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看故事 根本未看見一個人

    世人迷惑於五欲,貪欲之心,如糞中蛆,如蛀木蟲,從淨入垢,從明入暗;為了滿足愛欲,常住污穢之中而不以為染,鑽進窄暗之中而不以為苦,乃是貪愛的欲念不厭足故。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從佛法看故事 根本未看見一個人 /信解

 

《寓言新語》謂:

有個齊國人,日日夜夜的轉念頭,希望得到一塊金子。可是,除了金子店,到哪裡去弄到金子呢?有一天,他起個大早,急忙穿好衣服,就趕到市上的金子店裡去。

 

在金子店裡,果然看見許多黃澄澄的金子,他越看越眼紅,越想得到金子,便隨手搶了一塊,拔腿就跑,跑不多遠,就給別人捉住了。

 

捉他的人說:「你這個人好大膽!青天白日的,敢在這樣多人的眼前,動手搶人家的金子!你也不睜開眼睛看看!」

 

搶金子的人回答:「在我眼裡,只看見黃澄澄的一塊塊的金子,根本就不曾看見一個人。」列子

 

財、色、名、食、睡五欲,財是五欲之首,世人誰不愛財?欲想財源滾滾,就得有搶錢的本事;有門路的人,用頭腦搶,沒有門路的人,用雙手搶,半調子的,就只有用強盜的方式去搶。君不見,多少商家開幕,紅包滿天飛,不是無分貴賤,大家搶成一團嗎?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然而,為了向錢看,誰都不擇手段!甚至名利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財、色、名、食、睡,原本就是人活下去的理由,又有誰真能看破放下呢?

 

《伊索寓言》中有個小孩在學校偸了同學一塊寫字石板,拿回家交給母親。母親不但沒處罰他,反而誇他能幹,第二次,又偷了一件大衣交給母親,母親很滿意,又誇獎了他。

 

隨著歲月的流逝,小孩成為小伙子了,便開始偷更大的東西。終於,有一次他當場被捉住,反綁著雙手,被押送到劊子手那裡。他母親跟在後面,捶胸痛哭。

 

這時,小偷說:「母親,我想和妳說句話。」他母親馬上走過去,兒子一下猛地咬掉她的耳朵。

 

母親罵道:「你這不孝之子,犯了罪還不夠,還要使母親致殘!」

兒子回答:「我初次偷石板交給妳的時候,如果妳打我一頓,今天我怎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所以,小錯不懲治,必將釀成大錯。

《集福消災之道》謂以做惡為能幹,這是惡人造惡的原因。沒有人願意成為惡人,但更希望自己成為能幹的人,因為錯解了「能」字,認為能幹的人有用,別人不敢欺負。雖然,自己知所做的並不是好事,但久而久之,也就不避諱了,甚至還引以為豪,例如巧取豪奪美其名曰「智謀」,心狠手辣美其名曰「果敢」,阿諛奉承美其名曰「世故」,貪淫好色美其名曰「風流」,諸如此類。縱觀歷史,這種「能幹」的人實在不少。

 

《賢愚因緣經》記載,舍衛國輔相的兒子名叫無惱,相貌英俊,孔武有力,學習於婆羅門教團。年輕的師母向他示愛被拒絕,於是搬弄是非誣陷他。師父一氣之下,編出一種陰毒的邪法教他:七天之中斬首一千個人,積攢一千根血指,做成鬘飾,將來定生梵天。

 

無惱深信不疑,持刀外出,見人就殺,人們都叫他鴦掘摩羅。第七天早晨,無惱已得九百九十九根血指,只少一根。人們都藏匿起來,因為找不到可殺的人,無惱心急如焚,遠遠看見前來送飯的母親,竟欲加害!

 

此時,佛陀突然從附近經過,無惱發現是位沙門,急忙追趕,但怎麼也追不上,遂在後面喊:「沙門小住!」

 

佛陀回答:「我常自住,但汝不住。」

無惱又問:「云何汝住,我不住耶?」

 

佛陀回答:「我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從邪師,稟受邪教,變異汝心,不得定住。晝夜殺害,造無邊罪。」

 

無惱聞已,心開意解,乃隨佛出家。

世人迷惑於五欲,貪欲之心,如糞中蛆,如蛀木蟲,從淨入垢,從明入暗;為了滿足愛欲,常住污穢之中而不以為染,鑽進窄暗之中而不以為苦,乃是貪愛的欲念不厭足故。除了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外,欲的類別,尚有如下的差別:

《涅槃經》卷十二中說三欲:即形貌欲、姿態欲、細觸欲。

《雜阿含第二一一經》中說五欲:即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

大智度卷十七中說六欲:即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

 

佛法中強調要出離(突破)欲求,主要是眾生因欲望而有「見、思」的迷惑,以至牽引而造作諸業,而業是六道輪迴的力源,驅使於生死交替的苦海中。因此,佛陀教人遠惡向善,也就是眾生於輪迴之中,告誡在受苦、樂的感報時,當以「我之行為」,慎行慎言,提起正念,莫為果報而分別、計較、執著,亦如《華嚴經》中所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即是「我」,心起念動,引發行為,表現於「身、口」,為業為道,成魔成佛,全在「我心」的造作,而行為「業、道」的種子因,肯定會受感報果。所以,學佛的人,必須要小心謹慎身口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