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心得 - 砂礫中看見的綠影子

    在 朴師父出國期間,4/13及4/20兩天課程,是由千佛山教授師如庭法師代授,課程涵蓋了三業清淨與三無漏學、意中清淨、離相無亂及禪的意境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59期 2011年6月刊

                                                                                                     文 /性修
在 朴師父出國期間,4/13及4/20兩天課程,是由千佛山教授師如庭法師代授,課程涵蓋了三業清淨與三無漏學、意中清淨、離相無亂及禪的意境,課如庭法師表示,化業顯道,需從誘因的「見聞」觸及,所及是色,所知是相,所識是法,能觀是菩提,覺知是功德,清淨是涅槃,因之吾人要開始發心,而後修心,直至明心。換個說法,弟子以為從「內無色想」發心清靜自我,進一步到靜寂無我最後達到寂滅的涅槃,這就是佛教哲學奧妙的中心──禪
多年前我曾經讀過一本《禪佛教入門》兩遍,是一位日本人鈴木大拙博士的著作,台大一位教授翻譯,依稀還記得的概念:禪是以內在的靈性、體驗為重點,來體會相境,但,甚麼是禪?禪不是一般的哲學,而是在自己教自己,亦是絕對否定的絕對肯定,也就是經常提示我們面前又無可揣摩的「平常心」本身,如山河大地、春夏秋冬都是禪的表現;教授師也提示,大地的包容是最大,如同古大德所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禪雖然常用否定性的方法,例如以「空」、「無」來表達其境界,六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說明了禪的本身非虛無的只是要破無明時用的方法,所以絕對的否定,就是要達到高度的肯定,個中的事物實相只是過程而已,而這高度肯定的事實,實際上只是我們最平凡的現實日常事物,譬如:我們的一問一答、一舉一動之間,皆是充滿禪的境界,因之,瞭解禪的第一步要從「悟」開始,這是要看透事物的新本質。例如:大家在聊天,外表看起來是在談話,但從各人的心境上看,就有所差別,因為當中或許有人談的都是禪,之所以如此是那個人從聊天當中向前邁進一步,例如:上學期智湛法師舉例的「麻三斤」這個公案,即五代宋初雲門宗,僧問洞山禪師:「如何是佛法?」洞山禪師云:「麻三斤」,蓋麻三斤係禪師當下眼前看到之物,禪師以此作答,用以表示佛法的真實,意味著身旁無論何物皆是佛法。又例如:有位年青的僧人向「趙州和尚」問禪的秘要,和尚說:「你吃過早粥沒?」僧答:「吃過了。」和尚又說:「那麼把鉢盂洗一洗好。」聽到和尚這句話的僧人,竟抓到了「禪」的真體,不管期間如何?外評如何?但是僧人的開始修禪是事實,所以這個「悟」大都和理論、理智相對的。

末了對此兩節課的體會,雖是有進一步的了解,只是在實踐方面與學佛的概要,還須特別特別的多下工夫,方能得知一、二。此外一年來參與觀音寶懺法會自己總是感覺到,對四無嗔,無法做到很自然、很自在,真的是很慚愧,自己要好好懺悔(檢討、改過),願能藉此自覺,令使自己在四無嗔方面能自然、自在的顯示出成長。感恩  師父辛勞的教學、指導與開示!

老和尚親批:

『砂礫中看見的綠影子── 不是墨鏡中的假相,已接近化幻於菩提的如實地步』

後記

「砂礫中看見的綠影子」是上白下雲老和尚閱覽此篇心得後,所下的評語,並期勉性修佛子要更上一著,從見道、修道持續邁向證道的菩提之路,勿使中斷。

學佛如逆水行舟,艱辛而漫長,雖然如此,然走過必留痕跡,在平常現實的生活中若能處處顯現道踪,積聚微細的小悟,如聚沙成塔,終能圓成實相。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