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首詩

                                                                                                     文/淨煌

日前在彰化監獄上書法課,偶然看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一句詩,隨性的跟受刑人談起這首布袋和尚的詩,沒想到大家興致勃勃。回家後將上課的內容整理出來,不知道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別於現場台語口語的表現,會不會失去原味,少了那份生動?! 

詩,是文字語言的濃縮精華,如果多加解釋便如標月之指,所以不如自己去意會涵詠,而同樣的一首詩,基於個人經驗、思惟與創造的差異,見解與體會也會有不同,現在就讓我們先賞析《楓橋夜泊》這首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情景交融,主角看似一副悠閒,下雪天還有那麼高的興致,半夜跑到船上聽鐘聲,其實透過“愁眠”與“客船”的「詩眼」,以及沒說到「秋」字,但透過“月落”、“烏啼”、“霜滿”、“江楓”、“漁火”的點染,讓我們知道此時的時令;沒有提到「靜」字,卻用了反襯的筆法,以烏啼和鐘聲透出寧靜的氣息,當萬籟俱寂,寒山鐘聲從城外聲聲傳來,尤顯出雪夜靜謐的淒美與遊子一夜的思鄉之情,真是手法高妙,不著痕跡。全詩充滿豐美的色彩,隱隱傳達出作者內心的感懷愁緒,也構成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

其次要談的是布袋和尚的這首詩:「手把清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關布袋和尚一生的傳奇不勝枚舉,留下的禪詩與偈語也不少,無不蘊含深遠的警示,耐人尋味的妙語,如果要我解析他的詩,好比是以管窺天,但是所幸前面有談到詩的特性,說明詩是一種超越是非、對錯的高度藝術創造,純屬個己的玩賞與感發,筆者才敢不揣已力牛刀一試。

「手把青秧插滿田」:「田」是我們的心田,性地。每個人都擁有一畝田,有大、有小,也許是旱田或水田,不管是什麼田,每個人都有一把青秧可以插種,這把青秧就是每個人的知識經驗、善心或菩提種子。不同的是:有的人把秧插得用心齊整,使秧苗順利的發芽成長;也有的只管插了就算,不管秧苗種的是否整齊、牢靠?所以人生這畝田,可能會出現以下四種情形:第一好,田地一大片,秧仔插得真正好,最後稻子豐收了!第二好,雖然田地不大,但是同樣用心,每天辛苦插秧、耘草,雖然數量不如第一好,但依舊收穫不少。第三好,田地一樣大,但是不用心經營,最後收成不看好,可是所幸田地大,總算得溫飽。第四呢?田地又小再加上事不關己,最後收成好不了,可能餓死難吃飽。可見秧長得好不好,稻子豐收不豐收,全看我們一雙手,如果不用心,到時看到別人收成可不許嫉妒哦!

「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就是返照、自我省察。我們平常不願低頭,乃是我執、我見、我慢的障礙。一句俗語:「活到老,不曾看到自己的眉毛」,意思是眼睛都往外看,只顧看別人的眉毛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眉毛美不美,這就是忘記要檢討自己。這時就必須攬鏡自照,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瞭解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是一般檢討,使自己進步的方法。此外,插秧時自然的低頭,看著自己水中反射的倒影,沒有污染,內心就像水中天一樣的清澈明亮,天是那麼的公平,陽光同樣的照在掠食者與被獵食者身上,不論雌雄、高矮、美醜、成敗種種,有趣的是──順意的會感謝天的賜予,失敗的動輒怨恨老天沒有照顧他們,實際上,好不好、如不如意、個人的輸贏和天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人心才是幸福、快樂與否最大的關鍵。

「六根清淨方為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提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本身並不做好壞、喜憎的判斷,就像照相機,它不會對著一個美麗的小姐就自動拍照,遇到醜劣的人就不拍,一切取決於「心」,所以「心」才是判斷和抉擇的主宰,如果凡事不先入為主,不以自我為出發點,譬如一句話:「你說的我聽得不爽!」其實不爽的原因是你已說到他人的短處,而不管有理、無理,只要說人家不好,造成別人的困擾與傷害,那就是自我意識,就是不清淨!相反的,如果被說的人能冷靜思考,仔細分析:知道對方完全是為我好,就算不好聽,也不會覺得不爽,還能生起一份感恩,那就有修行!「六根清淨方為道」是告訴我們: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慾、火氣、煩惱拘縛的時候,就能與道相契 

「退步原來是向前」:不知各位看過早前人工插秧的方式嗎?以前插秧是邊插邊退後,雖然倒退,秧行卻愈插愈長,不知不覺中整塊田就插完了。就像很多事情,表面上和實際上看,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人表面洋洋得意,佔盡上風,但私底下卻一塌糊塗,就像當年項羽,自號西楚霸王,所有諸侯莫不懼怕而膝行臣服,自此開始得意忘形,對部下不尊重,部下便紛紛離去,後來項羽自刎於烏江。所以,有的人看起來軟趴趴,其實韌性特強。記得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帶學校的同事去露營,那時露營區不多,設備也差,所以用水必須自己提,我和一位同事就一齊去提水,那個同事身高不到160公分,體重差不多五十公斤,他和我一樣提了一個大水桶,一路上直喊著「會累死」,就這樣喊著回營地,我注意到他提水都沒換手,他是位歷史老師,很少運動,平常只愛下棋。而我是體育老師,一路上我換了三次手,這件事記憶猶新,俗語講:「荏荏馬嘛有一步踢」、「破碗耐磕」(台語),所以表面的好壞強弱都不是真的,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大家想想,在起跑點贏了,終點輸了,那起跑時贏又有什麼意義?更慘的是還沒到終點,跑到中間就掛了。所以萬事不必爭起頭,最後贏的才算算,只不過要爭取最後的成功不是那麼簡單,必須能夠忍受起頭的失敗,堅持中間的考驗挫折,耐得住風雨的侵襲才有辦法到達終點,其實不管是不是第一個到達終點,只要盡心盡力,對咱來講那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