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記一二則

                                                                                                    文/若洵
佛陀悟道處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為佛陀成正覺之地,位於印度比哈爾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羅聚落,據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鉢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畢鉢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佛陀在此探索,察覺,觀十二因緣,八正道,四聖諦,六波羅蜜,思惟解脫之道,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據說過去所有之佛,都在這菩提樹下成就道業,每個時代樹的名稱不同,未來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也是在此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伽耶城於中世紀為婆羅門教徒所擁有,為與婆羅門教徒之伽耶城區別,特將佛成道之聖地,稱為佛陀伽耶,與佛陀出生處─藍毘尼園、度五比丘處─鹿野苑、涅槃處─拘尸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陀四大聖地。

大塔:又稱大覺塔、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塔內供奉金泊如來聖像,現有之大塔是十二、三世紀之間緬甸國王所修建,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觀九層,內部實僅兩層,四面刻有佛像、佛龕,雕像精緻莊嚴。十三世紀時因避回教徒之摧殘,佛教徒遂將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掩蓋數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由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重新挖掘出土,舉世震驚。每年世界各國朝聖的佛教徒,每天平均至少都有二萬人在此朝拜,雖然人多擁擠,無吵鬧聲,每個團體都很用功,有靜坐、拜佛、繞佛塔、念佛、持咒、誦經、與法師開示,空間不大,也不會互相干擾,是八大聖地中香火最鼎盛的地方,到了此地才知全世界,有那麼多虔誠用功的四眾弟子,不由生起慚愧之心,自己還不夠用功,此地主權仍歸印度教所有。

菩提樹位於大塔後面接近基臺處,高十二公尺,在樹下見不到樹葉,風吹一掉下來即刻被朝聖者檢去,阿育王之女兒僧伽蜜多,將此樹分枝移植斯里蘭卡,後本樹遭異教徒摧毀,又從斯里蘭卡移枝回菩提道場,現存的菩提樹是第五代,金剛座位於菩提樹下,佛陀在此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現用石欄干圍繞四周圍。阿育王為佛陀入滅後二百年左右之摩揭陀國王,初時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惡意砍伐佛陀成道處之菩提樹,枝幹雖被砍伐殆盡,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見菩提樹又長新芽,很後悔當初為何要把他砍掉,阿育王令工匠築十餘尺高之石欄干,環繞嚴加保護。又七世紀初,羯羅拏藍伐刺那國之設當迦王毀嫉佛法,破壞大塔,砍伐菩提樹,焚燒其根,經數月之後,阿育王之後代摩揭陀國之補刺拏伐摩王,為防後人再度濫砍,乃築二丈四尺之石欄干保護。

大塔右邊有阿育王建造之一隻石柱子,下面有一個放生池,池中佛陀坐在蛇王身上,為了紀念蛇王救佛陀而建造,據說有一天佛陀在附近竹林裏面打座,突然間刮大風,下大雨,雨水大又急,佛陀來不及躲避,蛇王就將身體捲起來讓佛陀坐在上面,蛇王幫助佛陀平安度過苦難。

雪山龍洞:苦行處

雪山龍洞:位於摩揭陀國,佛陀伽耶南方之優樓頻羅村。為何名雪山?此山不高,但整座山頂常年多被雲蓋住,遠遠望去,彷彿大雪蓋住山頂,整座山樹不多,大部份都是天然玫瑰石,龍洞就是佛陀當年苦行之洞穴,是一個天然玫瑰石洞很漂亮,可惜後人把洞口用水泥堵小進到洞內黑漆漆,正中央坐著佛陀苦行相,兩眼下陷,肋骨明晰可見。

太子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淨飯王派五位侍從陪著太子一起共修,苦行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飯充饑,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蘆芊穿過膝,喜鵲築巢在頭頂上,寸步不能移,一動鳥蛋就摔破,太子思惟始終未能成道,苦行乃是修行人必需經歷,實際體驗,昔日在皇宮吃山珍海味榮華富貴,茶來伸手,飯來開口,而苦行在深山荒郊野外禽獸那麼多,要注意安全,每天饑寒交迫,餓著肚子,去體驗窮人之苦。據說有一天梵天神在旁邊跟太子說,琴線調得太緊聲音不好聽,琴線調太鬆聲音也不好聽,要調得不緊不鬆,巧到好、才能彈出悅耳聲音,因梵天神指示這些話,讓太子體悟到苦行非得道之因,要適度,不要把色身搞壞,沒有色身,那來法身,太子離開苦行林,那五位共修同伴誤會太子退失道心,就離太子他去,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沐浴淨身。

