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法要第8講

彌陀淨土法要第8講

十六觀法見彌陀和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提出十六觀法。這十六觀法主要的目的,是對阿彌陀佛熟悉、對極樂世界熟悉。

佛法中,不管談什麼法門,幾乎都有觀法。觀法的目的是什麼?「觀」

,是深入地認識。這種深入地認識要到達什麼境界呢?行的觀法是哪一種法門,對人而言,意念之所及,對它已經完全相應相契,而且產生的是一個絕對的心態,因為熟悉就會喜歡它。

1、日觀──朝西坐,觀落日

談十六觀法,是修行彌陀淨土的人行的觀法,這不是去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方法。第一是談「日觀」。日,就是在娑婆世界所見到的太陽。日觀,也就是觀太陽。日觀肯定說,是以太陽作為觀的焦點。朝西是坐的方向,並不是用眼睛去看太陽。因為觀,是深入地認識,這是內在的,不是用眼睛去看。

 

「觀」,不是看,必須深入地認識。怎麼認識?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慢慢一直到達中天,而後慢慢偏西,最後看到太陽慢慢西沉,這不是用眼睛去看,是用觀想的方式去觀。千萬不要找地方,朝西邊坐,去看太陽,從早晨看到日落,或黃昏的時候去看落日,都是錯誤的,那叫做看。「觀落日」,不是看黃昏的夕陽,而是從早晨太陽剛升起,慢慢朝西方移動。談日觀,主要的法義在哪裡呢?等於人的一生,從生下來慢慢成長,經歷各式各樣的事,而後慢慢到老年,以至到死亡,這才是它的法義。藉日觀的方式,看人從生到死的觀法。

2、水觀──從水至冰,透如琉璃

第二是談水觀。水觀是觀水,看著水慢慢結成為冰,到達什麼程度呢?透明得像琉璃一樣。水觀的目的,從水觀到冰,透如琉璃。法義是針對人的色身,這個臭皮囊,是污垢的身體,藉水觀的方式,就產生一種內觀,而不是跑到水池、海邊,或是跑到湖邊去看水,然後慢慢變成冰,水透明像琉璃,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水觀,是在意念中間產生一種水的相,而後慢慢形成為冰,要到達透明的像琉璃一樣。

法義就在人的色身,藉水觀的方式,使人的身體能夠成為透明的,像琉璃一樣那麼乾淨,可以說是一種很清淨的觀法。

 

3、地觀──如地不動,開目閉目,堅不散失

第三「地觀」,是像大地一樣如如不動,睜開眼、閉著眼,幾乎這個不動都不會閃失。從這觀法,可以發現人的定力;定力就是讓我們能不亂,坐在那裡穩如泰山,就等於地觀。「堅不散失」是講人的心念。地觀的法義,重點是在心念。心念像大地一樣不動,睜開眼,心念不會散失,閉著眼,心念也不散失,這才是地觀的意思。

第三個是觀我們的心念。

地觀,是講心念,情識作用不起變化;不起變化就是定的現象,像八風吹不動,不就是像地一樣的不動嗎?任何的色塵緣境發生在面前,情識作用都不會受影響,不會成為誘因,當然心念就不動如大地。只是要把握,睜開眼可以說不會散失,閉著眼,意念也不會散失,這時候,心念於情識作用而言,就真的像大地一樣。這裡不動,就是以定來講。

 

可以發現做日觀、做水觀、做地觀,這是平常最熟悉的一些自然現象,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去探討生與死、色身的清淨以及心念的定力,這樣去訓練。

 

4、寶樹觀──七重行樹,七寶所成,妙華妙果

寶樹,以七重行樹,七寶所成,妙花妙果。西方極樂世界,路兩旁所種的樹,叫做「行樹」。「七重」,是分高、低建立起來的。可以發現七重行樹是很整齊的,而且排列有高、有低,這些都是七寶所成,不像娑婆世界的樹。稱為寶樹,一定是法音世界,也就是極樂世界所提的七寶所成的樹。這時候所觀,是觀什麼呢?觀樹上所開的花、所結的果,是講妙花妙果。

法音於法義來講,怎麼解釋妙花妙果呢?必須瞭解,開花結果必須要有樹,樹是成長之後才能開花結果。從這上面怎麼觀呢?樹的形成,如果以世俗人所知道的,種子種在地上,然後成長,到成蔭,可以開花,又能結果,這是一個過程。

寶樹觀是觀那些樹,看它所生起的花以及最後結成果,可以發現什麼?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依花而言,要花開見佛,「花開」不就是花嗎?「見佛」不就是果嗎?這是關係到作寶樹觀的時候,從妙花妙果的相上面,從法音裡去體會九品蓮台的上品上生,花開而後見佛,就是妙花妙果的法義。要知道,妙花妙果目的就是上品上生,花開才能見佛。

 

5、八功德水觀─清淨、清冷、甘美、柔軟、潤澤、安和、除患、增益

這裡談的是八功德水觀,怎麼去深入的認識?

