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學佛對我的影響

    那時就因為看不懂《唯識法相學》才決定走一趟菩提寺。從官網上我知道千佛山菩提寺有華藏殿,就跟母親一起去禮拜華嚴三聖,回去後竟然比較看得懂唯識法相學了。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6期2022年5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學佛對我的影響
與會者:若磐法師、若讀法師、淨心與淨慧
地點:千佛山般若寺

 

1、學佛的助緣與爾後所接觸的經典

淨慧是一位聰明、善良的女孩,在這次母女的訪談中,我們知道她接觸佛法的因緣是這樣的:

 

她是從youtube裡開始看老和尚的弘法節目,剛開始看「基礎佛法系列」時都聽不懂,但仍然繼續聽了半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動力呢?原來她有一段受干擾的日子,為了求得一份信仰的力量,她就去小時候阿嬤、阿祖常去的寺院,求觀世音菩薩幫她化解問題,沒想到意念中浮現的是「白雲」二個字,回家後她就在網路上打關鍵字「白雲」,從此在優酷先看老和尚的DVD,覺得受益不少,再搜尋千佛山,開始接觸老和尚的法要。

 

就這樣慢慢進入修學狀態,感覺是佛菩薩引導及善知識的帶領,讓她走向正道,一直走到現在,不但以前的狀況有改善,人際關係也改善很多,但一直沒去親近千佛山道場。談到看老和尚的DVD的經過她這麼說:

 

我先看基礎佛學再看《普門品》,後來又看《阿彌陀經》,接著看《唯識法相學》與《大乘起信論》。那時就因為看不懂《唯識法相學》才決定走一趟菩提寺。從官網上我知道千佛山菩提寺有華藏殿,就跟母親一起去禮拜華嚴三聖,回去後竟然比較看得懂唯識法相學了。後來之所以讀《華嚴經》乃因讀了《唯識法相學》,想進一步涉獵《唯識法相學》相關的理論──包括《瑜伽師地論》、《因明學》、《華嚴經》、《楞嚴經》…等,也就是唯識六經十一論,一系列唯識相關的都想認識了解。雖然接觸了這些經典,可是我不會急著求解脫,因為有這種體認──學佛還是要平實地去面對生活的每一件事情,把日子過好,並且好好的維護自己的身口意。」

 

2、漸修與頓悟

講到這裡,若磐師父給淨慧一個建議:

除了以上的經典,我建議先看《大般若經要解》,再看《心經導論》、《金剛經》等。因為佛陀於般若部經典講最久,而大乘佛法以般若部為主軸。

 

老和尚在《禪和遺痕》裡面,講到一些大刺刺要自我推銷的大德,老和尚一律不見。那些以為一悟就一了百了的人,太小看吾人八識田中的種子,那是無法計算的,太多了、煩惱也一堆。所以我覺得妳算幸運,妳求菩薩求得虔誠,才能跟老和尚接上這個法緣。

 

若讀法師給淨慧的鼓勵是:也是因為妳資質夠,所以這個「所緣緣」能轉為「增上緣」,這就是種子的重要性,正確觀念的建立、累積,才有辦法得到好處。

 

磐:老和尚認為吃飯要吃飽,就要一口一口慢慢吃才會飽;學佛也是要一步一步,沒有捷徑。做工作、發展事業也是一樣,要經過很多的挫折、很多的調整才會成長,世間法都這樣了,何況修學佛法。

 

淨心:有一次我在電視弘法節目轉到老和尚的時段,覺得老和尚對佛法的教導也是要一步一步地上來,絕非一蹴可及。

 

淨慧:其實過程中,當修學到很困苦的時候,也是有退墮心,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那麼辛苦?這麼地去修學?」但是突破之後再回頭一看,真的就是海闊天空,前面的事其實也沒什麼了。我剛開始讀老和尚的書很歡喜,像老和尚講「學佛不等於吃素」的觀念,因為原本以為只有我有這樣想法,結果看到老和尚也是一樣的看法,就覺得找到認同感。加上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其中蘊藏著深入淺出的道理,就覺得很開心。

 

讀:我覺得能突破關卡,就在於思惟修,這種思惟力很重要。

 

3、佛法是圓融的

淨慧:生活與生命想達到圓融就要有平等心、慈悲與智慧。自讀《華嚴經》後,我發現過去的事也沒什麼好計較、執著的,人會計較與執著都是因為只看事物的表相,華嚴經的道理,幫我更融會貫通、更懂得佛法的運用。現在比較不會輕易的去評斷、分別人事物的好與不好,所謂「是非」、「美醜」、「好壞」...世間法本來就是相對的。《華嚴經》講了很多道理,像很多天王他們有解脫門,依每個人的根性去作教導、化導;我們自己也有根性,依這樣的修學,一直不斷的去調適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去不斷地修學。