尼連禪河又稱尼連河,為恆河支流,尼連河之水清冷湍泗,兩岸平正林木扶疏,花草鮮榮可愛,河邊村邑處處豐饒,棟宇相接,而人民殷盛,河岸多聖蹟,有伽耶山、菩提樹、苦行林、正覺山,現今整條河兩邊沙灘都種植香蕉樹,盛產期很便宜一把10盧比,居民勤勞生活富裕,香蕉較小味道酸甜,如台灣芭蕉,太子至河內淨身後接受牧羊女斯加妲乳糜之供養,漸漸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鉢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進入甚深思惟‧‧‧‧‧‧。

牧羊女斯加妲紀念處

斯加妲故居很大,現剩下一堆土坵,在當時是富家女孩,父母以農耕為主,有錢人家裏牲口越多,表示越富有。牛,在印度習俗稱聖牛,牛可以在馬路上走,行人車輛都不可以傷害他。斯加妲端著一碗用最新鮮的牛奶和米熬成之乳糜,走一公里多的路,虔誠發心去供養修行人。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物質等必能感招幸福之果報,斯加妲以虔誠慈悲心去供養有道德之苦行者,悉達多此時色身最需要營養補給,那乳糜使其身體慢慢恢復健康,能精進修道,施物雖少,其福甚大、萬古流芳,後人蓋一間紀念堂表揚她。牧羊女斯加妲供養佛陀功德無量。參觀牧羊女家後,再徒步至供養乳糜之紀念堂,沿途一片綠油油小麥田,田中小路不容車行,紀念堂外面有一顆百年大榕樹,走到目的地後坐在榕樹下小憩很涼快,堂內中間供奉佛陀,右邊是斯加妲,左邊是斯加妲之傭人。當時之印度地廣人煙稀少,佛陀從苦行林至尼連禪河,再到牧羊女的村莊外圍,要走好多小時的路很辛苦!

鹿野苑

中印度古王國─波羅奈國,今稱瓦那納西。《大唐西域記》有載:此國都城臨西殑伽河,居民殷盛,人性溫恭,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城西北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後,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也是印度教之聖地,亦為佛教、耆那教之聖地。此國古時以產棉布著稱,生產著名的波羅捺衣。世尊成道後開始找當時在雪山一起苦行的五位共修者,於鹿野苑找到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沙波、摩訶男、阿說示,佛陀初轉法輪對五位行者開示四聖諦、八正道。四聖諦,1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乃三界之趣之迷果。2集:貪瞋癡等煩惱及善惡之諸業乃迷因,此二者為流轉三界六趣之因果。3滅:入涅槃滅惑業,離生死苦,真空寂滅,乃悟果。4道:八正道能通達涅槃之道為悟因。八正道,1正見:明苦集滅道四諦之義,以無漏慧為體。2正思惟:見四諦之理,思惟之增長真智,以無漏心為體。3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非理之言說,以無漏戒為體。4正業:以真智去除身之邪業,住於清淨身,以無漏戒為體。5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從事正法而活命,離諸邪活,以無漏戒為體。6正精進:發用真智強修涅槃之道,以無漏勤為體。7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遠離邪念,以無漏念為體。8正定:以真智入於清淨禪定,不散亂,以無漏定為體。(以上四聖諦、八正道摘錄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般若學》)

佛陀度化了五比丘則佛法僧三寶具備,教團成立之初,於僧團中,佛陀為比丘訂定理想之生活方式,即以四依法,為生活準則,1常行乞食,於每日午前行乞食一次以充腹。2著糞掃衣,於塚間,尸林(埋葬死者遺骸之處),糞堆處拾得廢布而製成之衣。3依樹下坐。4用陳棄藥,由排泄物製成之藥物或指人所捨棄不用之各種藥材等。為比丘發病時所用之藥物。比丘依此四法而修行,則可安於不貪愛,無執著之生活。

苑內現有佛陀說法台、精舍遺跡,壯觀精雕的佛陀舍利塔是阿育王所建,阿育王蓋石柱、養鹿園,並參觀博物館內有佛陀初轉法輪石雕像,迎佛塔為後人紀念佛陀至鹿野苑而蓋。

恆河

恆河又作恆迦河、殑伽河,意譯為由天堂而來,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發源於西藏岡底斯山脈,在喜馬拉雅山頂4200公尺之高處,向東南奔流八百公里,於東孟加拉與布拉馬普得拉河會合,流入印度洋,流長約2700公里,兩岸約1500公里之地是為神聖的朝拜地區。河岸兩旁建築無數寺廟,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禮,印度教視之為聖河。傳說由仙人的祈求,恆河水自毘濕奴之腳尖流出,自天而降。毘濕奴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佛教亦視恆河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說妙法,恆河之中流為古奧義書時代文明中心,至釋迦佛陀應世,恆河兩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動之重要區域。其地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故印度人視為神聖之地。

