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禮佛陀聖跡

    來到印度才知道他們的環境狀況,二千多年前佛陀在北印度創立佛教,當時人民生計以從事農業佔大多數,至今,北印度依然以農為主。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43期 2009年12月刊

                                                                                                       文/行者

來到印度才知道他們的環境狀況,二千多年前佛陀在北印度創立佛教,當時人民生計以從事農業佔大多數,至今,北印度依然以農為主。人民生活非常貧苦,貧富差距很大,窮人大都以乞討為生,二天才吃一頓飯,相對於北印的貧苦落後,南印度工業科技發達,生活水準高,然佛教八大聖地全都位於北印最落後的地方,去一趟印度,才知道台灣是天堂,真的是寶島,我們要珍惜福報!

第一站祇樹給孤獨園

首先感謝玄奘大師寫的《大唐西域記》,把佛陀在那裡說法,精舍的所在,僧團活動中心、地點等很詳細地寫在書裡,英國的考古學家是根據書的記載去找地方。有的變成一座山,有的埋在地底下,慢慢的挖掘出來才有今日的八大聖地。第一站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或稱“祇園精舍”,佛陀曾在這兒說法度眾,講《金剛經》、《阿彌陀經》,在此度過24個雨季,顯神通降服異教徒,是教團的一個活動中心。祇園精舍所在地是舍衛國波斯匿王之祇陀太子所擁有。當時城內一位最富有的商人──給孤獨長者,好布施,極具慈悲心,名須達,皈依佛陀之後,希望能找到一塊清幽之地建築精舍供養佛陀,使僧團能長期安住弘揚佛法。須達長者見祇陀太子之花園頗為清淨閑曠,乃欲購之,然為太子所拒絕,為令長者卻步,太子提出要以黃金鋪滿花園,為出售條件,須達長者乃以大眾背載黃金來鋪地,太子為長者誠心所感動,遂將園中所有樹木供養佛陀,地是須達長者所買,故以二人名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大家在“祇園精舍”內繞佛陀說法台時,太陽如佛光普照,日光呈現很柔和的金黃、紫藍等色,旁邊還有一道彩虹,天上雲彩呈現龍飛鳳舞,彷彿佛陀在看著我們這一群還知道回家的小孩。

第二站尼泊爾與印度邊境藍毘尼園

“藍毘尼”意譯是花果等勝妙事具足之園林,此花園是古印度十六小國之一,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毘尼所建造之皇家林園。北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娶拘利國天臂城主之女,摩耶為妃,摩耶夫人年四十五有孕,印度習俗,臨產前依時俗返回娘家待產,於途中藍毘尼園休息時,夫人手攀著無憂樹生下太子,太子降生時有顯種種瑞相,腳踩蓮花走七步,左手指天,右手指著地,天上天下唯我尊。太子一出生就告訴世人因為有“我”,欲望生起,習氣顯現,執著世間美好、歡樂,因貪愛而起欲,得不到而生怨,種種憂愁苦惱皆因“我”而有。聖者告訴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內心世界,不斷修正自己身口意偏差的行為,當我意識生起時要返照。

花園內有太子出生時的腳印、高大茂盛的千年菩提樹、九龍吐水浴池、阿育王石柱、佛陀舍利塔。來自世界各國的佛教徒都很虔誠禮拜、繞塔做功課,朝聖者很多,然而卻聽不到講話的聲音,因為大家都非常虔誠地持咒念佛。悉達多太子出生七日後摩耶夫人逝世,回宮後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太子少年時父親請了各種不同知識專業老師來教導,淨飯王希望太子將來能繼承王位,所以不讓太子知道世間種種苦相,為太子建春、夏、秋、冬四座宮殿,儘量給太子享樂、歡喜,不讓他知道人生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之苦,太子長大之後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耶輸陀羅為妻,生子羅睺羅。淨飯王最耽心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太子騎白馬遊四門時,看見世間有老、病、死、沙門等現象,開始深感人生無法避免苦痛與無常的現象,要脫離苦,必需拋棄宮中榮華富貴及美麗妃子,於廿九歲夜出王宮,脫下衣冠,成為沙門。

