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釣魚

    一個擁有太多優點的人,如果不能小心的約束,處處言行的表現不肯收斂的話;那末,此人的一生,必然是在『冤曲』的歷程中,度著數不清的『委屈』日子。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6期2022年5月

佛法看故事 釣魚
/信解

 

2400多年前,孔子的得意門生宓子賤被任命為魯國單父宰。赴任之前,他特地來到鄉野,拜訪了在此隱居的智者陽晝,向其請教理政良策。

 

陽晝說:「你真抬舉我了,我一鄉野村夫,既沒從過政,也沒治過民,哪有什麼良策?」宓子賤說:「話雖如此,但我知道您學識淵博,請你說幾句教我一下。」

 

陽晝說:「你的誠心讓我感動,我雖無從政經歷,但釣魚還是有些經驗的,不妨說與你聽。」接著,陽晝向宓子賤講起了此前釣魚的經歷。他說:「我經常在這邊的河裡釣魚。我每次將魚鉤掛好魚餌甩到河水裡後,最迫不及待咬鉤的是陽橋魚。這種魚肉薄且柴,味道不佳,人們很不喜歡吃。而同一條河裡的另一種魚就不同了,它在水裡游來遊去,好像要咬鉤,但似乎又不在意魚餌。這種魚叫魴魚,個大肉厚,味道鮮美,深得人們喜愛。」

 

陽晝講到這裡停住了,宓子賤若有所思地說:「您說得好,我聽明白了,多謝您的指教,我一定銘記在心。」之後,宓子賤辭別陽晝,趕往單父上任去了。

在宓子賤赴任路上,單父不少消息靈通的人士騎著高頭大馬,乘坐華麗的馬車,趕來迎接他。宓子賤見狀,急忙催促自己的車夫說:「趕緊走,避開他們。」

 

來到單父,宓子賤依然不待見那些阿諛逢迎他的人,而對那些不顯山露水的人,他卻虛心向他們請教,並委以重任。宓子賤說:「巴結人的人大多沒什麼真本事,他們就是陽晝所說的“陽橋魚”;而那些不巴結人的人不趨炎附勢,往往有才幹,能幹事,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他們就是陽晝所說的“魴魚”。」《宓子》

 

 

俗話說:「人雖不喜歡戴高帽子,如果把話說得好聽一點,總是令人高興的。」語言是溝通情感的橋樑,從事語言的修養,幾乎是人類必修的課程。因為最容易傷害人的是口,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而幫助人的也是口,如愛語攝就是以關愛、鼓勵、啟發、體諒的語言去幫助人,絕不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花言巧語騙財、騙色。

 

 

吾人於身口意三者造作行為中,以口的造作行為最多,往往見到人家不對要講,自己受了委屈要講,歡喜時要講,痛苦時要講;可以說,有道不盡的長短是非,說不完的青紅皂白。因此,佛陀提出了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的教誡,而一切言語,以利益他人為原則。

 

《休庵散抄》〈冤曲與委屈〉一文說:「一個擁有太多優點的人,如果不能小心的約束,處處言行的表現不肯收斂的話;那末,此人的一生,必然是在『冤曲』的歷程中,度著數不清的『委屈』日子。因為,冤曲的本身來自報復,承受報復的結果當然是委屈;平心而論,事實的構成因素,不外是自己的言行太過優越,於有意或無意間,逐漸的累積起來!」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正是人生道途上,於言行指標的告示碑。

 

《安士全書》中描述因「一言而退失信心」的故事:在康藏邊區有一位老太太,結茅蓬獨居三十年,一心誦念六字大明咒,漸漸至心不雜亂,如入禪定,計數的豆子能自動從一邊跳到另一邊。

 

一位僧人從她的茅蓬路過,見茅蓬光芒四射,想必屋中定有高人。進屋發現是一位老太太,就詢問她修的是什麼法?

 

老太太回答;「我只念『唵嘛叭咪牛』。」僧人一聽,最後一個字唸錯了,就予以糾正。老太太頓覺三十年苦苦修行,因一字之差,功夫白費,非常後悔,信心退失。

 

當僧人出去後,發現老太太雖然念了正確的咒語,但金光全收,忽然悟出自己錯了,就再進茅蓬,告訴老太太:「妳先前念的沒錯,我剛才是想考驗妳是否虔誠?」僧人出門回頭再看,屋上又金光四射。

 

《法句喻經》也有臨終退失信心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十分虔誠的居士,勤苦修行,護持三寶。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哭泣,他聽到後非常哀憐,神識不肯離去,就轉生為妻子鼻子裡一隻小蟲。 

 

有位道人見她哭得如此傷心,就善言安慰,小蟲隨著涕淚落到地上,她見了後,想要用腳踩。道人急忙阻止:「停!停!不要踩,這是妳丈夫!」

 

婦人說:「我丈夫誦經持戒,精進無比,怎麼會這樣?」

 

道人說:「因為妳哭得傷心,動了他的愛憐之心,所以墮為蟲身。」因此,道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後,命終生天。

 

《華嚴經》中有七辯之說,旨在菩薩度眾,不是侷限於「辯」,必須具備有「才」,而且也不是恃才詭辯。於佛法講求般若具足,方能入於無礙辯說之境;依華嚴法界中,必須是「理事」無礙,綜攬了七大條件,方稱辯才無礙。

 

1、捷辯:修行覺悟的人,已具智慧,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捷如影現,如音響。

2、迅辯:修行覺悟的人,明於事理,心無疑暗,善赴機緣,隨問即答,語言迅疾,猶若懸河。

3、應辯:修行覺悟的人,一切文字名義,莊嚴種種法語,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隨其所問,應答無窮。

4、無謬辯:修行覺悟的人,隨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宣說,皆契真如之道,無有差失。

5、無斷盡辯:修行覺悟的人,於一字能說一切字,於一法能說一切法,相續連環不斷,盡說而無障礙。

6、多豐義味辯:修行覺悟的人,確知名數事理,義諦無礙,意味深長,或答或辯,無有限量。

7、最上妙辯:修行覺悟的人,宣說諸法,分別明了,清徹遠聞,聲若頻伽(妙聲),眾生樂聞,殊勝無比。

 

以上七種辯才,要入達無礙之境,乃從修養中完成,可以說,唯有真才實學,深體佛陀法義,具足饒益眾生功德者,否則,強辯狡辯,詭辯力辯,無非悉皆自我意識,遠離了「智慧」之說,不是覺悟之法,於菩提大道之效用,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