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專案

                                                                                                         文/淨石
以前有個人看到路不平,怕人摔倒,就去補路。後來愈演愈烈,不但見到路上坑洞就要補,還到處找坑洞去補,像瘋了一樣。一位智者不忍,就告訴他:「非路不平,仁者心不平」。他恍然大悟,不再補路了。

聽到這個故事後,思惟數日。慧可祖師初求菩提達摩老祖說:「弟子心不安」。這位智者替補路的人「安了心」。「安心」不就是我學佛法的初衷嗎?老和尚曾舉「風動幡動」之例說:「仁者心動」的境界並不高,因為雖在說「無」但心中還有個「有」,是相對法之念。又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之例:說者心中還是有個「有與無」的分別,還是在相對法中打轉。這是在佛法上的認知、體會,啟發我不要停留在「以得少法為足」,不要以為能說出「菩提本無樹」或者「不是風幡在動」之類的話就自以為有了境界。事實上我是凡夫級的修行人,修養還沒有累積多少,那來的境界?不過凡夫有凡夫積極面的修行之道。「菩提無樹」和「非風幡動」對我而言,太抽象,和日常生活無關,不易掌握。但是「路不平」卻是天天看得到。好些縣市不是設有「路平專案」嗎?順著現實生活思惟才發現的確有思惟的空間。

「仁者心不平」的故事告訴了我什麼?學佛法的第一關不是要學化解煩惱嗎?煩惱起於「我」在生活中面對的人和事,不論喜或悲,愛或恨都落在八苦之中。「我」就是「心」,而「路不平」是一件事。「見路不平去補」是善的,做善事是好的。但是,如果堅強地執著在上面,演變到「到處找路去補」之後,路平了,心卻不平了。「心路歷程」由做善事轉成煩惱。智者一語把補路人的心安了。故事結束了嗎?電影散場了,回家睡覺嗎?那麼新的思路在那裡?

試著想想:佛法是用來安我的心。沒錯!但是悟了、心平了,路還是不平的呀!從此我就可以不理那些不平的路了嗎?不是的!現實生活中的「路不平」並不會因我「心平」而改變。「萬法唯心所現」不是說「我的心改變了」,「萬法」就變了。「萬法」還是「萬法」它自己,一點也沒因我而改變。「我的心」就是「五蘊」。當五蘊隨著萬法遷流不息產生無限煩惱之時,如何能夠好好地處理人或事的問題?只有在「心平」之下才有能力處理「路不平」的事。

老和尚教我們的是在「人、事」上起煩惱的當下,先用佛法調理好「心」,再回頭去處理那個產生問題的「人、事」。他沒有教我們用「心的幻境」去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萬法,不是要我們止於「心平了,路還是不平」,而是要我們在做到「心平」後更清晰地、更積極地、更有效率地去進行每一個「路平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