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66期2012年4月刊
修行,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要造成一種偏差,要轉變為一種正當的、甚至於有價值、有利益的,這叫做修行,是針對身口意而來。
談修行一定要先把握,重點是在身口意,而且是自己的身口意,不是別人的身口意!有人說:「你這種說法跟聲聞乘──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不是相同嗎?」不要忘了,如果你本身是個修行人,有修養,表現出來處處都使人家感覺很好的話,對方即使不是一個修行人,也會受到感染、也會同樣去學習,甚至還會親近你這個曾經有修行而完成了修養的人,他會跟你學習。所以這並不是一定自己這麼做了,就告訴別人一定要這麼做。我常說的:告訴人家怎麼做,那你自己表現出來是不是很理想?如果自己表現得不理想,還要告訴人家怎麼做,我說一句話,自己都做不到,叫別人去做,那可能嗎?所以我也常提出這麼幾句話:如果本身具備的修養不夠,希望去幫助別人的話,還不如自己先從修行上、身口意上,好好的多下一些功夫,具備了修養之後再去影響別人,那比什麼都來得有效!與其勉強別人,還不如用修養去影響別人。所以說修行兩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事實上,往往會搞錯。就是我講的去依賴經典、依賴佛教裡某些法門,暫時不讓自己的身口意去造作成為業,或是去造成傷害,不管是苦的、樂的,各種不同的現象,暫時依賴是避免去造作;唯有自己修行,具備了修養,才能自己做得了主,不會造作成業,反而可以修養成道。這才是所謂的修行。
其次,談到修行還要把握一個名詞;說修行是「求解脫」,修行求解脫沒錯,這是很正當的認知。問題是:你對解脫是怎麼樣的看法?很多人認為解脫就是解脫生死,如何解脫生死?假使沒有問題,就不需去化解問題;也可以說沒有煩惱,也不需去擺脫一些什麼。還有的,把解脫解釋為什麼呢?認為死就是解脫;死,不是解脫!死是這一期生命結束的現象,所以說「一期生死」。死不是解脫,那麼解脫究竟依什麼為基礎?我們知道,因為業而有因果報應。所謂的因果報應,一個因完成一個果,在佛法中稱做一個「劫」的消化掉,也就是一個因果的完成。這一個因果的完成就稱為一劫,「劫」在梵文中稱為「劫波」,一般就是講「劫」。很多人認為「劫」──所謂劫數難逃啊,哦!犯了什麼劫啊;其實不是用那種方式去看。這是因果感報的現象,完成了一個,叫做一劫的解脫;所以談解脫,是一個劫完成得到一個解脫,或是一個因與果相互間的關係完成,這就是一個解脫。
我們可從經典上發現,要成為菩薩,須經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什麼意思?是沒有辦法計算的數量,叫做「阿僧祇」。「一大阿僧祇」可以這麼說,假使我們講一生為一大阿僧祇的話,這一生,要經過多少因因果果,不管苦的果報、樂的果報,因為一個因必然會顯現一個果來,這樣一個果報的現象就是一劫,只是一個劫而已,人的一生有多少劫呢?沒有辦法計算!所以叫做「阿僧祇」,那「一大」呢?就是以這一生來說。所以經典上說,如果從一個普通的凡夫眾生想成就菩薩的話,可能要歷經三世,就是今生、來生、再來生。話又說回來,是不是就這麼定論呢?那也不一定!說不定你過去已經在修行上具備了一生的修養,也說不定你過去已歷經兩生的修養,也就是說你已經歷經兩大阿僧祇劫了,可能就剩這一生了!所以不能夠說,三大阿僧祇劫,從現在開始起,這麼再經過來生、再來生,不是這麼排列的!要看你過去,有沒有這種修行完成的修養?如果你過去已經歷經了,因為因而顯現果,得到一個劫的解脫,而且這一生都不斷地在承受這些果報,那麼你這一生就已經完成了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不能只是說,現在、未來,不要那麼消極,很可能你過去,已經歷了一大阿僧祇劫或者二大阿僧祇劫,只剩這一生就可以成就道業。
所以談「解脫」,關係到修行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剛剛說過,「因果」這種因與果的關係,往往苦的很不容易接受,樂的認為理所當然;苦的不能接受,抗拒就會再造業,樂的很歡喜接受,可能因為樂而得意忘形又再造業,所謂因業而再造業,就是這種現象。何況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修行不是一定要修哪一個因果,而是面對人或事所發生的問題,都關係到一些因果,這些因因果果,我們如果以一個學佛者的心態去面對──會歡歡喜喜地去承受它,就不會因為果報來了,苦的抗拒,樂的認為理所當然,就不會這樣;會歡歡喜喜去承受它,那麼一個因果的關係就消失了,也就是一個劫已經過去了。學佛的人一生就是如此,那世俗不學佛的人呢?就隨著業轉,就是我們講的──「劫」數難逃了。為什麼?一個因顯現,一個果就承受,而好的就歡喜,得意忘形,不好的就抗拒,結果都會造作,再成新的業。所以說,求解脫是什麼呢?求解脫是不再造業了!並不是一方面過去的業發生時,好像過去的業求得解脫,可是又再造的話,就不叫解脫了!所以解脫肯定是於原有的因果感報得到一個結果時,不管是苦的、樂的,都歡歡喜喜去承受它,讓它消失掉,那麼就完成了一劫,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解脫!
