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造作之源

心為造作之源
各位朋友好,今天跟各位朋友談「心為造作之源」。
西元前兩千五百四十一年,是我們中國周昭王八年,佛陀誕生在尼泊爾,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長大後,他看見了人生、老、病、死種種痛苦的過程現象,這種種的無常卻是人生的常相,沒有人能夠避免,就引發了他的悲憫心,想要尋找答案;更因為他有超人的智慧和高貴的品德,於是他毅然拋掉了榮華富貴,到雪山上去苦行尋道了。後來,他在菩提樹下證道了,他修證得道的智慧領域已達到了無所不知,所以他說:「法爾如是」。
智慧,眾生本來就具足,因為業障所障礙蒙蔽,難以明白,於是梵天請佛說法,度眾生出苦海。佛陀後來說法四十九年,對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說種種不同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這些大法鼓音都是醒世洪鐘,可以敲醒我們的迷夢。好比佛陀說:「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所以殺、盜、婬就是一切苦海的源頭,正因為人心有貪、瞋、痴,所以會造作許許多多無明的罪業,殺、盜、婬就是這三種根本。
我們看台灣人貪吃的結果,縱口腹之欲,講究山珍海味甚而濫殺珍禽動物,使我們成為世界動物保育之羞,人望而裹足,這都是我們國人太縱容自己貪欲的結果。其實造作什麼因,就必須承受什麼果報,佛法中講的因果律是非常科學的,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的真實,絲毫不爽。只是果報的現象,不一定當生造的業當生受報,可能來生受報,或者是在未來受報,也有可能他今生多做好事,可是他卻得不到好的果報。
透過經文,佛陀告訴我們這不好的果報,是他以前所造作的,他這一生雖然做好事,但是功德力量太薄弱,不夠排遣他以前所造的惡業,仍然必須承受果報,至於這一輩子他做許多壞事卻能夠安享榮華,甚至壽終正寢的也有,像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他過去曾經做過善因所收成的福德的緣故,但他今世未能把握繼續行善反而做壞事,他過去的功德力太大了,使他今生得以安享福樂,但是他行惡所種下的惡因,會在未來或是他這一生完了時就會受到果報,所以說:「不是不報,而是時辰未到」。
經中告訴我們說,過去殺業做得多的,通常這一生會短命或是病痛多,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鐵定不移的。而且自己造、自己受,沒有人可以代替。這就像一個做父親的犯了案要坐牢,孝順的兒子就是想代父受罪也不行,佛法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就是這些種種世間的真實現象和道理。
明白了這層關係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業」,貪瞋痴的心念會造作惡業沒錯,但能夠調整自己的心念,修養較好的人他比較少貪、少瞋、少痴,或者能夠做到不貪、不瞋、不癡了,他的身口意造作必然是好的多,善的多,這類的叫做「善業」。惡業是要受苦報,善業則受樂報,還有一種是善惡分不清楚的,叫做「無記業」,業總分為這三類。
造作業的工具,有身、口、意,身業有三種,就是殺、盜、婬;口業有四種,兩舌、惡口、綺語、妄言;意業有三種,就是貪、瞋、痴,這身三、口四、意三,總叫做「十惡業」。造作這十惡業,他的果報就是下三道,就是會投入畜生、餓鬼、地獄三道之中去受苦;相反的,如果能夠不造這十惡業,那就是「十善業」,造作十善業,或者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就會得到天道,或到人道中享受福樂之報。種什麼因,收什麼果,完全在於自己,在身、口、意的造作之中。意是主宰,意也就是心念,如果身口未動但意念若已起動,也算完成了造作因,時候到了同樣也要承受果報。
佛教中在慈悲三昧水懺的法門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有一個婆羅門仙,叫做鬱頭藍弗,他的禪定功夫很高,已經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了,這是九次第定中的第八定。有一次,他在湖濱打坐,遇到了修行的逆緣,旁邊麻雀小鳥、青蛙、蟲等等,一時呱噪起來,他在定中受不了干擾,一時瞋心大發,狠狠的發誓說:「你們這些討厭的小東西,干擾了我修行,我要把你們通通消滅掉。」就因為這個念頭生起來,後來投入飛狸道中,專門捕食麻雀和青蛙,應了他的惡誓,所以眾生的造作業力甚大,如影隨形,有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的說法,就是因為造作的種因,它會儲藏在我們的意識田中。當生命終結的時候,神識帶著這些無始以來所造作的種子,隨緣引發而入輪迴之道。
學佛,能讓我們把握的是在這個難得的人身中,先接受佛陀為我們的導師,再接受善知識為我們的老師,按照覺悟的道理和方法修養自己、改變自己、調整自己,這不僅可以出離未來的輪迴之苦,而且可以讓我們得到好處之後,幫助更多的眾生出離輪迴的苦海,同時在現實中,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受到佛法的滋潤與饒益,坦露自性中的佛性,淨化人心,使社會及人生日益祥和而溫馨,謝謝您的收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