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十一集(上)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71期2012年10月刊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是普賢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如何下手修「如幻三昧」?普賢菩薩提問要以何方法、有何步驟來修行「如幻三昧」;這段文字很清楚簡單,不用做太多介紹。現在看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亦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這段經文是因普賢菩薩所提而做開頭的一些說明,我們要把握其中幾個重點。首先,釋迦牟尼佛並不否定「如幻」的問題;為什麼說他不否定呢?因為從「幻」當中如果能夠抓住一些什麼,就不是幻了。可是他又強調說,如果你抓住了一些什麼,就認為已經得到什麼,還是如幻。

第二個問題是以「如幻」而言,不是要去捨棄、排斥它,但也不是像一般世俗人去迷惑、去執著;而是藉這種如幻的境界,從「相」上,我們因為計較、執著而如何能做到不計較、不執著。於「境」呢?就是在境界裡我們如何能抓住一些什麼?得到一些什麼?可是這種得到也不能執著!那這當中不是有矛盾嗎?又要面對它,又不可以執著它,可是又需要它,又不能成為一個什麼……?這就是我們於經文上往往不太容易深入認識之處;佛陀究竟在說什麼?真正的法義在哪裡?其實佛陀說法其中都有很深的涵意,我們看經文後面提出「不動」二字,「不動」不是過程,也不是行為,而是結論。整個經文從發起到過程到結論,都含有「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接觸?然後如何去修養?」的內涵,如果不能用這種方式,只是依文解意,以「如幻」而言,就會變成「唉!佛陀說的好矛盾,又要這樣,又不要這樣,又不可以這樣,又應該怎樣」,其實那是我們自己沒有深入瞭解佛陀說法;若沒有真正的修養,依自己所理解的去論佛陀原來說法的法義,可以說,你對釋迦牟尼佛是非常陌生的。談及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了解,不是指他的出生地,他的種族,他的人事背景,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所表現的智慧。通常談到學佛,我一直強調「學佛是學智慧」,學了智慧有什麼用處?可以幫助你覺悟!就不會像一般人一樣,只是無明、迷惑、煩惱。學佛的人當然還是有無明,也有迷惑、煩惱,可是他可以跳脫出來,不被這些約束,不被這些綁住,反而還能從中得到好處。

就如佛陀說「幻」,是從相上進入到境界,假使對「幻」做比較分別的認識,那涉及到「相」,有它的「本體性」,涉及到「境」,一定有其「作用」;如果談「相」,不談「本體性」,談「境界」,不談「作用」,就會產生矛盾。為什麼?以吃飯為例:吃飯,涉及到飽、餓,這都是相上的問題,其實,餓了是一種境界,飽了也是一種境界,所以有相、有境。飽餓的本體以相而言,應該是關係到吃飯;飽餓的境界呢?它的作用是營養。如果不能這麼把握,就會產生很多是是非非。為什麼?飽,吃東西不就不餓了嘛!不餓並不叫做飽;為什麼不餓不叫做飽?因為飽是一種相,同時也是一種境,而餓也是如此。

那不餓呢?如果以相而言,不餓是一種什麼現象?又是一種什麼境界?相較於明顯的飽與餓,肯定來說就完全不能把握,為什麼?不餓,不餓到什麼程度?所謂不餓究竟是一種什麼現象?就會變成模稜兩可。因為佛法還是要從世間法的現實來看,飽就談飽,餓就談餓。為什麼飽?因為吃了東西;餓,是因為吃的東西消化掉了,這都涉及到本體性的問題,這就是相。所以談相,就要談本體性。我們說飽是一種什麼境界?餓是一種什麼境界?這就談到境界的作用,那肯定就是營養問題。如果只是談飽、談餓,捨棄了相的本體,境的作用,就會變成:「唉!吃飯真是多餘,你看看那麼麻煩,吃了以後不就變大便拉出來了嗎」?就會變成這種看法了。雖然這種看法並沒有錯,可是於相不識其本體性,於境也不知道它的作用,而佛法的法義,是要用相、境的方式去認識的。

所以以「幻」而言,於相我們不能否定,同時它的意境也不能否定;如果只談意境不談相,或只談相不談意境,那是「斷滅」;於法它就不是一個具足圓滿的法,所以我曾經提出:關係到人與事、理與法,總離不開「體、用、相、境」;為什麼?因為本體性關係到相,效用或者作用就關係到境界;所以佛法一定有它的圓滿性,不是斷章取義,既不是否定世間法,也不是完全接受世間法;就可發現,假設世間一切的法像幻一樣,就是如幻──如幻的相、幻的境界,而佛法不離世間法,因為它是以世間法為基礎。為什麼佛法要以世間法為基礎呢?因為人是活在現實中,離於世間法即無法可說,因為人是活在現實生活中,有其世間的法,只是問題差別在,此中有沒有缺失?有沒有傷害?有沒有利益?所以才談要從中去認識、去了解,我常常說要認識、要了解,就是從中去發現,發現什麼?那就是「覺」。

佛法是覺悟之法,能夠從中認識、了解,就能有所發現,有所發現,就是一種覺,顯現出來的就是佛法。如果說,你雖然有認識,不一定了解,那就沒有覺的機會,即使有所認識,有所了解,若是依於自我意識的話,我講的自我意識是,每一個不同的人的自我意識,不是單一的自我意識,那還是不可能顯現像佛法一樣的覺,為什麼?那是自己的感受,依理性或感性的自我所完成的一種結果。所謂的,這個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這個大家公認是好的,其實都還是一個自我,只是這個“大家公認”是很多個自我的聚合而已。

