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歲月的傳奇

                                                                                                                     文/陳伯安

雲老禪師授一「自在」秘訣

訪陳伯安居士是在一個美麗的早晨。甫一踏入他建築公司辦公室的大門,就被牆上雲老禪師披著佛陀時代的袈裟照片吸引,在辦公桌後,雲老禪師斗大的墨寶「禪」字,似乎在靜靜的敘說陳居士學佛後,生活空間的建構。

我們一行三人就在他辦公室沏茶閒聊起來,從他臉上的神采及舉手投足間散發的恬淡,讓人感受到他這兒氣氛的親切與祥和,他說:在這裡,老員工們都像一家人,有的已投入青春歲月二十好幾。

他不諱言的說:在以前,家庭、建築是他心靈的莊園,直至十多年前與雲老禪師相會後,他從一個無神論者,展開學佛、修行的另一版圖,領悟佛法所說的「突破」、「捨得」、「放下」是經營生命的最佳良方。原來,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修養更是一條迢遠的道路,歲月本身所埋藏的偶發、翻騰,幸得親近老禪師,不時的指引提點,方才獲得生命的舒放。

學佛純因妻子春桂多年飽受病苦,對生命脆弱、無常的感發,兩人遂於八十三年雙雙到「高雄講堂」求見老和尚。初次相會,老和尚就與春桂聊了很多,當時他哪懂得什麼佛法道理,只在一旁聆聽,臨別一刻牢牢抓住「自在」二字訣,從此便受用無窮。

生於富裕的企業世家,陳伯安居士絲毫沒有豪門子弟少年得志的氣息,平易近人的氣度,說話條理清晰,冷靜自持,眼神中藏不住的睿智,即便世間繁華喧囂浮過,也不動亂方向、尺度,實因佛法的另類思考,豐富了他對人生的開發。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陳伯安覺得歲月因有佛法及善知識的加入,一切竟變得傳奇起來!

驚濤拍岸中如何穩定投資江山

在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背後,以夫為貴的另一半春桂,總是全力相挺讓他無後顧之憂,是他投入事業最大的支持。
埋首工作,盡心生活,謙謹的充實自我,談話中陳居士流露一股不畏外界房地產如何炒作,商場如何驚濤拍岸,在生活、生意上,他自有一套法則的態勢。他說那是他對自我的期許──耐心、恆心,在最關鍵時刻做關鍵的事,陳居士的座右銘是:只要立定志向就一定要堅持到底,所以任何困難無法擊退他的信念。

當然一路走來多少也有些掙扎,但無數的磨鍊、挑戰,卻始終未改變他朝向多元創業的心志。陳居士回顧當初創業的概況,他說:七十三年建築市場充斥著炒地皮熱,許多人欲獲暴利,投機炒作,轉手即得金,但貪求的結果,往往業者本身只有「一成」資金,卻「巴蛇吞象」投資「八成」,掮受沈重的利息之害,若又碰到房子賣不出去,折舊囤積,更是得不償失。生意每個人都想做,但此情此景扛得起嗎?所以,一心強求註定失敗,導致懊惱不及,這是他多年體得的道理,也不離雲老禪師給他「自在」秘訣──過份「貪」便會讓自己纏縛,不得自在。

或許本身學「化工」,投資理念不離冷靜、秩序,他認為工作是可以規劃、測度、掌控的,在投資的個案總額,他的原則是:至少有五成資金才能購買土地,以確保公司資金的靈活性;且為昭示「誠實信用」,一定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不要起高樓衝太快,未站穩便已跌入歷史滔滔洪流裡。

從六十八年開始建築業的營造,他以步步為營的保守策略,致使公司跨足多元投資仍得利潤,常保穩當。在商場、經營家庭或與人的互動上,他都依循著「不強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信念,他相信人生必須經過歲月的鍛冶才能爆出璨爛的火花。

學佛後思考的面變得更寬廣了,給自己一個緩衝的空間,將腳步放慢,這就是陳伯安行事明確、魄力過人的寫照,在淡淡中固守人性真情的方程式。

生命與生活的另類敘述

一個人心量的大小,絕對可以塑造生命不凡的質與量。四十幾年來被推選為高雄建築公會常務理事的陳伯安,從佛法的慈悲喜捨中,體證生命的波瀾壯闊,除了挹注心力協助公會的會務推進,還不時促進同業的福祉。

日前正逢公會三十週年會慶,陳居士被選為籌備祝慶的主任委員之一,於是開始與成員們大力籌辦系列慶祝活動,首先出版「高雄三十年建築特刊」,讓大家能從蛛絲馬跡中,探循高雄的建築人文與歷史刻痕,花了一年時間的資料蒐集,要讓高雄建築的演進,巨細靡遺的呈現出來。

除辦靜態活動,深體「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陳伯安體認到:「一個好的建築,其本身不也包含了詩、畫、音樂及自然的時空創造,含藏著動人的質素。」所以,在系列活動中,他推出一道道豐盛好菜,包括音樂演奏、柴山三千人登山活動、猜謎摸獎、親子互動..等等不一而足,交融豐實的生活印象,讓高雄市民們一齊來體驗生命的多貌及生機。

身為一個建築人,還有比這更動人的「回饋社會」、「打造高品質生活」的真摯方式嗎?從家庭、公會到千佛山道場.....,陳居士慢慢培養出對人、事、物有情有義的人格品味,他說:「建築不只是物質、機能,也是一種境界、文化、生活的呈現。」所以,讓建築如無盡藏般,百態紛呈,在每個區塊擁有一個自足的世界,這不就是人文藝術與建築的綿綿對話?

投身建築業已走過二十四個年頭了,多角化的觸角伸展,在逆境中不斷成長茁壯,對公益事業不遺餘力,樹立企業家回饋社會的優良典範,陳居士可說是一個充滿詩情、豪情、道情,令人印象至深的行人,隨時都精神奕奕、靄然可親。

用修行的心  融鑄心靈的饗宴

基於建築業負有對都市景觀、市容改善之重責大任,而建築業的榮枯與總體經濟也有著不可分割之關連。所以陳居士平時對公益事業更是不遺餘力的付出,試著從外在建築的風格打入內心景觀的再造,這種發心不是跟佛法的心靈塑造有相同之處嗎?

隨著歲月的流逝,他把生活中逢遇之有緣,融鑄成一場一場心靈的饗宴,讓周遭的人能沈浸在浩瀚無邊的關懷與感動上,例如:從個人豐富多元的建築經驗出發,加入公園的認捐活動,協助景觀改造、延續環境的美化,讓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對土地的「感情」與「希望」有更美麗的實現。還有:活化街角、打造綠蔭清香,無障礙的休閒優質空間,或推動建築公會在颱風過後,清掃街道,整理環境,策動公益,贊助佛法的流佈.....點點滴滴,都是扭轉民眾對建築業的形象,諸如此類的起而行,力行而融變,他認為這是「建築人」回饋社會最好的方式。

不管風雨或晴靄,致力生命的空間再造,令世界耳目一新,這就是陳伯安!一個想得深刻,看得透徹,將建築視為心靈的洗禮,用心的挖掘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