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病多魔事

魔、梵語魔羅或抹洛:意謂障礙、擾亂、破壞,甚至奪命。於欲界係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其魔王名波旬。於佛典中有二種說法。

    ㄧ謂:彼等向人界障礙佛道,唯恐得證。

    ㄧ謂:以深位菩薩大方便力,教化眾生。

    無論如何?魔事對禪行者而言,總不外「魔考」ㄧ途;起始於佛世尊、菩提樹下成道,而後多少羅漢、菩薩、禪行者,於「明見」心性時,總不免「魔考」之事,假若「信心」不堅,意念搖動,最容易陷落魔事,淪為魔王眷屬而自不知;基於魔事於行者所最容易相應的,是五蘊啟動,受外緣誘惑而成偏邪之力源,造成障道常見之五蘊魔境。

    色、受、想、行、識五蘊啟動:

    色蘊:緣起於色塵,根應識顯,形成法塵;由是心識分別,而有色法,心色相應,色蘊起動。(此言心識,即人我之分別)

    受蘊:色蘊起動,首引感受;如善惡、愛恨、苦樂等情識作用;因此分別,發起計較和執著之力源。

    想蘊:力源現前,引發思慮,於分別之情識作用下,計較得失、利害等種種相對現象;由是隨業而生執著,於內在以自我為意識,完成思慮之餘ㄧ些不肯定正負之決斷。

    行蘊:所謂想後而行,於不肯定正負之決斷,故而所「行」之事,往往缺失多過利樂,甚至偏離而造成傷害,包括自他。

    識蘊:行為之餘,必有明顯的結果;是類結果,乃「想、行」所決斷而完成;通常是隨業而轉,或緣境促成,含蓋人與事影響所及。

    由是五蘊的流程,色心相應,受是力源,因想作用,運行陳熟,了別結果;可見五蘊理法,力在感受,並非色心相應而肯定,密在想行之間;亦即「想」而未「行」之前,是正負突顯的關鍵所在。

    從業我而言,無始造作,以至現前,非善即惡,不正即邪;緣是過程,聚積時久,流轉六道,應業因而受報,或苦或樂,或但苦不樂或苦樂同時,猶若船行水域,載浮載沉。

    如是,流轉六道,因業果受,隨業再造;尤其、最可憐憫者,常遇惡緣惡知識,墮入魔事。所謂「魔事」,即說惡魔所作之事,往往障礙佛道;尤其是禪行者,稍ㄧ不慎,淪陷魔境而不能自拔,甚至認魔為佛,誤了ㄧ生;影響所及,自傷傷他,皆成魔眷。

    茲舉華嚴疏鈔、闡述十魔之事:

    1.蘊魔——又稱陰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障蔽正道,害慧命者;雖然如是,若能調理,於五蘊中之想行間,增建間隔,或謂增大空間,勤平常時所修習之止觀法(台灣千佛山所特有之止觀法門。)運用四禪八定,甚至九次第定之修養,是則,亦可稱之為眾善之淵藪,得見正道,開啟慧命者。

    2.煩惱魔——貪欲等所引發之煩惱,迷惑事理,以至煩身惱心,障蔽正道,危害慧命;雖然如是,若解煩惱即菩提,體取煩惱中蘊藏有菩提,是則可以化煩惱而成菩提。

    3.業魔——因殺生等十惡之業作,障蔽正理之十善業行,以至危害慧命;雖然如是,若能覺知,善惡之作行,源於ㄧ念間,禪行者,修習在定,際遇緣境,心念不亂,是則除惡向善,化惡作而為善行。

    4.心魔——分別計著,貢高我慢,障蔽正法,危害慧命;雖然如是,若能自在平等,謙虛包容,是則依教如法,必然開啟智慧之門。

    5.死魔——生老病死,是眾生必須承受之事,人命無常,眾生畏死,往往生起及時行樂,或是貪生怕死,由是障蔽「珍惜」意念;雖然如是,若能深解無常迅速之短暫生命,必須把握人生,行於正道,入智慧之門,莫使枉來人世,徒然空白,懊惱遺憾而終生。

    6.天魔——欲界六天,最嫉佛子成道,往往化幻迷惑,成為天魔眷屬,障礙正道;雖然如是,若能持戒嚴淨,修定不亂,是則智慧門開,覺悟常住不隱,了生脫死之道,堅信不退,正勤不息。

    7.善根魔——自以為善根深厚,甚至佛菩薩再來,耽著放逸懈怠,不肯增上精進;雖然如是,若能化傲慢為謙恭,轉挑剔為包容,以溝通形成共識,是則善根增長,智慧行人。

    8. 三昩魔——正受不亂,是三昩。何以反而成魔?為偶現空境,以為得大定故;為受緣境迷惑,以為開啟覺門故。為外緣阿諛奉承,以為智慧圓妙故。因此障蔽菩提昇進,戕害道行而不自知。

    9. 善知識魔——離經背道,以自我意識誤解佛意;即使稍有心得,亦慳吝不言,或者信口開河,牽強經義;令使眾生障蔽正道,以訛傳訛,斷諸善根,抹煞慧命。

    10. 菩提法智魔——覺法之智,從修學中累積而成;具此徳養之後,最忌高傲,以為入聖賢位,自作聰明,往往錯解佛意,甚至反諸法義,標新立異;由是障蔽正道,殘害慧命,故說是魔。

    次為「心戒」錯解,形成取巧隨便。譬如「佛在心中坐,酒肉穿腸過」,藉心戒為由,引濟顛(戲劇所虛擬者)為鑑;相上確有樣子,內在ㄧ無是處。殊不知有識之士,打心底輕視謾罵,甚至提問:

    「既然佛在心中,何以要酒肉來供五臟?再說藉酒肉為飲食,是否但止於穿腸過?若無酒肉可飲可食,將如何維護色身?更何況以現今營養價值觀點而言,公認蔬果與素食,是最為健康的食物;再說『酒』乃佛子重戒之ㄧ,於己與他,有害無利,甚麼才是清淨,又如何莊嚴法身?!」

    其次是「坐」的姿態,教界曾有大德,以「坐得舒服」為坐法,發明於坐墊上,臀部處加高,使兩小腿結跏趺放鬆較低位置;結果,那些年引發了許多後遺症,有的脊樑受傷,有的淚水失控,有的坐即洩精,有的生殖萎縮,有的耳鳴目眩,有的脾胃吐酸,有的身體搖動顫抖,有的腰背發硬;可以說,坐的輕鬆,事後病魔纏身,唏噓痛哉!

    其次是「冥想」傷神,不知何時起始,知識何人;每於靜坐時刻,教以冥想,甚至任情發揮;結果,不坐清淨,坐時煩憂紛擾,陷入妄極雜亂情識之境,真是害己傷人,不堪收拾。冥想,其實是婆羅門作壁觀時的ㄧ種方法,朔自菩提達摩西來,於嵩山少林寺,住後山石洞,由於與梁武帝不相應,難以契合,故於石洞中面壁,作思惟修;此舉並非言傳,作「婆羅門壁觀」,造成以訛傳訛,貽害後學,至使產生許多附佛外道、而不自知,能不痛哉!