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行修記

    本願寺與淨業林於去年12月5日,假高雄縣旗山鎮山麓下的一棟別墅舉辦「一日行修」,課程包含有靜坐、經行、跑香、繞佛、念佛、觀佛及法師開示等。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56期 2011年3月刊

                                                                                                   文/阿湯哥
〈一〉、一日行修  
本願寺與淨業林於去年12月5日,假高雄縣旗山鎮山麓下的一棟別墅舉辦「一日行修」,課程包含有靜坐、經行、跑香、繞佛、念佛、觀佛及法師開示等。

冬季的陽光,照射在山腳下的村莊,暖和了大地,清新的涼風,徐徐吹來,嶄新的三合院﹙趙士彰居士提供﹚前方,向著綠油油的田野,視野廣闊無涯,庭院前的廣場,花枝招展,香味撲鼻,濃郁的土香味,舒懷怡人。

學員們打著赤腳,在碧草如茵的草皮上繞行,「腳踏實地」的情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庭院後方的空地,種植很多的奇花異草,令人激賞,周圍擺設一些藝術品,有古時候農家用的耕作工具和古物,還有稻草編織的竹涼亭。耳旁不時傳來大公鷄的啼叫聲,看著小池塘裡的錦鯉,悠游自在,好似歡迎我們的到來,此景讓人暫離都會塵囂,有助專心學習,身歷其境的野外「行修」,真是不同凡響。

行修開始,法師引領學員禮佛三拜後;由朴師父說明靜坐的要領,首先將身體直立坐正,雙腳交叉盤坐,有散盤、單盤、雙盤等姿勢,坐墊不可加高,全身放鬆,丹田不使力,不可上提,兩眼閉著,避免眼疲神勞,分散意識,呼吸無須刻意,正常呼吸即可,舌頭順其自然;靜坐就是靜淨的坐在那裡,制心一處,是制身、口、意三者,止於一念,那一念之處,繫在鼻端。坐時要以毛巾覆膝,面風而坐,勿讓後腦讓風直吹。

當靜坐結束時,先將盤著的雙腳放下,雙掌互相摩擦至掌心發熱,再將温熱的手掌,貼在臉上,由上而下摩擦臉頰及頸項,食指壓在眼尖骨上方穴道處,輕輕柔過,手指往頭部由前向後梳,慢慢起身,完成靜坐。

靜坐時,正陷入雜念妄想中時,耳際間傳來洵師父的聲音,要我們別再胡思亂想,拋開所有的雜念,止於一念。靜坐一段時間後,師父提出幾個禪門公案令學員思考,例如:「拈花微笑」、「雲門茶餅」等,引導學員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

旃師父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都想要快樂而活,而我們卻時常製造痛苦;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有時會造成別人的痛苦,而自己也快樂不起來,就像老禪師說的「不傷害別人,也要保護自己」,小心不要傷害到任何人,也不要讓自己受傷害,這就需要以佛陀的道理方法藉著思惟去,「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才能辦到,讓心可以自自在在的,這就是一種「禪」的義諦。

經行、念佛、繞佛念佛、觀佛念佛時,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師父引導學員,一步一步向前,慢慢的繞行,肌肉放鬆;最後引導學員禮懺,口中唱著佛號,虔誠檢討以前的不是,真心懺悔,悔改昔日的過錯,不再重複犯錯,誠心祈求佛力加被,心止於一念的平靜,在那優質的梵唄聲中。

 專心唱誦佛號,由宏亮轉為輕聲,再漸漸地減音量為細語聲,最後轉為默念,直到以心念佛號,其意境渾然忘我,直到引磬聲響起,催醒學佛的人,該回家了!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

〈二〉、三日禪修

2010年12月17日~19日菩提寺舉辦三天二夜的「禪修營」,學員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外的佛弟子虔誠參與,課程有:「跑香、披星戴月為誰忙、健身功、柳暗花明又一村、千迴萬轉覓禪蹤、萬里無雲萬里晴、青山不礙白雲飛」等內容豐富,由高深資歷的教授師:如念法師、若知法師、若勍法師等帶領。

在「披星戴月為誰忙?」時,如念法師先說明靜坐的要領,詳細解說「身靜、語靜、意靜」之後,就開始盤腿靜坐,接著問學員們:「為何而忙?忙什麼?」一連串的問題,讓學員們想到一連串的煩心事,引發一連串的回應,卻又不給答案,因為答案中還是存在著問題!這就是禪機禪理。在思惟的過程中,各自體會找出自己問題,並深入思考問題的成因,當我們把問題搞清楚了,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接著以五種音樂曲風,讓學員體驗對“聲音”的感受,要學員思考這種感受從那裡來?要問自己為什麼會生起“這種”感受?緊接著「暮鼓晨鐘」這也是一種“聲音”,在鐘鼓聲後結束第一天的禪修課程。