第三站佛涅槃地──拘尸那羅城、最後飲水處、荼毘場

涅槃堂內供奉丈六金身頭北面西呈吉祥臥之佛像,堂內擠滿各國佛教徒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家佛弟子等,都很虔誠地念佛號、持咒、繞佛追悼偉大的三界導師,後面有一座佛舍利塔,很多人在繞舍利塔。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羅城:意譯吉祥草之城,沙羅雙樹下是佛陀涅槃的地方,佛陀到波婆城去受純陀之供養,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受供養。純陀是打造黃金飾品的工人,見到佛陀,就邀請佛陀到家裡,煮了家中最稀有之珍品─旃檀樹茸供養佛陀。旃檀茸是一種名貴菌類,佛陀食後感覺背部疼痛,肚子不舒服,於是就回到拘尸那羅城的沙羅雙樹林下,以吉祥臥休息,臨入涅槃前口渴,請侍者阿難到河邊提水給他喝,阿難去很久回來沒拿水,佛陀問阿難怎沒拿水回來,阿難說我到河邊時剛好有一群牛過河,水很濁,無法拿,等河水澄清我再去提,佛陀要阿難趕快去拿,這一次去河水很清澈,於是提回來給佛陀喝,佛陀喝下水之後,才跟阿難說,剛才你拿回來的其實是濁水,不是清水。因佛陀顯神通,讓他看到是清水,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他過去世曾經是一隻很頑皮的小牛,母牛要喝水時,他不讓媽媽喝,故意踩來踩去,整個河水混濁,母牛無法喝水,過去世種下的因,今生臨命終時要喝濁水,受果報。

佛陀在沙羅雙樹下涅槃之後,再移往距此地一公里處由五穀磚砌成的大塔是佛陀荼毘場,當時有八國使節來參與火葬儀式,拘尸那揭羅、波婆、遮羅、羅摩伽、毗留提迦毘羅、毘舍離、摩揭陀等國,由於遺骨分配問題而起爭端,最後由香姓波羅門出來調解,佛遺骨分成八份,八國使節,每人請一份回國建塔供養,香姓婆羅門得舍利瓶,畢鉢村人最後到得熄炭,這是佛陀舍利十塔由來。

第四站巴特那──那蘭陀伽藍、大學遺跡

那爛陀寺,又稱那蘭陀寺,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建於西元五世紀初笈多王朝,帝日王創建伽藍,供養佛陀,歷代屢加擴建,遂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七世紀最鼎盛時僧徒常達萬人以上,十二世紀為伊斯蘭軍隊所毀滅,佛陀曾於此地說法三個月,此地是舍利佛尊者家裏的芒果園,捐出來供養佛陀,蓋學府。舍利佛尊者是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尊者供養的地蓋大學,來此求學者都希望能培養像尊者一樣智慧第一,校園最後面有尊者舍利塔,尊者在佛陀宣佈要入涅槃時間,早佛陀三個月就入涅槃。校園設備有普通班、碩士班、博士班、還有一對一教學、閉關房、說法台、禪堂,是一處完整大叢林兼學府的寺院。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孤身涉險,歷盡艱難到那蘭陀大學留學畢業後,留在學校當教授師,貞觀三年西行至貞觀十七年回到長安,帶回了無數經典回來翻譯,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

參觀博物館,看到從地下挖出的佛像,沒有一尊是完整的,有斷頭的、或沒眼睛、缺鼻子的、或四肢殘缺的,看了很心酸,因改朝換代,發動戰爭殘殺無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進行破壞毀滅,造成無數的生命財產損失,真是百姓的大浩劫。

竹林精舍是中印度摩揭陀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又稱迦蘭陀竹園,為迦蘭陀長者供養竹林,由頻婆娑羅王建造伽藍,是佛教最早的精舍。佛陀在世於此地說法時間最長,此竹林位於大馬路旁,交通四通八達,屬於迷你型精舍。現今有各種不同品種竹子,一踏進竹林精舍感覺很清涼,與外面溫差很大,涼爽不熱,因園中有一大水池,進門感覺很舒服,現今有小佛堂二間,一間放黑石佛陀坐相,另外一間放白色太子站相,竹林精舍,常有各種鳥類來棲息,其中以迦蘭陀鳥最多。 

