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人立誓

    想起以前自己發的誓,他不敢拿手去接,可他轉念一想,又說:「既然你那麼虔心誠意,那就先把錢放在我的靴筒裡吧!」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22期2017年6月

吏人立誓  /芷

 

一吏人犯贓致罪,遇赦獲免。因自誓:以後再接人錢財,手當生惡瘡。

未久,有一人訟者,饋鈔求勝。吏思立誓之故,難以手接。頃之,則思曰:「你既如此殷勤,且權放在我靴筒裡。」

 

譯文:

有一個官吏因為收受賄賂而被治罪,逢大赦才被免罪,於是起誓道:以後要是再接受別人的錢財,手上就生瘡,永遠好不了。

不久之後,有一個人要打官司,又給他送錢以求獲勝。想起以前自己發的誓,他不敢拿手去接,可他轉念一想,又說:「既然你那麼虔心誠意,那就先把錢放在我的靴筒裡吧!」

 

賞析:

俗話說:「無志者常立志。」這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雄心完成大志,所以志立了也就沒有用。這吏人立誓就是這樣,他是本性難移,骨子裡還想收受錢財,所以任憑他誓立得怎樣堅決,那也只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因此要是真正改正錯誤,完成一項大事,光憑決心多大是無濟於事的,必須要有真正的行動才行。

 

心得感想:

一個人如果做錯,只會燒三根香,往佛菩薩前一跪一拜,唸唸有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媽祖...我做錯了!」就把一切錯交給佛菩薩,以為沒事了,然後下次碰到相同的緣境,如同「吏人立誓」一樣,又犯下同樣的錯誤。

 

佛教裡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叫做懺悔。懺,是檢討;悔,是改錯。檢討自己行為的對錯,不對的改正,以後不再犯錯,好的行為保留,並使其更好,如此檢討悔改,才能稱為懺悔。而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修養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行懺悔,只在佛前跪著:「我無始以來造業太多,我業障深重。」如此懺悔,並不能發現自己,因為怎麼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如果能說得出是什麼樣的業,就是發現自己了。

 

業要成為障礙,才稱業障;如果只靠懺悔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但如果自己知道錯而認錯,會過得比較快活些;可是並不表示造了業經過懺悔,業就消了。業是要受報的,只是不會以嚴重的方式受報,透過修行,完成修養,可以重業輕受。所謂懺悔得安樂,並非懺悔便能使業障消除,比如發現自己不應該對某人失禮,而向他道歉,對方也諒解自己的過失,不就放心了嗎?

 

在《慈悲三昧水懺》裡提到唐朝悟達國師的故事:

在他未被封為國師之前,曾到處參訪善知識,有一次到了長安,掛單在某寺,遇上一位生病的僧人,全身長瘡,並發出難聞的穢氣,誰都厭惡與他來往。但悟達憐愍他的病苦,常常關照他,漸漸地,病僧的瘡痊癒了。僧人感激他的照顧,臨別時向他說:「未來你有難臨身時,不妨到四川九隴山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有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住的地方標誌。」

 

後來,他被皇帝封為悟達國師,賜沉香莊飾的寶座;然而,他卻不幸在膝蓋上長出人面瘡來,有眉毛、眼睛、口與齒,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用食物餵之,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異常痛苦。於是召請各地的名醫來診治,結果都表示無法醫治,無可奈何。當病症日危時,他記起過去病僧臨走時說的話,於是去四川尋找僧人。一日,天色已暗,山路難行,不知如何是好時,他往四周巡視,忽然看見兩棵並立的松樹,直立煙雲中,心中大喜,乃走近前去,但見高聳的樓,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而僧人已在門前等待國師的到來,國師把所患怪病的痛苦相告,僧人說:「不要緊的,我這裡的山巖下有清泉,明日天明時去洗一下就會好的。」

 

隔日,東方既白時,有一孩童帶領國師來到清泉處,國師用手捧起水欲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你知識廣博,可說是精通古今學問的人,不知是否讀過《西漢書》上的袁盎與晁錯傳呢?」答:「讀過。」問:「既然讀過,就該知袁盎殺晁錯的事!」

 

原來袁盎是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後調為隴西都尉,袁盎不喜歡晁錯,二人不同坐,不共說,景帝時,晁錯為御吏大夫,以提倡削減諸候封地,導致吳楚等七國反叛,帝採用袁盎之言,斬殺晁錯於東市。

 

人面瘡言:「往昔袁盎就是你,晁錯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在東市的地方,冤氣之深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修行人,持戒十分嚴謹,戒神在你身旁護持,我雖想報復,卻無法靠近你,一直到現在,由於皇帝對你的恩寵,四事供養豐厚,令你動了名利之心念,由於這緣故,我才有機會報復你。如今既然承蒙聖人出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那麼,你我間的宿冤,於此化解,從此我不再和你作對。」 

 

悟達國師聽了非常震憾,可說魂不附體。連忙掬水來洗人面瘡,讓他痛入骨髓,一時昏倒在地,許久才醒過來,這時發現左膝已安然無恙,人面瘡不見了。

因此,他明白佛菩薩混跡世間,不是凡情可以測度的。他想再瞻視禮敬,然而金碧輝煌的殿宇,已杳無蹤影。於是,就在此處蓋一所茅庵,自此不再出山,終老此處。

 

可知,懺悔就是發露知錯而不再犯。學佛的人,應學習謙恭虛心的美德;有多少人,最不在意的是:「小善不屑為,小惡無所謂。」結果,善行無所積,惡行卻積成大患;所以,佛法中告誡:要常行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