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行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之人最愜意,有「善」念的人最純真,具備默默行「善」卻不為人知的德行,是最幸福的人。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54期 2010年12月刊

                                                                                              文/阿 湯 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之人最愜意,有「善」念的人最純真,具備默默行「善」卻不為人知的德行,是最幸福的人。於行「善」的時候,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刻,不勉強行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才是「善」的本質,善方便的理念。學佛人都知道,行善可感得喜樂的果報。上白下雲老襌師於書中提到:「福氣,是過去樂於做善事,有一份善心,如今感受喜樂的人生和生活;屬於人世間的善報,是善行功德,僅限於人道樂受;福報,是過去樂於做善事,具有慈悲心,如今感受喜樂的人生和生活;屬於人天功德果報,是慈悲功德,廣及至天道樂受。」

我們身、口、意的行為,如果能做到不貪,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善」報;曾經有一位慈祥的老婦人,每天都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做做運動,有一天下午遇到一位年輕貌美,穿著非常時髦的小姐,走到老婦人的面前,對老婦人說:「請妳帶我去舞廳跳舞,我身上有很多很多的錢,請妳帶我去跳舞,好不好?」手上拿著厚厚的新台幣,在老婦人眼前揮動。看到此舉,老婦人不為動搖說道:「我又不會跳舞,怎麼帶妳去舞廳跳舞?錢財不可露白,快點收起來!小心被不肖的歹徒發現,被搶走,請問妳家住那裡?我帶妳回家,好嗎?」可是這位年輕的小姐,既不領情也不理會老婦人的勸導,就走開了﹔這時又有一位年輕的婦人,走到老婦人的身邊,對老婦人細述:「剛才那位年輕時髦的小姐,她家庭非常富裕,身上常帶著很多鈔票,就是喜歡亂花錢,吃好吃的食物,穿高級名牌服飾。買壹佰元的東西,就給商家壹仟元,商家要找錢給她,她不要,反而對著商家說:那是壹佰元,不是壹仟元,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這是常有的情況。有一次她曾經叫我帶她去舞廳跳舞,去了之後,就給我一疊仟元大鈔,裡頭總共有新台幣壹拾萬元耶!我很高興,她也非常開心;所以,我想告訴妳,我們一起帶她去舞廳跳舞,她會給我們很多錢,到時我分四分之一,妳得四之三,這樣妳說好不好嗎?妳只要帶她到舞廳就可以了,真的有錢可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要錯過天上掉下來的錢財。」

結果,老婦人不但不接受她的提議,反而嚴厲地拒絕與她共謀,更對這位心存不軌的婦人說:「因為我是一個學佛人,學佛的人不可以因為貪欲而去傷害他人,更要懂得親近善知識,珍惜世間人的善良心,不該得的,非份奪取,會增加很多的煩惱,這樣的行為是造惡業,往生時,惡業太重,不能到阿彌陀佛淨土,會很痛苦和遺憾,更種下趣向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苦報的因。這樣佔人家的便宜,是不對的事,請妳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時候一到,會得到報應的。請妳改過向善吧!」

隔天的晚間新聞報導,有一金光黨的詐騙集團,被警方埋伏抓到,送到警局拘留所製作筆錄,才發現那對母女檔也在其中,就是老婦人昨天下午遇見的那二位,一唱一搭的雙簧劇碼,是她們詐騙金錢的技倆,老婦人才知自己逃過破財之災,很慶幸不為貪欲所惑的善境。

有一則公益電視廣告──年輕的母親,推著小攤車,身邊帶著乖巧的小女孩,在路邊擺攤做生意,媽媽滿臉汗水,所賺得蠅頭微利,僅足以溫飽母女的生活而已,媽媽非常疼愛女孩,總會拿錢給女兒去超商買喜歡吃的零嘴,小女孩會將省下來的銅板,自然地投入櫃台上的捐獻箱,想幫助更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媽媽看在眼裡,甜在心坎裡,笑得非常開心,畫面中的母女,露出喜悅的笑容,令人欣慰和感動,幼小的心靈,已種下「善」的根苗。這廣告傳達出──「行善」不需有很多錢,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公益。

造「善業」能感得樂的果報,佛經中教化吾人「身行善、言語善、意念善」,而「人身難得」,上白下雲老襌師說過:「一個人若能學佛,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至少可保住人身。」沒學佛的人若能「日行一善」,相信他天天都會很快樂,如果人人每天都能做一件善事,服務桑梓,那這世間會更祥和、更安樂!

借此機會分享雲老襌師的著作《老僧常譚》中的〈福氣與福報〉:

「福氣,是過去樂於做善事,有一份善心,如今感受喜樂的人生和生活;屬於人世間的善報,是善行功德,僅限於人道樂受。

福報,是過去樂於做善事,具有慈悲心,如今感受喜樂的人生和生活;屬於人天功德果報,是慈悲功德,廣及至天道樂受。

福氣果受時,仍不離無明煩惱。

福報果受時,不涉及無明煩惱。

由此可見,世人的福氣和學佛人的福報,差別在善心與慈悲心的不同;雖然,所得果受,在概念上大同小異,但於實質功德效益,是差別很大的。

種福田,積功德,善心與慈悲心,確定感報的價值,分別不同的時空背景;往往善心的功德果受,形成福氣時,人的直覺較為容易感受,而慈悲心的功德果受,形成福報時,反而不容易為世人得到直覺感受。

或許,這正是世人尊重善心功德,果受福氣來得明顯,所以容易被人接受;而慈悲心功德,涉及法的認知,以及道的修養,必須受制於時節因緣,樂受功德福報;所以,形成了善心容易,慈悲心較難的取捨行為。這就是善心受福氣,和慈悲心受福報,分別了業與道,凡與聖的真實價值觀!」                       

所以,學佛的人在行善時,對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必須深入,並且修養成道,如此在行善時才能逐漸地從「善心」提升為「慈悲心」。諸位同參,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