修行跟因果、劫、解脫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必須要能把握!
所謂的修行,絕不是依賴一些唸佛、唸咒,唸經、拜經、禮佛……,如同我剛剛特別強調的,是我們本身在修行上沒有下過功夫,為什麼沒有下過功夫呢?因為不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如果懂得佛陀的道理方法,我們就會在自己的身口意行為上經常去修正自己,使它不要出偏差、不要造業、不要造成傷害,久而久之就會具備修養,當然面對任何人與事,或者面對因果感報的時候,就能做得了主。否則的話,我們依賴那些,最多能不再造業就很不錯了。可是我們也曉得,常常很多看起來好像在修行,也在唸佛、持咒、禮佛、拜經……那個行為是有,可是不做這些的時候,他面對因果又怎麼樣呢?因為人是處在現實的環境。既然處在現實的環境中,當然會承受各種不同的因果感報,也就是關係到人與事發生的問題,這些人與事發生的問題,就是一種因與果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若不能從身口意上去約束自己、去調理自己,那根本不是談修行。如果只是像我剛說的那些:持咒也好、唸佛也好、拜經也好、拜佛也好……那只是依賴。暫時依賴可以,可是當你不做的時候呢?做不做得了主?真正一個曾經在修行上、身口意上下過功夫,有了這種修養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知道,他什麼都可以做得了主。果報來了,他會歡喜承受,他不會因為這樣而再去造業。因為業的造作行為,是來自我們的身口意,身口意不調理好,自然就會去造業。我們還要知道,造惡業,大家都知道不好,不要以為造善業是好咧!我告訴各位,造善業雖然也是有解脫的樣子,可是沒有解脫的結果。這話怎麼說?因為善業也要受報!不只是惡業要受報。只是惡業受的報是苦的,善業受的報是樂的;所以善還是要受報。如果你的善業非常深厚,也就是福報很大,將來要到天道去享受。天道,還是在六道裡輪迴,並沒有得到解脫的結果。
因為解脫的結果是清淨,沒有善、也沒有惡的業存在,當然解脫的最後,還有「究竟解脫」。什麼叫做「究竟解脫」?就是說我們會知道惡的不好,善的是好;然後慢慢知道,善還是一種果報,只是是樂的果報。那到最後呢?惡也不做,善也不為,剩下來是什麼?好像我們就是在那裡修學佛法,就在佛法裡,好像完全投入怎麼怎麼……,事實上並沒有究竟解脫;為什麼?必須業不再造作了,道也不須修養了,若還需要修道,都沒有究竟解脫,因為修道的本身,就是一種解脫的行為。
我們談到修行,往往就會造成什麼呢?我常說不是修養自己,而是去修理別人。常常會拿一些佛法裡的名相、經文或者一些道理方法,動不動搬出來告訴人家怎麼樣,其實那只是修理別人,真正有沒有修養自己呢?如果拿這些去當武器、去對付別人,那不叫學佛,更談不上修行,當然更沒有修養!
修行是修自己!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雖然這話不好聽,事實上自己能夠去調理自己,本來就是一種修理的樣子嘛;話雖不好聽,但這是事實!我再重複一下:修行,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要造成一種偏差,要轉變為一種正當的、甚至於有價值、有利益的,這叫做修行,是針對身口意而來。為什麼要修行?關係到人是因業而來到這世界,會承受很多因與果的感報;受報時,如果不曾在身口意的行為上做過很深的修行的話,就沒有自我主宰的修養。要具備了自我主宰的修養,那麼面對因果感報時,才能夠歡歡喜喜去承受,而且不會再造業;這就是所謂修行是求解脫的概念。這一節,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