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

西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大師

達摩(○~西元536,一說528),本名為菩提多羅,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從小生俱異稟,聰慧過人;尤其在思想上,所表現的更是出類拔粹。當他在王宮遇見了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祖所器重,度化出家,賜名菩提達摩,並繼承禪宗衣缽,成為西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第二十八祖。來中國弘傳禪法,為中國禪宗初祖。梁武帝尊稱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追謚為圓覺大師。

二十七祖有一天遊化到香至王的國家,香至王詔請他到宮殿說法,並供養一顆稀世寶珠。他想要試驗香至王的三位王子的智慧高下,於是拿起寶珠說:「世間還有比這顆寶珠更珍貴的嗎?」

大王子回答:「這顆寶珠是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世上再也沒有比它珍貴的了!」

二王子點點頭,回答著和大王子所說的一樣。

三王子卻辯駁說:「這顆寶珠不是最珍貴的,一切諸寶中,以法寶為上。各種形色的珠寶光明,只是世上常見的,它不能自照,必須假以人們的智慧去分辨;這些並不是什麼寶,只不過是一粒粒的珠!而無上的法寶,就是人們的智慧,當人們把這種智慧發揮出來,那便是無上的法寶了!這些法寶不僅僅能自照,而且能分辨世上的各種形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諸法。

可見師的才智是超脫的,根基是深厚的;師具有獨特的思想,不為物質所迷惑;具有創造的見解,不為傳統所約束。由於具有這些優越的條件,以後出家修行,繼承般若多羅的衣缽,而成為西土二十八代祖師。

師的才智和雄辯,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對佛大勝創六宗的錯誤思想,與以義正詞嚴的降伏。六宗即是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寂靜宗。從學的人趨之若鶩,各宗擁有千百位信眾,蔚為風氣,師常為此事歎息:「全國雖有六宗弘化,然所闡揚的法都有所偏,我當前往教正之,使其皆能得解脫。」於是,師前往六宗之處,以他的雄才智辯,一一為其破迷啟悟。從此,六宗的領導人和信眾,都心悅誠服於師。

師在印度弘化六十餘年,離開印度渡海來到中國廣州,刺史呈表上奏梁武帝,於是師被迎請至金陵(南京)。

帝問:「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多少功德呢?」
師曰:「並無功德!」

帝問:「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問:「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因為梁武帝執著功德,卻被師一盆冷水澆上頭頂,以時節因緣的不契合,所以師渡長江北上至少林面壁,潛修九年;一則觀察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習性與環境,二則等待機遇因緣。

當時,有一位博學多聞,善於說法的神光,久仰師的德養,特地來少林寺參訪。神光見師面壁端坐,心想:「古人為了求法而忘身,有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髪掩泥、投崖飼虎等難行能行事迹,我是何人呢?應該誠心求法。」於是,神光站在師旁,一夜大雪,寒凍徹骨,積雪湮沒了膝蓋。

師問神光“:「你在大雪中久立不去,是為了尋求什麼?」

神光悲泣著說:「願和尚慈悲,開甘露法門,廣度各類的眾生。」

師答:「諸佛證得無上的妙道,都是歷經多生累劫的精進修行,難行能行,難能忍。你憑著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也想奢求真正的佛乘嗎?」

神光聽後,非常慚愧,便拿起利刃,在師面前自斷左臂。師知神光為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為其改名為慧可。在師與慧可「安心」的故事,有一段對話:

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師說:「我與汝安心竟!」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師將圓寂,便召集門人說:「我的時間有限了,在我離開之前,想聽你們的心得,對我所教導的究竟得到了多少?」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說:「汝得吾皮。」

尼總持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師說:「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說:「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師後,依位而立。

師極為嘉許地說:「汝得吾髓!」語畢,看看慧可,非常莊嚴地說:「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咐囑,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於是,把衣法傳與慧可,證明他為東土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師的禪法入門是什麼?就是二入四行之法。所謂二入,就是理入與行入;所謂四行,就是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等四種行為的入道方法。

師一方面帶來了印度佛教中禪的思想,另一方面卻在少林九年面壁,受了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而創造出中國祖師禪的背景,以致代代相傳,而至六祖惠能,正確地定下了宗旨,來弘揚中國祖師禪的思想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