 

《華嚴經》裡面說的解脫門,色界、欲界天那些天人,像毘盧遮那佛也是,無始以來跟著十方世界諸佛修行,才能夠再來世間成正等正覺。那些天王能夠得到解脫門,也是無量劫來發願發心,跟著毘盧遮那佛修行,學習那麼多解脫門。他們的努力對我們來說都是無量大智,何況我們只是個凡人!自此之後,心中就比較無所求,漸漸的學會淡泊名利。

 

4、信願行

有一事讓人好奇,這對母女也是同參道友,在家裡遇到問題會用佛法討論嗎?據母親說她自己很喜歡華嚴三聖,自去菩提寺的華藏殿禮敬華嚴三聖後,滿心歡喜,現在固定星期六晚上都會收看老和尚的電視弘法節目。

 

淨慧表示她讀《大乘起信論》,裡面有講「信願行」然後「證」的道理,她往回一看,深覺自己一路走來真的就是印證這三個字。

 

若讀法師:信有「自信」跟「信他」的問題,自信常不可靠,如果能依佛陀講的道理去行,就會對我們有幫助。所以「信」就是觀念的建立,是一個引導,才不會盲目、偏差,因為沒有正念就會造成所知障。

 

淨慧:講到「解」,聽老和尚的DVD,把他講的法義一字一字的抄寫下來。雖然很辛苦,可是在抄寫的當中,能專注、體會,從中慢慢的自我調整。包括人際關係,與人相處的進退應對,包括自處,都很受益。原本很怕人群,也不知道與人相處之道,總有一種獨生女的嬌氣,看到一個臉色、聽到一句不喜歡聽的話,或是人家惹我不開心就馬上兇回去。但學佛知道道理後,就懂得怎麼掌握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處事比較圓融。

 

磐:妳在家自學佛法是有得到好處,沒錯!但從不懂 到懂的過程中,會不會擔心自己是以自我意識在看事情,因而産生偏差?

 

讀:也就是所謂「自證跟證自證」的問題?!

 

磐:妳在閱讀有了一些基礎後,建議妳再聽聽不同的人講,從中去發現或比較。其實每一個人的解讀有其差異,妳最大的自信是從看老和尚說的道理中,不斷的在調整自己,也覺得快樂多了,至少不會覺得每天遇到的都是煩惱,每天都在生氣,這個不滿、那個也看不慣。

 

淨慧:對一般人我不會刻意去講佛法,只是把佛法應用於生活之中,我會運用唯識的理論,讓學的佛法是活的。譬如打掃的阿姨,因為同事對她說話口氣不好,說她工作做得不理想,、難過得跟我訴苦,我就勸她──先問她工作是否有做好?若問心無愧就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如果別人是故意找碴,也不要與他不好的情緒對應。

 

這就是心不相應行法的「得」,不要去得到人家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情緒、負面的話語。經一次又一次地開導,她也會有所受益。因為自己在工作上比較資深,在職場上如果其他同事太過份,也會予以制止。雖然沒有講到佛法的字詞、相關語,但是把唯識的理論應用在生活上,確實得心應手。人世千百種相,看都看不完。如果每一種相都受影響,一定會很不自在。

 

磐:事實上老和尚的方式是,他把這些道理用在他身上,他表現的是讓我們感受於無形,為什麼每個人講到老和尚就是很感動,因為他老就是那麼細膩,把慈悲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5、《唯識法相學》在生活上的應用──心不相應行

淨慧覺得自己應用最廣泛的應該是唯識法相。對唯識的五大行法,尤其是「心不相應行法」,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得」,很多的煩惱、干擾、不愉快、跟人起爭執,其實都是那個字──「得」。

 

「光是那個「得」就磨了我快一個月。有時候別人沒那個意思,自己卻不喜歡,因而生起分別、計較與執著心。其中還有「名身、句身、文身」等,對我的改變也很大,譬如跟你親近的,講這句話沒事,跟你不熟的講同一句話,你就很生氣,關鍵就在於親疏差異。分析『心不相應行法」受益良多,尤其學會應用後,生活上也會轉換成一般語言,當然看多學多,跟同事聊天、開導很有用處。』

 

母親在一旁也笑著說女兒改變了,以前親友家人都覺得她脾氣不好,學佛後變得柔順了。

 

淨心:現在我生病了,她會照顧我,她買吃的都會買我一份,會講佛法給我聽。以前只要不順意,她就會發脾氣,現在比較會應用佛法的理論。

 

磐:佛法讓妳得到一個女兒,讓妳們可以生活融洽,不然一定會漸漸疏離。那妳學佛後帶來的改變是什麼?