第一個是清淨;第一個功德水觀,是從污垢而到清淨!不是去觀清淨,一定是從先有污垢,然後去觀,使污垢轉變為清淨。

第二個談清冷,是從熱惱而轉變清冷;現在談的都是觀法。

第三個談甘美,娑婆世界一切都是苦的,從苦而到甘美。

談甘美,因為煩惱是苦的。從清淨到清冷,也就是煩惱化解了,原來的熱惱慢慢消失,到達清冷的境界。本來是苦的,當然就轉變為甘美。

談「柔軟」,是從忍波羅蜜忍而化之,忍不需要了,原有的煩惱都不存在,這時可以說是圓滿的,這種圓滿沒有缺失,當然就達到柔軟。柔軟,不是軟趴趴的意思,是講柔和圓滿。

談「潤澤」,潤澤,就是一種滋養得到饒益性。所以,柔軟,不只是忍而化之就算了,如果談心意識、談無明煩惱、談業、談道,即使於心念中都能夠達到柔軟的境界,可是,有沒有得到利益呢?這關係到潤澤的問題。

談「安和」,要瞭解,「安和」不只是對自己,還關係到別人。可以發現,柔軟、滋潤自己能體會,可是,別人能不能體會?所以涉及到安和時,這種表現要使別人能感受到。

「除患」,「患」是得失的心念,有得、有失的心念,所謂;患得患失。因為要使別人能感受得到,還能夠袪除這種患得患失。

「增益」,從清淨開始起,完成清冷、甘美,以至到柔軟。談到潤澤,涉及到利益。談到安和,是一種提升的境界,提升到什麼程度呢?已經沒有患得患失的差別相。這時慢慢進入到增益,把原有的饒益功德更增上,它不是提升。這裡不僅不會下墜,還能往上增上,使原有的利益更加強、更擴大。

所以,增益,不是做一次、再做一次、再做一次,這不叫做增益。是把原有的,由粗到細,由細到精,才談得上是往上,那才叫做增上。

「隨緣」,是任何緣境,順的、逆的、善的、惡的都可以承受,到達那種境界。

 

6、總觀─眾寶國土、寶樓、諸天作樂音

第六「總觀」;談總觀,是講整體性。整體性的內容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眾寶國土、寶樓、諸天作樂音;談極樂世界的國土、建築物,以及在極樂世界每天所放的樂音;不能以音樂來講,「樂」,應該是快樂的意思,因為是法樂之音,使人能產生快樂。「諸天作樂音」,應該是法樂之音。

這些法樂之音是由諸天所有,於天而言,梵語是「提婆」。這裡談「天」,是以極樂世界的國土對上而言,也就是站在這國土的地方對上。「上」,一般口語就是天上,於上天所作的這些法樂之音。

講到寶樓,就是住處、宮殿、房屋,以及國土之上,天上所作的這些法樂之音。

在極樂國土之上,住在寶樓中,能聽到天上所作的法樂之音,這樣就可以產生觀法,這個觀法等於是在極樂世界寶樓中,傾聽天上所作的法樂之音。

譬如極樂世界的寶樹,樹上有很多七寶所成的花、果,風吹動的時候,應該看不到什麼,聽不到什麼,可是,如果以觀的方式傾聽,就會產生很多現象。這裡是談在國土、在寶樓中,完全是自然的現象,這種自然的現象不是定點而說。可以聽到法樂之音,究竟是什麼聲音?肯定的說,任何聲音都能引起產生法樂,叫做法樂之音。這是談總觀。

 

7、七寶蓮座觀─七寶蓮華、百寶色、蓮葉摩尼珠飾滿、放光。

「七寶蓮座觀」;七寶蓮花、百寶色、蓮葉摩尼珠飾滿、放光,怎麼觀呢?就是坐在七寶所形成的蓮台之上,以珠寶的顏色來講,有各式各樣的顏色,稱百寶色。蓮葉上裝飾各式各樣的摩尼珠,「摩尼珠」是談什麼?就像我們看荷葉上有露水,一顆一顆的那種現象;蓮葉裝飾許許多多摩尼珠,可以說就像荷葉上面的水珠現象,而且還會放出光明。

七寶有各式各樣的顏色,蓮葉裝飾滿滿的摩尼珠,而且放光。用這種方式觀,必須把自己放在裡面,千萬不能用站在旁邊的方式去作觀,等於是坐在蓮台之上。

所以,不是去看蓮座,而是自己坐在蓮座之上,有七寶的顏色,蓮葉上面有摩尼珠,而且是放光。一定要瞭解這一點,不是去觀蓮座,而是觀自己坐在蓮座。

 