清晨五點多出發至恆河,沿途交通擁擠整條馬路塞的滿滿,有汽車、大卡車、摩托車、三輪車、腳踏車、馬車、驢車,牛群、羊群及行人,整條馬路熱鬧非常,喇叭聲不斷,路經貧民區房子非常狹窄又簡陋,類似我國四十年前鄉下養雞養鴨人家用小木板搭成的寮舍,貧富差距很大,看到窮人的生活真的很心酸,人就是要把握自己的生命累積福德。

遠遠就聽到搖鈴行法聲,是印度廟婆羅門教的祭司在幫教徒解厄運。河邊浴人─一大早手提著包包往恆河走去,此河俗稱福德吉河,以河水沐身可生福除滅罪垢,印度人於今仍有爭相投水洗身之風俗,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不墮惡道,沐浴完又順便洗衣服。在恆河看日出,太陽特別大,是橘紅色,天空無雲,掛著一粒圓滾滾火球,看起來不會刺眼,光線很柔和。

坐船至對岸看恆河沙,河沙至細,故佛陀說法經常比喻以恆河沙難以計算其量,河沙是白灰色,在陽光照射下亮晶晶,看起來很是漂亮,彷彿鑽石沙灘,如有帶沙子回家,要特別處理,因裏面有亡者骨灰,需要篩減。印度人的習俗,臨命終時也要至聖河往生,現躺在河岸沙灘上等待往生有四位,全身用布蓋起來,每天只喝恆河水至氣斷,有錢者就送至對岸火化場火化,之後骨灰就投入河中,貧民則直接將死體投入河中,順水而流,不墮惡趣,亡魂獲濟。恆河水是印度人的母親河,孕育十多億人口,有很多人一定要喝恆河水,別種水喝不習慣,河水是活水,是喜馬拉雅山的雪溶化而流下來之水,水很冰冷,一直流往印度洋注入大海,河水清澈,魚兒很多,沒有不好的味道,母親河不管人們怎麼污染他,都如如不動包容一切,將舊水流走,新鮮水來造福人群。

參觀古蹟

阿格拉,印度人稱為金三角,世界第一大古蹟,也是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瑪哈陵──此陵由二萬名人工費時二十二年才完成,面積約二十公頃,是蒙兀兒帝國沙加罕國王,對其愛妃的永久紀念。整座陵墓全部都是白色大理石建築,裏面牆壁鑲滿亮晶晶的寶石,敘述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三仟寵愛在一身,王妃是伊朗人,十八歲與沙加罕國王結婚,婚後育有十一個王子,二個公主,王妃在三十六歲時生第十三個小王子,產後就過世,王妃對國王要求,如果國王真正愛他就不可以再結婚,並要幫她蓋一座墳墓做為永久紀念。王妃往生後,國王就召集世界各國最有名氣設計師,國王跟設計師說,如果被選上的設計圖,將給最高酬勞。伊朗的設計師全部採用回教建築的圖案設計,呈給國王看了之後就採用伊朗的設計圖來蓋陵寢。目前來自世界各國的觀光客,每天至少有二萬人。

所有印度觀光景點,這裏門票最貴,入口處還要檢查看是否有帶破壞古蹟的東西,沙加罕最小的兒子,將他十個哥哥全部都殺掉,又篡奪父親的王位,兒子問父親:看你喜歡皇宮那個地方,就把你囚禁在那邊。沙加罕選擇皇宮右邊最上層,每日可以凝望愛妃陵寢的八角形樓塔中。所謂情深似海,緣盡情未了,互相牽掛,要走的人怕對方遺忘了他,而活著的人萬分不捨,整天神昏顛倒。人生無法避免生離死別,即使是最恩愛的夫妻,當無常一到,黃泉路上我獨行,世界上只有因果最公平,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因每個”我”造作不同,自作自受,任誰也無法替代受報。

我佛釋迦如來昔日為太子時出皇宮,遊四門,見老、病、死、沙門(老:年紀大拿著枴杖走不動、病:色身四大不調,生病不健康。死:看見出殯隊伍,親人生離死別在哭泣。沙門:指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等現象,深感人生苦痛無常,榮華富貴,只是過眼雲煙,短暫現象,惟有先捨掉現前一切進趣沙門,追求解脫之道,方能遠離輪迴苦,最終達到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