所以說世間法,如果以經典上講「世間如幻」,世間就像一個夢幻似的境界,這個環境它是虛妄的、不實在的,這話怎麼說?好比說地震,原來好好的一座山、一條河流、一些房屋,因為地震整個變了,因為它不是一個恆久性的東西,是暫時性的,而我們往往把這種暫時當成是恆久,因為把暫時的存在當為事實,就會產生計較,產生執著,因為有這種計較,有這種執著,就變成一種定律,好像非這樣不可了,就會造成這種現象。譬如我們常講:「這是我的」,不管什麼東西,好像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其實我們如果腦筋稍許轉一下,這是我這個「我的」,這是他那個「我的」,這是你那個「我的」,都離不開是一個「我的」;即使還有一個他,還有一個你,事實上都還是有一個「我」,絕不會只有一個「我」。為什麼?人為什麼會產生爭端?這個說東西是我的,那個說是我的,那最後是誰的?

我最近看了一個廣告蠻有意思;一個家庭,有一對父母,一個小孩,小孩拿了一盤水果,本來他要擺在桌子上,可是他馬上一個意念說:這是「我的」;那個爸爸就說:這是爸爸拿錢買的啊!對爸爸來說是爸爸的;孩子又說:是我從冰箱裡拿出來的。以水果而言,是爸爸花錢買的;可是有沒有想過?又是誰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放到冰箱裡的呢?就涉及到媽媽了;結果就變成三個「我的」了。當然廣告最後說,這些東西放在什麼地方?放在冰箱裡,這個冰箱是誰的?是三洋的。為什麼講三洋的?其實講聲寶的,講什麼的都可以,很簡單,這個冰箱是那一家公司製造的。可是這又有問題了!工廠裡出錢的是老板,他有一個「我的」,那個冰箱各部份有不同的工人,或工程師、設計師在那裡做,這裡面涉及多少「我的」?我們常常一言以蔽之,就認定這樣──「我的」,就肯定了。因為世間本來就是如此,是肯定;可是以佛法看這種肯定,就涉及到相上的一個本體性。為什麼涉及到相上的本體性呢?假使說這個冰箱,如果說是「我的」。以本體性而言,現在擺在工廠裡,那是工廠的。擺在商店裡,是商店的。擺在這個家裡,是這個家庭的。可見它的本體性,於相而言,還要看所謂的時間、空間來確定它。往往人就是如此,執著於現在,我所擁有的就是我的,事實上也是如此。譬如這個冰箱擺在商店,我拿錢買回來放到家裡,當然就是我的了。可是沒有花錢買回來之前呢?那是商店的。這個商店裡的冰箱,是工廠裡的,這些都不能否定,只是時間、空間的不同。所以佛法中,常常談「時節因緣」,就是認識時間、空間的差異性。

談本體,如果在相上不能確定它的本體性,只是在相上打轉,就會爭論不休,就有所謂的是非、對錯,應該、不應該,就有各種相對的分別,這種相對的分別,就是因為有一個「我」,但不要忘了,還有別的「我」,什麼「我」?自己以外的他的「我」!人在世間裡,都是以自我為一個重點,你如果以自我為重點,捨棄了自己以外的他的「我」,那你的一切可以這麼說,就會變成一種「如幻」。於相上是如幻,譬如說這棟房子是我的,地震一來,震垮了。那棟房子是誰的?一條河流,原來是在這個位置,因為地震產生地變,河流改道。一座山原來標高多少,因為地震塌下來,移動,沒有那麼多公尺了。這些標準,都是在遷流變化中所產生的。為什麼說世間的一切是如幻呢?因為它會遷流變化。所以於相上,如果不談它的本體性,執著於相的話,就會出問題。談本體性,要用什麼方式去看呢?這涉及有關物質方面、精神方面的內涵;於「相」談本體性,物質的是「成、住、壞、空」,精神的是「生、住、異、滅」。

好比談物質,是這個東西形成了,叫做「成」。形成之後,存在那個地方,就是「住」。可是因為時間,不管是氣候也好,溫度也好,或是其他一些環境因素也好,它會慢慢起變化,產生一種「壞」的相。最後,原有的這物質的相,會變成不存在,叫「空」相,這就是「成住壞空」,是說物質的相。假使我們捨棄了物質的「相」,來談「相」的話,是不可以的。可是只以物質的「相」來談「相」,也不完整,因為還有精神層面的「相」。精神層面的「相」是什麼呢?「生、住、異、滅」。「生」是發生,「住」跟剛講物質的「住」相同,是一種存在的現象。「異」,變異就是變化,與原來的樣子不一樣了,有差別。最後消失掉了,就是「滅」相。這樣講於文字上有了概念,我們以實體來譬喻分析一下:一個時鐘掛在牆壁上,或擺在桌子上,時鐘是由很多物質體組合起來的,肯定於時鐘的相而言,包含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方面,於物質而言呢?很多的物質體組合成為一個鐘的樣子,這叫做「成」,形成為一個鐘。假使它擺在商店裡、擺在家裡或掛在牆壁上、或擺在桌子上,這種現象就叫「住」相。「住相」之後,隨著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原來是新的、好的,慢慢就變成舊的、壞的,最後,這個時鐘可能完全沒有用了,這個時鐘在物質體上完全不存在了,好比說時針,秒針、分針都已經掉了,數目字也看不見了,整個都生銹了,到最後呢?原來這個時鐘的本身,那個「成相」就變成「空相」了。所以談「成、住、壞、空」,是以物質體的相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