其後轉往七葉窟,又作七葉樹林石室,位於王舍城附近,毘婆羅山中之石窟,因窟前有七葉樹故名,原為釋尊說法之處。佛入滅後第一個夏天,迦葉尊者為上首與優波離、阿難陀等五百阿羅漢,在阿闍世王保護下,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為期三個月。比丘聚集誦出佛陀教法,佛陀在世時,有佛陀為弟子們指導、釋疑,佛陀入滅後,即有必要將佛陀之法共同誦出,一方面為防止佛陀教法散失,一方面為教權之確立,故佛弟子們集會於一處,將口口相傳之教法整理編集,稱為結集。大迦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於王舍城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出家,八日後即證阿羅漢果,頭陀苦行第一,佛陀入滅後,負責誦論典、成為教團之統領者,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付法藏為禪宗第一祖師。負責誦經典的阿難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是佛陀之堂弟,善記憶,對佛陀之說法多能憶持不忘,故譽為多聞第一。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入滅時,受大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佛法之傳布功績極大,佛陀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得以出家,皆由尊者盡力請求之功。

優波離又作優婆離,意譯為近執、近取,第一次結集經典時誦出律部,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迦毘羅衛國人、出身首陀羅種,為宮廷理髮師,佛陀成道第六年,與七王子隨同出家,實為佛陀廣開門戶,四姓平等攝化之第一步,精於戒律,修持嚴謹,為持律第一。

回程憑弔頻婆娑羅王被囚之地,頻婆娑羅王,意譯影勝王,影堅王,顏貌端正王,與釋尊同時代之摩揭陀國王,為西蘇納加王朝第五世。其皇后韋提希夫人,生一太子即阿闍世,頻婆娑羅王與夫人都皈依釋尊,深信佛法,在釋尊證道之前,頻婆娑羅曾祈請釋尊於得道後,至王舍城說法受其供養,釋尊默許之。釋尊證果之後,即先至王舍城說法。頻婆娑羅王於迦蘭陀建竹林精舍供養佛陀及僧伽,護持佛教,國王晚年被太子阿闍世篡奪王位,囚於獄中,阿闍世王聽從提婆達多挑撥,要將父親餓死,韋提希夫人以酥蜜,麥塗於身,諸瓔珞盛漿,往探國王,觸怒阿闍世王,故被禁,兩人乃於禁處念佛,每天從牢獄窗戶遙望靈鷲山,希望能聽佛陀說法,佛陀顯神通為夫人說法。夫人求佛陀,他不想再看見世間種種苦相,自己親生的兒子,大逆不道將父親關進牢獄,希望能到一個樂的世界,沒有苦,佛陀就為其開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修行彌陀淨土,心淨其佛土淨,要一心稱念阿隬陀聖號,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生極樂國,夫人帶領宮女一起求生淨土。

靈鷲山

耆闍崛山,意譯靈鷲山,位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是佛陀說法之地。靈鷲山四周圍有八座山圍起來,山屬於偏西北方,山不高,樹不多,因印度的山大部份都礦石山,寶石山,其山頂有一塊石頭形狀類似鷲鳥,故稱之。與佛陀同時代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為聽聞佛法曾大興工程修築道路,至山頂跨谷凌巖,編石為階梯,廣十餘步,長約三公里,山頂有一佛陀昔日之說法台,現今僅存紅磚牆基,復有很多處山洞是佛陀與舍利佛、目犍蓮,阿難等尊者入定之石室,世尊曾在靈山會上宣說《法華經》、《大品般若經》、《金光明經》、《最勝王經》、《無量壽經》等法,世尊昔日於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遂付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屬摩訶迦葉,世尊拈花付法之會座,乃後世禪門,付法之根本會座,其典故迄今猶廣流傳。

身在靈山才知山靈氣秀,朝向靈山路在下午3點,炎熱氣溫達38度,太陽直射在每位朝聖者身上,一面爬山一面念佛號至佛陀說法台,四周圍空曠無樹遮蔭,白天日光直射,夜晚換成月光,徐徐涼風吹來,很是舒服,感覺心曠神怡,大家很虔誠的讚佛聖號,繞佛說法台,有回家的感覺,很多人掉下眼淚,每個我所處心境不同,在讚佛號的當下,日光菩薩呈現清淨色,外圍圓圈是金黃色,陽光顯得很柔和,照在每個朝聖者身上都有不同感受,南無佛陀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