寒流來襲的清晨五點半,天色灰暗又冷又凍,學員們集合在大廣場準備學健身功,有些怕冷的學員縮瑟在一旁,精神矍鑠的知師父說了一句:「禪修就是要冷!」讓大家挺起胸膛,無畏風寒露濃。在空曠的廣場上,起初全身冰冷,練了知師父傳授的「哈氣功、十巧手、簡易強腎法,壓腿法」等健身功之後,身體暖和許多,同時將體內的穢氣排出體外,舒活筋骨,確實有逹到健身的目的,真好!

「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談的是假心和真心,六塵緣影皆是假心的虛妄相,我們往往為塵境所騙,隨境而轉,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面目;真心的攝心得禪,是攝念在心,安安靜靜的思惟,雲在青天,水在瓶,無所住心。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如是事事皆從一心得。

「萬里無雲萬里晴」,勍師父談到“虛空”的本質是“寂靜”,“我”猶如虛空;因此,計較執著的“我”要突破,才是“無我”的修養;如此,才可說是轉煩惱成菩提。人是帶業來的,佛法難聞,須及時覺悟。

二天的時光很快地過去,到了大家引頸期盼的雲老禪師的課──「青山不礙白雲飛」,禪的智慧是要用思考的,要問一連串的為什麼?禪在那裡?老禪師拿起桌上的閙鐘,問學員們,這是什麼?答:「閙鐘」。又問,手上帶著是什麼?答曰:「手錶」。老禪師再問學員們,牆壁掛著是什麼?答:「掛鐘」。老禪師說:它們都是計時器的一種。

當一個人很渴的時候,端一杯熱騰騰的茶水給他,那種感覺是什麼?抓得住是你的,抓不住,就當面錯過!老師父又說:要成為學佛的人,不要當佛教徒,學佛要學智慧,要修正身、口、意的行為,以自己的修養去影響別人。曾經有人問說:千佛山,山在那裡?是寶山或靈山,到寶山沒有寶,到靈山沒有靈,是不著相?最後提醒所有學員,別忘了自己是人,面對現實問題時,能夠去做認識、瞭解並要有所發現。精采的玄機,令人回味!

後記:值得一提是此次禪修營中,年紀最年輕的張家豪小居士,目前就讀國小六年級,從小開始接近道場學習佛法,小小年齡就有這般向道之心,甘願放棄美好的假期,全程參與禪修活動,也不覺得苦,實在令人讚賞。還有慧九班的班長楊居士,在禪修過程中,忍受盤腿的酸痛、脹麻,堅持到底,因為擔任班長要做表率,不可以退縮,只有忍受苦楚,吃得苦中苦,方為修行人,但願下次「禪修營」再相見。      

〈三〉精進佛七

位於美濃的福慧寺,在今年的元月1~2日舉辦二天一夜的「精進佛七」,主七法師為上智下旭師父,佛七期間不論是念佛、晚課、開示、懺摩、拜佛、坐佛及解惑時間,學員們都穿著海青,嚴律自己的身、口、意,一心不亂,專意念佛,全程禁語,非常莊嚴。

    佛七一開始,巧師父先解說佛七儀軌、用齋行儀等,由宇師父做示範。念佛時由蘗師父、宇師父帶領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引導學員,一字一步的隨著師父的腳步前進,不斷地持名念佛,片刻之後,再轉為盤坐著念佛,閉著眼睛隨著木魚聲逐漸加快速度,快-漸快-極快,漸漸地進入細小聲至無聲,默念著「阿彌陀佛」,心念著「阿彌陀佛」,一秒鐘大約有念四句「阿彌陀佛」的速度,幾乎達忘我的意境!

師父開示:一心不亂,可入三昧──念佛三昧,可身心輕安。開大靜後,我一直無法入睡,腦海中總是浮現「阿彌陀佛」的佛號,縈迴不斷,感到非常平靜,整晚沉思在「阿彌陀佛」的聲音中,直到止大靜,甚至延續到解七。經過這二天一夜的精進佛七,相信於學員的八識田中已種下成佛之因,生活在煩忙的都會中,藉由念佛攝心,能幫助我們防非止惡,是很好的一種方便法門。希望大家都能常到佛門參加各種行修,做個健康快樂的學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