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 曉雲法師:大願的根源

    起念出家不久,弘一法師的話感動她,他說:「不聚眾講經,不收門徒,不為方丈。」雲山因應自己的志向做了調整,發願說:「不建寺,不當住持,只為佛教教育事業奮鬥。」

  • 文:鍾玲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90期2023年08月

文章轉載 曉雲法師:大願的根源
/鍾玲
轉載自聯合報

 

曉雲法師四十七歲出家,出家前已經是嶺南派的知名畫家,出家後在香港、台灣成立佛學園,後來在台北創立華梵大學。我很好奇,她是什麼時候種下出家的種子?什麼時候發大願創建佛教大學?當我十年前在網上看見她畫的釋迦牟尼像,雖然只找到幾幅,但是每一幅都令我震驚。其中一幅〈正等正覺〉,佛陀坐在菩提樹下,那銀白的樹葉、那雲霧中的重重大山、佛頭後面巨大的,白亮逼眼的光環,整個畫面散發的通透和燦爛,令人喘不過氣來。而佛陀面容的那種美好,以前沒有見過,男性的粗眉、女性的鵝蛋臉和櫻桃嘴,中性的,包容眾生的雙目,散發無限祥和。曉雲法師如何修得這種寬廣和慈悲,畫出這樣一幅畫?

 

曉雲法師俗姓游,廣東人,用過很多名字,常用的是雲山。出生書香門第,住廣州的西關,祖母常帶她去西關水月觀音寺拜觀音菩薩。約在1924年,雲山十三歲,政府推行新式教育,為破除迷信,把觀音寺的菩薩像打碎,雲山為此痛哭。1941年艱苦抗戰的年代,三十歲的雲山決定到大後方參加文化宣傳活動,大小姐獨行,路上吃很多苦。徒步由廣州到桂林,住簡陋骯髒的旅館,每當難過的時候,就默念觀世音菩薩,把走路當繞佛、勞累當修行。觀音的慈悲救人於苦難,早就刻印她心中。雲山畫過很多幅觀音菩薩像,可惜網上找不到。

 

雲山五歲進舊式的學館讀五經四書、古文詩詞,所以舊學和詩詞底子打得扎實。後來才就讀新式小學高班和中學。十八歲考入香港麗精美術學院,畫藝大進,擅長把古典詩句化入畫作。又博覽群籍,更沉浸佛經中,喜歡禪詩、禪畫。畢業後讀研究所,在香港的中學教書,並拜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為師。這期間立下心願,要壯遊天下山水以擴充視野,她的三願是:遊中國、遊佛國印度、遊世界,在1930年代這應該是男子才下的願望。她真的在抗戰期間,遊大後方名山並寫生,又到國軍對抗日寇的戰場寫生;去印度遊佛陀古蹟,在泰戈爾大學任教和學習,並在阿羅頻多修道院參學;在印度體驗和學習近四年。她還周遊世界兩次才出家!期間一有時間就去寫生,又在各地辦畫展以籌措旅費。我開始了解為什麼她的畫境那麼開闊了。

 

雲山三十一歲時,1942年秋,她在大後方成都到十方堂作法事,追思廣東病逝的父親,和被日機炸死的妹妹。十方堂的方丈是蜀中高僧昌圓老和尚,雲山的方外好友隆蓮尼師是老和尚的弟子,雲山就皈依了他。想來昌圓老和尚也重視這位在家弟子,因為她是名畫家,更因為她的慧根。皈依禮異常隆重,在容兩千人的大殿,老和尚披紅色袈裟坐在高座,兩序排列穿黃色僧袍的法師,雲山一人跪在座前,當鐘鼓齊鳴,她的哀傷情緒頓消,心中昇華到新的、從來沒經歷過的境界。能這般頓然放下煩惱的人很少。

 

雲山隨老和尚到他另外一個道場,靈巖山的靈巖寺。她獨自住一棟小木房靜修,常常上山寫生。一天拿著明朝高僧憨山的年譜,爬到千佛塔旁坐下,讀到憨山三十歲的時候,去五台山的北台、萬山白雪中的老屋苦修。一日在獨木橋上打坐修禪定:「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憨山由此悟道,寫了一首詩:「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澈。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此滅。」雲山讀到這裡,大殿鐘磬響起,在梵唱聲中,她興起出家之念。果然十六年後她出家了!

 

起念出家不久,弘一法師的話感動她,他說:「不聚眾講經,不收門徒,不為方丈。」雲山因應自己的志向做了調整,發願說:「不建寺,不當住持,只為佛教教育事業奮鬥。」令人欽佩的是只要她發願,願出必行。1959年出家後,她真的沒有建過寺,也沒當過住持。她出家四十多年都忙於佛教教育,出家後把在香港辦的雲門學園,擴展為佛學、文學、美術、教育四個研究小組。又成立佛教文化藝術協會,辦許多佛教講座。還在香港辦貧民學校,又為新界偏遠鄉村的失學婦女、兒童辦夜校。但是她教育事業的因緣不在香港。

 

曉雲法師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香港的動亂中,遷居台北養病,啟動了辦大學的機緣。關鍵還是在人,文化大學校長張其昀是史地學家,力倡中華文化,他請法師到文大授課,並出任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長。我的好友陳國寧就是該所第一屆碩士畢業生。1970年代曉雲開始籌辦大學,198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華梵佛學研究所;1990年成立華梵工學院,1997年擴充為華梵大學。你看她多堅韌地實現「辦佛教教育機構」的願望。她花很多精力為大學籌款,對俗世錢財完全沒有慾望,居然籌得款項,必是她捨己為教育的大願感動了施主。

 

我在曉雲法師那幅〈正等正覺〉中見到的無限慈悲源自何處呢?她三十二歲那年在廣西郁林辦畫展,就捐出部分的畫作義賣,救助戰亂孤兒和購置藥品支援抗戰。出家後在香港用很多心力辦義務貧民學校。她對孤苦病痛者的愛心早就深種。1949年她到達印度,探訪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行跡,徘徊於他苦修的竹林,流連於佛陀得正等正覺的伽耶城、鹿野苑、靈鷲山、誕生和入滅的地方。想像雲山居士當年在伽耶城的那棵菩提樹周圍繞行,踏著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足印,吸取他無比智慧的力量,她必然感覺跟佛陀接近,才能畫出佛陀的光輝。

 

(參考趙嗣崇作《曉雲法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