋之後,改方丈位,供奉彌勒菩薩,替代緊那羅王監齋菩薩位,方丈位與之對換。這就是天童的五觀堂,何以供奉方丈彌勒菩薩的緣起。

 

6月21日下午,一行人在細雨中到了餘姚參觀「河姆渡遺址」。據傳河姆渡文化是分布於浙江杭州灣南岸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大約6000~7000年之前,以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遺址於1973年被發現,因此發掘最早,故稱河姆渡文化。在建築方面,發現大量干攔式建築的遺跡。食物方面發現植物中存有大量的水稻,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人工製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亦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的「木雕魚」是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並有大量的紡織工具、木柄骨製的耕田用具如耜、刀、鏟等切割器具,又發現最早的漆器,陶器為手工製作,十分厚實,呈灰黑色,表面打磨,有繩紋,或雕刻植物、動物圖案,其中以「雙火鳥」紋雕最為知名。此外,也參訪了王陽明故居、天一閣書院、月湖公園等,一路所見所聞,告訴人們要做文明人,不要喧嘩,守紀律,禮讓他人,努力恢復固有文化的美德。

 

這次的朝聖、禮祖、參訪文物之行,可以說非常順利圓滿,大家乘興而去,滿載收穫,個個盡興而歸返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