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談饒益

    天天面對「殺生」這情況怎麼辦?獵人都是打獵吃活生生的東西,處於那種環境才苦呢!可是惠能大師他怎麼走過來的?我們不妨去思考這點:「知道法在哪裡,就能見道!」

  • 文:編輯部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54期2020年5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談饒益 /若知法師、玉粟居士

 

玉粟:
  今天難得能與知師父面對面的談佛法,想請教知師父能否解釋一下「饒益」這個詞。這個「饒」是我進千佛山以後常聽老和尚說的,同時在老和尚的著作中也常出現,有次瑜師父把老和尚的白雲小語PO上網,因為句子很短,內容是「成功的定義,不是豐碩的獲得,而是於己於人,是否確定具有饒益性」,讀完後,心中總有一個疑問──為何老和尚要用饒益這個「饒」字?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可否請知師父談一下「饒益」這個詞的法義?

知師父:

  「饒」這字有富足的含義,所謂「富饒」即是。老和尚有句我們都熟悉的法語:「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如何能饒益眾生?學佛的人一定自己內心先要能富裕、充足了,而後才能與人分享。所以自己先要具備充分的資糧與內涵,才能完成饒益。

玉粟:

  感謝知師父的提示,這麼說已經幫我解惑了。我想到一個例子,如果有個人要上台演講若沒有稿子就演講不出來,肚內空空的沒有準備好素材資料怎麼表達?剛剛知師父說,「饒」的本意是富足,若把「富足」再延伸,可以衍義出更多的內涵。談饒益,譬如:雖然你做了很多好事,但若太制式化,老說是在「做功德」,我覺得「功德」這兩個字太冠冕堂皇了。我們不需要做文章,凡事平平實實就好,所以才會說佛法要生活化,生活要佛法化,也就是令人家得到好處就是饒益。因此,我覺得饒益不只是物質的,也是心靈的成長,感覺它比較著重在精神層面,所謂「法喜充滿」,就有聞法「豐饒盈富」的意味。

知師父:
  老和尚介紹佛法,常常提到:「要知道法在哪裡?」也就是學佛修行必須知道法在什麼地方?知道法在哪裡才能見道。那麼什麼是法?法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也就是一切人與人、人與事的關係,其中有事與理。這是文字的解釋,我們能否透過文字去明白「法」呢?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禪門說「平常心即是道」,其實法就在平常心中。談饒益,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舉。 

  譬如「皈依」時通常會介紹「五戒」(千佛山的皈依有方便,不談五戒而是介紹初學佛的五個方法),提到不殺生時,如果一個女眾來皈依學佛,她家裡還有另一半與兒女及長輩,怎麼讓她了解這個不殺生戒呢?怎麼完成饒益呢?就會講到「不傷害」。

 

   先說不殺生並不等於吃素,讓她持家烹調有個方便,到超商買現成的肉類煮給家人吃,心中無有罣礙。進一步教她認識道理,不殺生是為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有了平等與慈悲心,才能做到不傷害動物。進而深入認識:眾生很有可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父母,因為見面即有緣,眾生因業而入輪迴,所以碗中的魚、雞、鴨等等,都有可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親人—父母子女,何忍食之?所以大乘佛法有「不食眾生肉」的說法,學佛的人深悟到這一點,就不忍心殺生吃肉了。

 

  所以學佛要知道「法在哪裡」!有事、有理,以事寓理,以理顯事;進一步去認識這些道理─「不殺生」是為長養我們的慈悲心,進而提昇平等一如的大乘心念—不食眾生肉。可是面對尚未皈依的家人,這樣的現實情況又怎麼辦?老和尚就給了一個方便—可以去買處理好的現成的東西,只要不要買活物回來煮就可以;學佛是學智慧與慈悲,於現實生活中完成饒益。

 

  就像惠能大師躲在獵人隊裡面16年,天天面對「殺生」這情況怎麼辦?獵人都是打獵吃活生生的東西,處於那種環境才苦呢!可是惠能大師他怎麼走過來的?我們不妨去思考這點:「知道法在哪裡,就能見道!」

