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圓覺經‧清淨慧品》,佛以四句三十二字作結:「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文/馮紀游
《圓覺經‧清淨慧品》,佛以四句三十二字作結:「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註:辯同辨。)憨山法師曾發警語,如違反第二、三、四句則如「斬頭覓活」、「揚聲止響」、「頭上安頭」。反觀千佛山止觀法門的「止」法是「住一妄念深加了知」;「觀」法是「於此了知詳辨真實」,是否和佛陀所教背道而馳呢?對初學佛者而言,這是個疑問,必須加以探究。從白雲禪師談「因果與因緣」的道理來看「學、疑、問」三者的關係:「學」是因,「疑」是緣,「問」是果,合乎因緣法則。因此,學而有疑就要問。問誰呢?問經典,問善知識。信而不疑並不代表有了知與見。佛教的「信」是「知見」的問題,不是「相信」的問題。從佛典中證得真如的描述即可知一二,例如:照「見」五蘊皆空,明心「見」性,「見」道,以正智慧如實「知見」,得淨「法眼」等,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之處是由智慧得正見,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千佛山止觀法門與〈清淨慧品〉是矛盾衝突抑或相輔相成?本文試圖探討兩者的關係以決此疑。
白雲禪師說:「修行要循序漸進」。「序」是一個流程。流程必然有起點。每個修行的序都有個「起修點」。有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就有八萬四千行門和無量的「起修點」。佛陀說法是對治,亦即提供不同的聞問者,不同的「起修點」,依聞問者的根器而定。〈清淨慧品〉的四句結語和千佛山止觀法門並不衝突,祇是「起修點」的位階不同而已。其理安在?
《圓覺經‧普賢品》,佛陀對上上根之人說圓修頓悟「不作方便」「亦無漸次」。因此,「起修點」只有一個「知幻即離」。對中下根器行者說方便漸次,其內容相當複雜。「方便」正是入證圓覺之門乃下手之功夫也(憨山語),亦即「起修點」;而「漸次」則指出許多不同位階的「起修點」,深者自深,淺者自淺。例如〈清淨慧品〉的隨順覺性,〈威德自在品〉的三觀門及〈辯音品〉的二十五輪。這些「起修點」對初學而言祇是一個概念而已。白雲禪師說:「概念是根本沒有辦法去把握的。」再看其它經中宣示的「起修點」。《楞嚴經》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的「起修點」。「入流亡所」是觀世音菩薩的「起修點」。這些對初學而言仍然是概念而已。甚至佛陀叱責之語也是「起修點」。《圓覺經》中佛叱金剛藏菩薩之問「非為正問」,責之「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去除輪迴心、輪迴見」是「起修點」。又在《楞嚴經》中責阿難之覓心七處不可得,是在相上打轉。「先悟後修,返照自性」是「起修點」。初學者閱讀經典多半連問者的問題都沒有能力領會,奢談佛陀宣示的「起修點」。例如《楞伽經》大慧菩薩連問一0八句,佛陀幾乎全以「**句非**句」作答,結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這些各種位階的「起修點」使今世佛弟子心嚮往之,卻力有未逮。當根器、修養、智慧不足時,初學需要的是紮基訓練,是比佛陀教中再低一層的「起修點」。可惜古德注疏修觀都是從真如本性下手。這些「方便」對今世初學而言一點都「不方便」。或許根器太鈍,找不到使得上力的「起修點」。承認自己鈍根並不羞恥。《印光法師文鈔》中均自稱「鈍根之人」。以他的修養且以鈍根自勵,是否可作為今人之警惕?江味農居士解《金剛經》說;「覺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觀一切法是在境緣上用功。」凡夫鈍根,淨念生不起留不住,妄想執著無止境,那有能力從本源上下手,但又找不到貼切的法門從境緣上下手。更不幸者,妄以利根自居,譬如按照《金剛經》:「發大心,離四相,以無所住心行六度」,多年後依然故我,仍然是個「四足尊」(四相具足也),「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己障住的佛性。白雲禪師在其《圓覺之道》中解〈清淨慧品〉,指出「不為妄惑」,「於遷流妄想之中,見住其境,實不為動。是要有了實證的修養才能達到的境界。」這個初學需要努力才能達的「境界」就是「平等一心的離相法門」(圓瑛法師語)的「起修點」。初學所處的「境界」是「淨念不可得,妄念一大堆」。如何從目前的境界起修呢?縱觀古今,唯有千佛山止觀法門一門。不要忘了白雲禪師的警語,此法門「所能達到的境界並不高」。因為此法門的目的在為初學紮基並領入佛陀所教各種起修的境界。此法門殊勝之處就在善用初學者最豐富的資源──妄念。以初學而言,「淨念」是「零資源」,而妄念則隨取隨有。是故,從妄念入手就不會有陌生感,也不再是把握不住的概念。「止於一念」及「觀照菩提」的功課就可以開始作了。由「一度止觀」起修,循序漸進,則「二度止觀」及「三度止觀」都有成就的機會,接下來就有機會從如同〈清淨慧品〉宣示的「起修點」起修,提昇,乃至圓滿成就。
行文至此,清淨慧品和千佛山止觀法門的關係已清楚呈現。關鍵就在「起修點」的位階不同。海仁法師說:「既發心求佛道,當自精勤修學。然修不由徑,徒勞無功。」初學者的認識能力如不足以從「平等一心的離相法門」起修,則千佛山止觀法門提供了一個入手的大好機會,可以從「居一切時唯有妄念」起修,突破,提昇,再提昇,直至達到佛陀所教的起修境界,再精勤修學,庶幾乎可臻「一念不生,全體自現」的境界(憨山語)。白雲老禪師慈悲,以善巧方便為吾輩初學發明了千佛山止觀法門。吾輩當以至誠之心由此一門深入,循序漸進,打好基礎,才有機會「捨自我入於法」,再「遠我意識,淨法聚,顯菩提果」──以上謹以白雲老禪師法語作結,與吾輩初學佛弟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