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卡

                                                                                                        文/ 微言

《心路歷程──桑蒙》,是導師著作中個人頗喜愛的一本,第一次接觸它約是在八年前,於時空的變遷之下,自己經歷了身份與心境的轉換,如今再讀《桑蒙》,未料,感覺是如此的貼近,書中主角所面臨的問題,與自己現前的情形竟如此地相似,而此書寫於民國七十八年。

書中描述就讀研究院的比丘尼,檢討他在研究院中二年來修學的成果:「‧‧‧‧‧‧想於實質的究竟而言,則真的是惶恐之極!因為,平心靜氣的檢討一下,不但根本談不上修養工夫,連最起碼的情緒穩定,仍然一直是住於鬧亂之中‧‧‧‧‧‧」

「先將姿勢調整好,緩緩閉上雙眼,深吸一口氣後再慢慢吐出,用手指點一下鼻端,記著這個感覺,然後將意念擺在那兒‧‧‧‧‧‧」,課堂上教授師如是地指導同學。依著步驟進行,然而每每意念如猿,躁動不已,靜坐時,綿密的妄想,不禁的雜念,如浪潮般波濤洶湧,怎的也止不住!

導師於《生命組曲》中提及:「意念,乃是虛妄,雜亂,正常等思想變化的整體;人,都有意念,一直不斷的,甚至睡覺的時候,思想中離不開一些虛妄的,以及正常的各種意念。」;「學佛行程中,三業清淨的樞機在『意』的整理,只要意念中能去除那些虛妄和雜亂的,那麼,餘下的便是正念了。」

那麼如何才能去除那些虛妄和雜亂的意念呢?我試著在靜坐中觀照那紊亂的念頭,想要知道心中所藏究竟是些什麼?於是腦中浮現──有些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如自己負責的樓層窗戶是否關了?衣服的扣子掉了還沒補,房間還沒清理;或是白天與同學的對話場景會再次浮現;又或是夜裡夢到某位遠方的友人,不由得掛念起他來‧‧‧‧‧‧‧,大多是無謂的擔心、或因人際互動而有的情緒波動,以及許多未處理的小事累積成無形壓力,形成諸多的罣礙、顛倒夢想。

此外色身的問題亦會干擾靜坐的品質,我的身體少有感覺舒適的時刻,經常性的胃痛,長期的疲累,靜坐時脖子僵硬,肩膀沉重,有時身體還會因自律神經失調而不由自主的抖動,很難好好地靜坐。

對於自己無能的情況所產生的感受,正如《心路歷程──桑蒙》所言:「想到四事供養的功德無價,師長們心血的培育,而自己確太貧乏了,不能對院方有所交代,於心不安。對於二年所溜失了的韶光感到『慚愧』。」;「徨恐是事實,慚愧的是徨恐的時間太短,剎那之後又為數不清的繁複意念所淹沒‧‧‧‧‧‧‧」

為何我的意念如此的雜亂?鎖定此部份做了思考,我想有幾點因素,一是出家後遠離紅塵的擾攘生活,較有機會注意到自己的心識遷流變化;再者聽聞師兄們說出家後業識裡的種子冒得快;此外是於生活上沒做好規劃,經常輕忽小事,拖延時日;而在與人共事共處時缺乏警覺性;還有一點是受夢的干擾,我們的五蘊在我們睡覺時依然運轉不停歇呀!

原來想要意念清淨,所關係到的範圍含括身體的、心靈的、生活中的大小事,涉及的層面既有深也有淺。二六時中,鍛鍊身心,面對所遭遇的人與事,每一個當下若皆能處理好,即可心無罣礙,原來修行的功夫須在平日的行住坐臥裡練就,莫怪禪宗的祖師們要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做任何事時若能把握當下,即是正念。

學習靜坐有一年多時間,雖然說靜坐時很難能靜下來,但是我發現對於自己心念變化的察覺能力有所進展,如當自己嫉妒某人時,我可以很快觀照到自己生起的妒意,並進一步思考,問自己在嫉妒對方什麼?因為他有我沒有的優點,此時,會提醒自己應當學習人家的長處,當自己具足了條件就不會嫉妒他人了。如同書中所言:「人是自我造作而成的一個業團,來到這個世界,原本是讓業團中的種子有機會發出來;人生的過程中,所以有那麼多不平衡的現象,正是業的種子顯現的內容」。會有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煩惱產生,原是身為人必然會有的現象,當煩惱顯現時若有觀照的功夫,即能不為煩惱所惑,不再造新殃。

「學佛的道路上,沒有不會障道的自我,只有清除障道的智慧!」;「沒有一個意志堅強的自我,會輕易就為外來的力量所擊破」,誠如導師告訴同學的:「學佛的主旨,就是認真的改變自己;從來所有佛與菩薩的成就,無不是絕對的改變了的行者」學佛學智慧、學覺悟,當我們真正明白了佛陀的道理方法之後,真的要如導師所說「狠下心來,改變自己!」唯有突破一重又一重的關卡,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這麼些年來讀了《心路歷程──桑蒙》而有同感的,我想絕非僅有我一人,因為其中所述正是學佛行者的心路歷程呀!而導師他深知弟子們處於修學歷程中種種的狀況,記得曾聽聞師兄們說導師對他們說過:「我若不能瞭解你們,就不配做你們的師父」。想自己著實幸運,能遇到  師父這位大善知識,真的要把握住,好好地改變自己,修養自己,方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