8、相觀─佛坐蓮台上,一佛二菩薩

「相觀」。佛坐蓮台上,一佛二菩薩。這是觀什麼呢?觀西方三聖的相,西方三聖坐在蓮台之上。所謂「一佛二菩薩」,就是阿彌陀佛在中間,左右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以相來觀。西方三聖坐在蓮台之上,不是自己在蓮台之上。

 

9、佛真身觀─阿彌陀佛身相光明

第九「佛真身觀」,阿彌陀佛身相光明;為什麼談「真身觀」呢?因為後面特別強調,阿彌陀佛身相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展現光明之相的身體。在經典中都有「光相」的說法,其實是表現他的智與願,就是智慧與願力顯現的一種光明之相。

 

10、「觀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指端印文,寶手接引眾生。

「指端印文」,就是手結的一個指印。這個指印以觀世音菩薩來講,通常是用左手結印,一般稱之為「觀音印」,就是觀世音菩薩專屬的一個手印。「寶手接引眾生」,是講結手印的這個手,表現接引眾生的意思。不是一個手結印,一個手接引眾生,這樣就變成凡夫相。

這裡談觀世音菩薩,左手結觀音印,其實就是談「接引手」。觀世音菩薩不是用右手結印,是用左手結印;西方三聖,一佛二菩薩的排列,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因為阿彌陀佛也有一個手印,叫做「接引印」。阿彌陀佛的接引印是什麼?他是右手手掌朝外;左手垂下,一個上下的姿態。觀世音菩薩剛好在左邊,所以,必須左手結印,可以配合阿彌陀佛的接引印。

 

11、觀大勢至菩薩的寶冠、寶台、寶瓶

「如觀世音」?因為談寶冠、寶台、寶瓶,很難理解,至少一般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經常戴一個冠,不是像地藏王菩薩現的冠;這裡的「冠」是冠巾,包著他梳起來的頭髮,於後面披下來。這裡談寶冠,就是等於一個斗篷。

「寶台」,在世間也可以看到西方三聖相是站在蓮花上。前面第八個相觀,一佛二菩薩都是坐在蓮台之上。寶台就是以蓮台來講;特別強調「如觀世音」呢?就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

 

必須要把握:第六,是以國土而言;第七,是以自己坐在蓮台而言;第八是觀蓮台上,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一佛二菩薩,他們坐在蓮台之上,不是站著;第九,是觀阿彌陀佛的身相,顯現智慧與願力的光明之相;第十,是觀觀世音菩薩,站在阿彌陀佛旁邊;與第八的差別,一佛二菩薩坐在蓮台上,是講坐著;第九、第十、第十一,談一佛二菩薩是站相,這一點要分別清楚。

第九觀,是阿彌陀佛身相顯智慧光明;第十觀,是觀世音菩薩站在阿彌陀佛的左邊,手結印,接引眾生的這種相。第十一觀,是談大勢至菩薩站在阿彌陀佛的右邊,他的形相是頭戴寶冠,站在蓮台之上,手捧著寶瓶;如觀世音菩薩有各式各樣的相,如坐在龍頭上、站在魚身上、手提著籃子…各式各樣。

 

12、普想觀─諸觀已成,結坐蓮台,蓮合蓮開,見極樂世界

第十二「普想觀」,這是一個普遍的觀想。「諸觀已成」,第六到第十一這些觀都已經完成。「結坐」就是結跏趺坐,盤腿坐在蓮台上。蓮花呢?是開、合;有人會想到,是不是一直坐在那裡,蓮花一會兒張開、一會兒合起來呢?不是。沒有到達上品上生之前,還是蓮合的環境,到達上品上生,蓮花慢慢展開來,蓮花展開來才能見到極樂世界。

「蓮合蓮開」,不是說蓮花一會兒合起來、一會兒展開。因為在蓮台裡,是帶業往生的,從下品下生開始,一直到上品上生,這中間有漫長的過

程。就是作這種觀法,也就是蓮花是合起來的,被包在蓮花裡。到達第十二觀,前面的觀想已經完成,這時候結跏趺坐,坐在蓮台之上。原來的蓮是合著,現在蓮開了,可以見到極樂世界。普想觀是這麼看的。

 

13、雜想觀─丈六佛身於水上,色金身,二菩薩現前

為什麼「丈六佛身於水上,色金身、二菩薩現前」,怎麼觀呢?一定要瞭解,蓮台是在蓮池裡,蓮池裡有水,當到達上品上生,見極樂世界,這時候為什麼要談雜想呢?「雜想」,不是妄想雜念的想,是一個多想的意思。