 

淨心:別人無意的一句話,我們往往很在意、生氣,別人卻還在哈哈大笑。以前一直都受人家的語言、表情左右,那些都是相,人往往就是執著這些相。

 

磐:所以會省思「我這樣子很累,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式,會不會過得更輕鬆自在?」也就是多想一想。

 

淨心:如果我跟她抱怨別人的事,她就會說唯識有講「心不相應行法」,您還去相應?她會希望我改,慢慢的,我也比較不在意別人的言行了。

 

磐:每個人的根基都不同,每個人有業力、習氣,老和尚講要慢慢清淨。不是你跟我講三次我就會改,搞不好講三百次也不會改,為什麼?因為那是累世的習氣。

 

淨慧:舉例來說,有時我們對別人只是問一個問題,對方口氣怎麼會那麼不好,而且很不耐煩?

 

磐:人就是很不能接受人家對我口氣不好,或者嫌棄我,這就是一種「相」的執著。因為你對別人不好,我不會生氣,可是你對我不好,這個「我」就上來了,問題就跟著來了。這個「我」真的很難處理,可是你願意處理,慢慢的就會把它處理好。

 

佛法最主要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認識這個「我」,透澈的了解,也可慢慢了解其他人的「我」,能了解了,問題就會逐漸的少了。至於要從「不能接受」去面對、探討,直到能夠接受,是要時間、空間慢慢去磨合調整的,這就是修行的內涵。

 

淨慧:其實我從開始修學,每天不斷自我檢討。因為修學佛法,如果不作自我檢討,那麼習氣是不容易改變的,所以我一直在矯正自己的錯誤。現在的轉變都是細微的。

 

像一個同事常被欺負,他以前待的環境很好,所以剛來時很不習慣。有次他受傷,全公司上下沒人理他,我特別去關心他,後來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來找我,譬如說,他跟其他同事之間的問題,經過我給他的建議跟開導後,雖然他一開始不能接受,但後來想通了,也受益了。學佛法,是幫助自己,我跟他說的理論,都是自己從修學佛法裡面,應用的心得作分享,講的都是一般家常閒話,但可以影響他。

 

磐:有一些世間法,像現在的心理諮商,也可以處理一些問題,可是世間法的處理,跟佛法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妳聽了那麼多的佛法,覺得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不同在哪?

 

淨慧:以前我煩惱很多,面對人與事都會想很久,一點點事情就會煩惱。但從聽聞老和尚的唯識法相學,提到第八識,裡面,有很多無始以來造作的業,累積成無盡的煩惱,而且會隨業再造作。所以如果能運用佛法的道理,將業的種子慢慢的轉為道的種子,煩惱就會愈來愈少,情緒就愈來愈穩定。

 

磐:八識田中的東西太多,可是問題不在八識田,它只是個資料庫,問題在第七識。第七識就是那個計較、執著、分別的我意識,如果把第七識調整好,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修道就是去修第七識──頑強的自我意識。

 

沒學佛前自己是被世間的「相」所轉,自己也習慣去放大自己的感覺、情緒....總在煩惱,在相對中轉,最多能做到取正面,捨負面,學佛後有道理方法,逐一訓練自己去面對現實中的種種,針對問題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自然不會在感覺情緒上大作文章,反而從探討中發現很多癥結點。甚至面對負面的種種也能去突破,就無所謂取正捨負了。這對自己的幫助應該很大。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修學,遇到問題已習慣去面對、探討、化解,所以日子就平順多了。

 

淨慧:對!比較平順,知道怎麼應對那些人事物。像現在又來了新的主管,新的廠長,其實你一看就知道他不知道怎麼面對公司主管之間的問題,常常一個爭執點,二個主管觀念不一樣,他不知道怎麼面對、處理,我會建議他進退應對和處理的方式,結果可以更圓融。從中也瞭解他的立場,人事本來就不好管,要面對一些人事的問題,所以關係一直在演變,現在組織變動了,應該會好一點。

 

6、《唯識法相學》在生活上的應用──四緣的觀照

淨慧:唯識要學得深入,像剛剛所說的四緣,感覺運用得最廣,才能朗朗上口。

佛法的四種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我的所緣之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引導我修學雲老和尚解說的佛法,然後增上緣是毗盧遮那佛,在菩提寺禮拜毗盧

遮那佛後才看得懂唯識,之後每三個月就回去,每次都跪拜一個多小時,等無間緣地學習下去。

 

磐:你做事就是很專注,有些事告訴別人也不能解決,所以只能告訴觀世音菩薩。然後虔誠祈求就會有感應。最重要的是認識老和尚後,妳一心學習老和尚說的道理方法,去修正調理,改變自己,自然周圍環境就跟著不同,會覺得學佛後比較能去面對問題,生活就愈來愈自在,也比較平順了。祝福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