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14顆雞蛋的感恩故事

    我在老家,找到母親用的一面手持鏡子,都因年久斑駁褪色了,我只拿這面子作紀念。我宣稱:「如果大家沒有異議,我就帶走!」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徵文廣場

     兄弟情

             ----14顆雞蛋的感恩故事

                         性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距今已超過一甲子,在我腦海中卻歷歷在目,彷彿如昨,因為我是這故事的主角。

 

我出生農家,從小就養成克勤克儉的習性;兄弟四人(姊妹也四人),排行老二,父母兄姊皆文盲,家人共住在一間竹造茅屋,生活極為清苦,但一家和樂融融。就從教育來說,我得天獨厚,諸兄弟姊妹中,第一個接受完整教育的驕子(幼稚園除外),我能不獨自慶幸?心存感恩嗎?

 

從小四開始,我就與十幾位同學,同住在魯籍獨身的宮姓老師宿舍,日夜加強補習,三年後考上省立員林中學,並直升高中部,進駐學校學生宿舍,要拼「大專聯考」,就在強度此一難關前,那「十四顆感恩雞蛋的故事」,宣告上演了。

 

有一天大哥騎「雙台鐵馬」(載果菜用),從老家到北斗,從北斗到員林,再轉到學校宿舍,他把十四顆雞蛋交給我說:「拼考大學,最需要營養品,這是我們老家的老母雞生的.....。」我一時竟也愣住了。心想:十四顆雞蛋,少說也得蒐集半個月;送十四顆雞蛋來,往返要走多少里路?「兄友」如此,能不「弟恭」嗎?

 

長兄此一友愛舉動,如同「及時雨」,對我惕勵尤大,隨後「大專聯考」(當年錄取率佔19%),也總算吊車尾上壘了,但始終不敢忘懷的是對長兄「感恩的心」。

後來,四兄弟各自成家立業後,有一天,父親說要請叔祖父來家作客,並為我兄弟分家事宜作個「公親」。實際上,早在此數月前,我就召二弟商議分家事宜,並徵詢弟媳們意見。我說,依民法:兄弟姊妹皆有權分得父母財產,但我們家情況特殊,更應合情、合理處分才是。

 

我進一步說:我擔當中學教員,有一份固定薪水,可過穩定生活;三弟夫婦皆是藥劑師,在北部開藥局(在老家跟民間會仔,湊錢開店,由我作保),收入更可觀;老么曾是我的學生,他不喜歡升學讀書,但愛開大卡車、開推高機等,我曾介紹他在一家紙業公司工作,收入不錯,有一年年終分紅,連所得股票等折算現金,竟比我一年薪水還多呢!大哥一生務農,也沒讀過書,沒有花過錢,如果我們把土地均分了(水田約一甲半、建地一分半),那他要靠什麼生活?他的子女是最多的(大哥一家八子女,其他三小弟,各有二子女,才共六子女)

 

父母兄姊終身務農,是標準佃農,所幸政府土地改革,屢屢成功,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農家生活才漸獲改善,也因此才有機會翻身--由「佃農」變為「業主」。父母後來商議,三小弟如此貼心,父兄決定賣掉一小塊田地,籌得些錢,用來補貼老二、老三自費房貸,各給五萬元(兩人讀大專,花費多);老么沒讀大專,「補貼」十萬元。大哥提議:兄弟名義上雖是分家,但老家還是兄弟們的家,希望每年清明節,一定要回家團聚,兄弟一起掃墓,一起聚餐,聚餐的酒菜,大哥表明由他負責。

 

我在老家,找到母親用的一面手持鏡子,都因年久斑駁褪色了,我只拿這面子作紀念。我宣稱:「如果大家沒有異議,我就帶走!」它是母親的老嫁妝呢!叔祖父此行沒讓他「多費口舌」,他只望望我諸兄弟而點點頭,並說幾句勉勵的話而已。

 

筆者以感恩的心,敘述兄弟情誼,借此真實的故事,教化後代子孫,更以不忘本的心,帶回這一面老鏡子,擺在客廳櫥櫃中,朝夕藉以啟發孝思,終生懷念父母養育恩德。我陳家四兄弟,從事行業遍及農、士、商、工,兄弟年年和樂如此,父母也該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