玉粟:
  確實!很多人都這樣認為,尤其很多人一想到「皈依」,就認為一定要「吃素」,所以就對皈依有一點卻步,不敢皈依。等一皈依後,剛開始聽到吃肉就覺得可怕,耳聞「殺生」就會不自在,總覺得這樣好像不是所謂的「佛弟子」,但是如果我們知道法在哪裡就好了!那對於「皈依」之認知,就不會是掛一個牌子說「我是三寶弟子,跟你們不一樣!」那種顯得貢高我慢的心態,好像自己很了不起、很清淨。

 

知師父:

  所以學佛修行要學善巧方便,無論是面對家人或其他人都要表現慈悲心,就像皈依、學佛了,懂得佛法的道理,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是家人他們尚未學佛所以不懂,因此基於悲憫心,可以買現成的東西,也就是三淨肉(老和尚甚至說三不淨肉)來滿足他們,可是自己要做到不殺生。

  此外談到戒,它不是死死板板的條文,而是「心戒」為上;法是活的,那麼,心能否任運而動呢?!從整體來說,戒的精神就是不造成傷害,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才能完成饒益。

 

  佛法講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老和尚除了為我們上課,他也會考察我們的生活狀況,甚至不用巡視,只要朝垃圾桶瞧一瞧,就知道徒弟們的心行到什麼程度;你或者有時生起一個意念──我剛才怎麼這樣說話?怎麼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結果受不了一直自責,上課時老和尚就會講:「不可以傷害自己!」所以不傷害別人容易,不傷害自己是要有智慧的!也唯有慈悲與智慧,才能做到饒益。

 

  「饒益」這個主題竟然可以衍生這麼多法義,那真正的饒益包含什麼內涵?饒益,不是對人有幫助就可以,不只是這麼膚淺,它是有深度的!像剛剛講到不殺生的問題,怎麼不傷害眾生產生饒益?那就要把佛法的精神運用在現實生活,讓佛法的道理在我們心中內化,也就是消化、吸收乃至做到圓融。我覺得饒益要跟人家分享的話,自己先要得到佛法的甘露滋潤,法身慧命有所增長,產生變化,乃至運用豐富的知識經驗以發揮智慧,可是其中最難的是──做到「善巧方便」,因為懂得「善巧方便」才能做到饒益,總不能對方聽不進你的話,你還強辯:「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我是為你好耶!」

 

玉粟:

  真的,甚至會這樣會說:「你是誰?為什麼要為我好?你有多了不起?」這就沒有完成饒益了!原來做到饒益要有本事,要先去做自我修養才能達到饒益功德。這也讓我想起一個典故:

 

    從前有個窮秀才進京趕考,只顧趕路就錯過了借宿的地方,天色漸漸晚了,心裡相當著急!此時正好有位屠夫走過來,聽了他的情況就把他請回家。當晚兩人相談甚歡,屠夫問道:「先生!萬物都有個雌雄,請問您大海裡的水誰是雌誰是雄?」窮秀才一時之間,被問呆了,便反過來請教屠夫,屠夫說:「海有波浪,波為雌,浪為雄,因為浪比波強些」。書生聽了,頻點頭稱好!於是屠夫接著又問:「那山上的樹呢?」窮秀才一下子懵了,屠夫說:「公樹就是松樹,因為松字有個公字;梅花是母字,因為梅字裡有個母字。」窮秀才聽完後,恍然大悟!

    隔天窮秀才離開屠夫的家,進京趕赴考場,當他打開試卷時,赫然看見皇帝出的題目正是:雄水與雌水和公樹母樹之說。窮秀才看了之後,不禁愣了一下,便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不久,放榜了,窮秀才被皇上點為狀元,特地帶著厚禮回到屠夫家,向屠夫道謝,並呈上一塊匾額,上面書寫 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感謝知師父為「饒益」作的精闢的解釋!句句話語充滿智慧,看來人生很多緣境,都在於當下一個念心如何看待,一句話轉一個心念,一個心念化消一個錯誤決定或思惟,能夠將這些智慧話語放在心上時時琢磨之人,必定受用無窮!正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