為什麼有一佛二菩薩的相?這個相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站立在蓮池的水上,阿彌陀佛顯的是色金身,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呢?我們一般比較容易理解的,都有戴冠,手上,譬如觀世音菩薩是結接引印,大勢至菩薩是抱著寶瓶。「色金身」是專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站在中間,兩邊有菩薩,這兩位菩薩不是顯色金身,而是有冠。

這裡所顯的金身,是形容詞,不是人世間用金來裝身;這裡談「金」,是珍貴的意思;他顯現很珍貴的身體,通常佛顯現的,幾乎都是以色金身來描述,就是非常珍貴的意思。

為什麼專門談「丈六佛身」?通常是表現很高。色金身,就是很高貴。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一佛二菩薩,西方三聖站立在水上。站立在水上歡迎你已經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

雜想觀,不是說在臨命終時西方三聖來接引你;這裡是談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擁有蓮台的時刻,而且這時已經是上品上生,原來是蓮合,現已經蓮開,見到極樂世界;第一眼所看到的,是丈六佛身阿彌陀佛的身體,顯現色金身,還有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頭一個就是見到西方三聖;雜想觀是這麼觀想的。

14、上輩生觀─上品下生、中生、上生

15、中輩生觀─中品下生、中生、上生

16、下輩生觀─下品下生、中生、上生

這三觀,譬如上輩生觀,是上品下生、上品中生、上品上生。中輩生觀,是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中品上生。下輩生觀,是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所謂三位九品,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講上、中、下三輩呢?這是講層次,品位的層次。「輩」是講層次,不是談輩份,這裡沒有輩份可言;是談九品蓮台,分別有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又有三個品位。究竟要怎麼觀?應該是十四改為十六,這兩個對調,十五不動,三位九品就比較容易把握。

先從下輩生觀看起,究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怎麼分?如果以三個品來說,一位三品,譬如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並不是中間為大,這是由左至右的排列。所以,下、中、上,用這種縱行分成三個層次,前面是下品,往後是中品,再往後就是上品。如果用橫向來看,左是下品,然後中間,再到右邊。

尤其三位九品,在西方極樂世界,以蓮池所顯的蓮台而言,一定要知道,不是極樂世界有好大一個蓮池,然後擺了很多蓮花,裡面有蓮台,不是這種方式。就像極樂世界有七重欄楯,從它的層次就可以發現,這裡談蓮台同樣也是如此,有三個不同品位的環境,就是三位,然後每一個範圍,又分成三品。這三品,以橫的來講,是由左至右,愈右邊愈靠近極樂世界。以縱的來講,是由前到後,愈後面愈靠近極樂世界。所以,這有縱、有橫,要搞清楚。

以蓮台來講,所處的位置離極樂世界愈遠,品位愈低;離極樂世界愈近,品位愈高。它有三位九品,通常下品是在最外圍,中品是靠近中間,上品就靠近極樂世界,用這種方式去看它的層次,比較容易觀想。

在上品下生、中生之前,蓮花是慢慢開放的;中品還是包合起來的,下品包合得最緊,等於平常在娑婆世界看到的蓮花,是一樣的情況,它也是慢慢開的。只是這地方分三位九品,是以極樂國土的距離遠近來分別。雖然已經往生極樂世界,所得到蓮台的品位,要看業的輕重;業愈重,品位愈低,離極樂世界的國土愈遠,能聽到極樂世界的法音愈微弱。用這種方式去觀上品、中品、下品,比較容易把握。

 

品位的提升,是在乎業力的輕重多少來分別。到達上品下生,業是什麼現象呢?以果證的現象來講,如果講羅漢三向一果或者羅漢裡的四果,這個品位依業而言,就是到達阿那含,業是盡了,可是,還有微細的業在,這是已經進入上品。如果談中品是什麼現象呢?中品就像天道,具足天道的福報。因為能進入天道,顯現的業不清楚,可是,顯現的福報是很明顯。下品是相當於我們人的業。

這裡談功德,肯定是善德因緣,沒有分別財施、法施、無畏施這種說法;凡所有善德因緣都可以稱為功德,把善德因緣所完成的力量,都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

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地方呢?蓮台;什麼蓮台呢?看業的輕重;善德因緣完成的功德,當然一開始可能是下品下生。這裡特別強調,是發願之前;發願之前的業可以帶走,發願之後的業是要受報的。一定要瞭解,三位九品,肯定是依業的成分來說。

如果在未往生之前,凡所有功德,就是善德因緣,都能回向到蓮台,將來品位的提升就快。蓮台品位的提升就好像增加營養分是一樣的道理,營養分愈高,當然品位提升就快;這是談三位九品怎麼觀。一定要知道,不能捨棄業,發願之前的業,可以帶業往生,可是,發願之後的業,是不可以捨棄的,一定要受完感報,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談十六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