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開始

                                                                                                      文/阿湯哥
從這裡開始~長齋繡佛、學佛,發心做個虔誠、無私、謙恭的學佛人;親近善知識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持五戒行十善,與人廣結善緣,莫結惡緣,做個嚴以律己的學佛人。研讀藏經,拜讀老禪師的著作及經典裡的小故事(《老僧常譚》裡的〈大藏小品〉),參閱已成道者的作品和修行過程,常閱讀《千佛山雜誌》,聞、思之後還要腳踏實地的行修。平常要勤於參與伽藍的共修法會,恭聞師父們的開示,多聽佛陀的法語,啟迪自己的佛學知識,增廣學佛的領域,厚實學佛的見解,於世間的點點滴滴因緣,以“觀”的方式做深入的認識,逐步的減少會導致惡業的造作,消化自己往昔所造諸業,減輕自己的無明煩惱,慢慢具備轉煩惱為菩提的能力。洗耳恭聽師父們的講經說法,禪悅法喜而後思惟能生智,漸漸積成慧。即闍那(智):於知識經驗的累積,所形成的修學佛法;般若(慧):依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對於事理的處斷,做到適當而恰當完好的層面;真讓人終生饒益匪淺。

從這裡開始~(一)不犯:於人與事的際遇裡,可能會犯錯的情況之下,有機會犯錯而不犯者,稱之為戒。(二)不亂:於人與事的際遇中,可能會迷亂的環境之下,以冷靜沉穩的心面對而不亂者,謂之為定。(三)不癡:於人與事的際遇時,可能愚癡的狀況之下,努力去作認識與了解而表現不癡者,曰之為慧。

從這裡開始~認識組成色身的四大(地、水、火、風):地【硬】:髮毛、爪齒、皮肉、筋骨、五臟。水【濕】:涕淚、血汗、津液、排泄等物。火【煖】:體溫高低、諸般煖氣。風【動】:呼吸、脈搏、諸般動態。四大和合,而有諸般的體相,萬有中的一切,有情與無情的眾生,即成為「色」。四大失調,便將成為「病」。如果缺少了任何一項,必定化之為「死」,最後四大分散,終究歸於「空」也。

從這裡開始~見識六根之因──眼、耳、鼻、舌、身、意。六塵之緣──色、聲、香、味、觸、法。眼以色為境,以淨色為性,耳以聲為境,以淨聲為性,鼻以香為境,以淨香為性,舌以味為境,以淨味為性,身以觸為境,以淨觸為性,意依五根五塵了別法境,仰賴淨法依性而生。

從這裡開始~多運用空閒的時間,勤練結跏趺坐,以制身靜、口靜、意靜,制心一處,止於一念時,研究、分析、過程的禪機禪理,很多疑問的為什麼?洵然有趣的為什麼?像皎潔的月亮,靜止於水面上,華美的珊瑚,浮現於水中裡,看是月兒掛在珊瑚上,又好像是珊瑚頂住月娘,到底月亮是掛著或是被頂著‧‧‧‧‧‧。腦海裡又沉思著,瓶中有一隻鵝,悠游自在,要怎麼辦才能把瓶中的鵝,趕出瓶外來,令人百思不解,到底要用什麼方式或什麼訣竅,才能把鵝趕出來?‧‧‧‧‧‧縈繞在周圍,被困的是“鵝”還是“我”?此時的鬧鈴響起,催醒學佛人。

從這裡開始~要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可身心輕安,持念佛號讓我們不造惡業,植善根能得善因緣,持念佛號能解脫束縛,持念佛號求智慧得智慧。回想過去及現在曾經發生過的過失,所做錯的事情,不該錯而錯的行為;即時檢討改錯以前和現今,所犯的不對:與人不睦,與人爭執是非,是否不孝親,不和顏悅色,不尊敬師長,不友恭兄弟姐妹,不忠不義周邊好朋友,不敬畏天與地,不珍惜五穀,有時談人長短,做不廉恥的事;往後應慎行不可再重蹈覆轍,要至誠肯切地悔悟,不可重複一再地犯錯,從此斷絕“貪”圖的念頭,終結“瞋”恨的表露,拒絕愚“癡”之思,真心真意行於解脫自在之路。

從這裡開始~相聚共享,有事關心,無事開心,多了莫喜,少了莫氣,隨緣自在,腳下灑脫,莫為境轉,當轉於境,諸法如輪,圓輪相境。分享〈三小時的故事〉﹙節錄汪春成居士轉寄E-mail的短文﹚,故事的起因:適逢連續假期,有位先生很幸運地訂到二張車票,準備要返回妻子的婆家,上車之後,竟然發現有位女士坐在他們的位子,先生示意老婆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竟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仔細一看,發覺這位女士的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先生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台北,從頭到尾都沒有向這位女士表示位子是他的,下車之後,心疼的妻子,跟著先生說:讓位是美德,但是從嘉義站到台北這麼久,該換你坐一下。先生回說著: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三小時”而已。太太聽到先生這麼講,相當感動,有這樣一位善良的夫婿,覺得世界變得好溫馨。

學佛學智慧,佛陀的道理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當心念一轉,一切便都不一樣了,佛法說:「一切唯心造」。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原本就有高低起伏,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一切都是自己無始以來造作的累積,遇到難題時,就看自己怎麼想,境隨心轉,若是具有轉念的能力,那你就是一個富有的、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